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Mikko:貨幣學者視角下的穩定幣

專訪Mikko:貨幣學者視角下的穩定幣

很多人都不知道Mikko,當我在例會上提出要採訪Mikko的時候,同事們臉上的黑人問號讓我倍感壓力。

10月的一個周末,我在上海參加了一場主題為「穩定幣與貨幣理論」的線下活動。Mikko是其中的一位演講嘉賓,他的演講題目是「Stablecoin and Eurodollar(穩定幣與離岸美元)」。說實話,整場演講聽下來,我只記住了他的開場白。他說:

「大家好,我今天給大家講的主題是『Stablecoin and Eurodollar』。我在stablecoin這個領域寫了很多字,光是那個手冊就寫了2萬4千多字吧。然後,我再寫的話,下一版應該就有3萬字了。如果我不寫的話,可能很多公眾號里有關stablecoin的文章就寫不出來。因為過去一個月里,我看到的火的文章,大多都借鑒了我那篇文章的核心內容。但沒關係啦,大家都要活命嘛。」

(現場笑)

從9月GUSD和PAX被批准合規化,到10月USDT的閃崩,穩定幣無疑是近兩個月圈內最熱門的話題。雖然網上有很多分析穩定幣的文章,但是極少有人從貨幣學的角度去研究穩定幣,而Mikko就是其中之一。上述開場白中的「那個手冊」,指的是他7月份發表的《穩定數字貨幣手冊》。該手冊從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哲學角度闡釋了穩定數字貨幣的概念。


1

今年28歲的Mikko,本名叫朱塵,戴著眼鏡,身高1米9,瘦高的身材讓我想起了中國男籃的周琦。

他是一個很隨性的人,高中的時候沉迷遊戲、愛看閑書,以至於高考失利,沒能讀大學。不過這段時間,他閑暇時會閱讀哲學、經濟學方面的書籍,這為他以後做投資、從事宏觀經濟研究以及創立巴別塔自由主義研究社埋下了伏筆。高中畢業後,他開始專職做傳統領域的投資,期間他知道了比特幣。他的淘寶里,仍能找到2012年2月20日購入比特幣的歷史記錄

當時的Mikko被比特幣吸引了,他經常在豆瓣上和一些自由主義者討論比特幣,並著手貨幣理論的研究。然後他認識了烤貓,後者曾在消失之前,將500萬的資產交給Mikko打理(原計劃是1千萬,分兩期,第二期交付之前烤貓消失)。Mikko認為,比特幣的財富效應吸引了一批「無聊」的人進入這個圈子,這讓他很失望。於是,他在2014年底選擇了清倉退圈

我問他,既然在2014年就退圈了,那為什麼還要寫穩定幣的文章。Mikko說,他平時是做傳統的貨幣理論、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方面的研究。之所以寫穩定幣的文章,是想給一些圈內的好友看下,不要被一些穩定幣項目騙了。把穩定幣的本質寫清楚後,他們就不會被一些項目所蒙蔽。

我們知道,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快速發展,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貨幣雖然市值大,但價格波動也很強烈,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交易媒介和貯藏手段。穩定幣的誕生,主要為了解決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問題。

「就像我周末活動時所說的,tether的設計即危險又精妙,爆死於透明度,存乎於薄紗中。」

採訪中,他向我解釋了這條朋友圈:

「這其實是個理論上的信任問題。假如你懷疑一個人背叛了你,然後你就去搜集這個人背叛你的證據。後來,你搜集了半天都沒找到證據,但是你不會因為找不到證據而放棄懷疑,因為你認為只是自己沒找到證據而已。

貨幣市場就是這樣,如果你懷疑託管行有問題,你又找不到證據,那你就會一直懷疑USDT有問題,但是你越是懷疑有問題,就越可能有問題。因為懷疑,你有可能去擠兌。但是USDT的設計是有問題的,無論它存在多麼安全的銀行,它的資金是存放在那家銀行,可那家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是不可控的。

因此,當你懷疑USDT的時候,其實就已經走在自我毀滅的路上了。」

實際上,這並不是Mikko第一次對USDT產生懷疑。


2

關於USDT的爭論,我們可以追溯到今年1月份。當時網上出現了一篇名為「The Tether Report」的匿名報告,劍指當時最熱門的加密貨幣–USDT。

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月4日,Tether 一共增發了 91 次 USDT(轉賬到 Bitfinex 的錢包地址)。該報告提出了審計疑問:Tether 是否在沒有收到美元的情況下就向Bitfinex的錢包里轉賬USDT,並將USDT用於購買低價的比特幣來牟利或者操盤。並否定了「USDT增發與比特幣上漲不存在相關性」的假設,認為「USDT 的增發應為本輪比特幣上漲負責40%」。

那段時間起,Mikko開始研究穩定幣,他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資產負債表。他把整個Tether的穩定貨幣機制分為四張資產負債表(事實上這張圖還可以擴展下去),每一個T字表的左邊是資產,右邊是負債,箭頭表示四張資產負債表的嵌套關係。

中間的Tether公司的T字表(資產負債表)。在右邊的負債,發行的Tether即是所有持有Tether的使用者對Tether公司的債權,而是Tether公司的債務。我們最右邊的Psyducks代表廣大的Tether持有者。原先這些持有者的資產是銀行存款(Deposits),或者美元現金(Federal Reserve Notes,縮寫為FRN),前者是銀行的負債,後者是主權貨幣當局的負債,體現在左邊的美聯儲和Bank A的兩張T字表的右邊(作為負債)。

他在文章《穩定數字貨幣的邏輯與其不可及性》中寫道:

用戶買入Tether的過程,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資產降級了。因為原先他們持有的是主權貨幣當局的負債,他是政府的債權人,或者是銀行的債權人,而且這部分債務由存款保險的限額所擔保,因此也算是有限擔保的政府債權人。

但買入Tether以後,他就變成私人公司的債權人了,即穩定數字貨幣發行方的債權人,這意味著Tether的持有者暴露在公司的信用風險之下。因為銀行存款和美元現鈔都是政府擔保足額兌付的,不過Tether作為中心化的機構,在自己的白皮書當中已經誠實地言明這種風險。

Mikko將基於特定法幣(或法幣存款)作為抵押品的穩定數字貨幣,統稱為數字離岸美元。他認為,Tether的實質就是一種數字離岸美元,因為它的整個發行與創生機制與傳統的離岸美元非常類似,只要一家銀行在美國在岸擁有美元存款,他就可以在離岸發行美元,並以在岸美元作為抵押品——只不過,離岸美元的業務並不在100%足額準備的前提下開展,銀行都希望通過信用擴張和貨幣創造來受益。而Tether的發行機制是近似的。他還指出:

Tether的問題並不在於其超發、濫發和暗箱操作,這種問題只要通過定期的流動性準備和資產負債表每日申報(類Basel那套監管體系)的手段來監管就可以隨時化解,中心化管理和透明度問題根本就不是穩定問題背後的真正癥結。癥結在於,假設你完全透明,通過各種託管,和各種Trustless(去信任)的機制,打造出一種完美的名義上的「穩定貨幣」,它在本質上還是:

1.政府貨幣的代幣以Tether為例,即美元的代幣,對聯儲債權。無論你嵌套幾層金融中介,最終的終點只要是聯儲的負債,那就是主權負債在擔保你的穩定貨幣。既然永遠無法逃離主權資產負債表,那麼創造一種基於法幣的穩定貨幣有什麼用?如果你的最終擔保(法幣)並不穩定,那你能基於它創造一種穩定的貨幣嗎?

2.面對無處不在的信用風險,這在投資組合理論上是個多元化問題。即假設你想逃離主權擔保,那實際上穩定貨幣的發行者變成了一個資產管理者(AssetManager),他需要通過自身的資管能力來維持自身的負債穩定性。而如何選取資產等問題都是傳統金融領域內的問題了。和是不是區塊鏈、有沒有數字貨幣技術做支撐沒有關係。

Mikko說,在10月15日USDT閃崩的那一天,有7、8個人讓他寫評論,但都拒絕了。因為如果寫的話,就得引向USDT的資產負債表問題。寫出來萬一引起市場波動,blablablabla,我不想大家空倉都虧錢。

我:……

儘管沒寫USDT的評論,但他向我透露了下一版穩定幣手冊的寫作計劃。他認為,如果把數字貨幣的團隊看做是「數字央行」,那麼他們就應該引入「數字財政部」、「數字債券」等概念

因為既然要走傳統的道路,那麼他們就要使用這些金融工具。很多人認為貨幣政策是由央行決定的,但其實央行只是財政部創設出來的一個機構。所有貨幣本身的價值都是主權的稅收權力。如果你不能設計出帶有主權價值的數字貨幣,那麼這種數字貨幣就無法像傳統貨幣一樣,被人們直觀地接受。


3

其實關於穩定幣的問題,我們並沒有聊得很深入。一方面是因為他對穩定幣的理解基本都寫在其文章里了,另一方面是因為作為採訪者的我不懂貨幣學。正如Mikko在採訪中所說,就目前網上公開的資料來看,國內能在穩定幣這個話題能和他無摩擦溝通的,或許也只有潘超(MakerDAO經濟研究員)了,可能99%的人都不理解基礎的貨幣學

尬聊了半個小時後,我把話題從穩定幣轉移到了最近同樣很火的STO(證券型通證發行)。有人認為,通過STO對現有資產進行Token化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將可能於2019年開始爆發;也有人認為,在證券化代幣僅僅將傳統證券進行代幣化的情況下,從現行法律和監管的角度,進行STO幾乎沒有優勢。Mikko更認同後者,在他看來,STO、通證經濟等新詞只不過是貨幣學的一種同義反覆

「STO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有了,當年烤貓和我閑聊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想法,說『所有資產上鏈,以比特幣計價,然後開交易所』,類似的概念。」

他承認行業肯定是朝著合規化的方向發展的,但是他對此並不樂觀。因為比特幣本來是外化於主權當局的私人貨幣體系,如果所有的數字貨幣都往央行的範疇內去靠,接受銀行業監管,接受傳統的會計準則,接受傳統的資產負債表的框架。一旦變成了傳統資產,那就會按照傳統資產給這個行業估值。

這樣的話就失去了原本烏托邦的性質,行業里比較烏托邦的從業人員就會流失掉,數字貨幣就會因為外化於傳統行業和法幣體系,而只能在非常狹隘的環境里生存

雖然Mikko在2014年底就退出了數字貨幣的圈子,但是他一直關注著「貨幣理論與數字貨幣」的交叉領域,其中包括穩定幣、央行數字貨幣和證券化等主題。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愛之深,責之切」,因為熱愛這個行業,所以選擇離開這個行業,這一點和Netscape公司的創始人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很像。

小記: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讀者展示貨幣學者視角下的穩定幣,但事實上,「貨幣學者」不算是一種職業。Mikko在沒有生存壓力之後,開始大量閱讀、搜集宏觀經濟、金融市場等領域的研究報告,並翻譯、寫作這些領域的文章,這個習慣他至今保持了8年。貨幣也是其重點研究的領域之一。「學者」一詞則來自於台灣作家李敖的微博認證–「學者李敖」,Mikko對此非常認可。所以才有了「貨幣學者」的稱謂。

我問他擔不擔心自己的貨幣理論會是錯誤的,他說會擔心,所以要多讀書。因此,本文所述不構成投資建議,幣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熊市不讀書,牛市接著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比特資訊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能脫離SEC的「魔爪」嗎?近期恐怕不行!
圖靈獎得主Silvio Micali正在做客巴比特直播間

TAG:巴比特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