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王亞傑,解放軍306醫院,中醫科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民以食為天。古代飲食文化不僅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探究人體與疾病的關係進程中,先賢們意識到眾多疾病的發生髮展與預防與此關係密切。《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現存最早的奠基之作,其理論貢獻不僅囿於哲學、天文學、醫學,散在各篇章中蘊含的飲食思維對後世養身保健乃至現代營養學的形成,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 提出了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理論

《素問.臟器法時論》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的記載。這是先祖根據實踐經驗加以總結而形成的古代樸素的營養學說,迄今仍為國內外營養學家所稱道,而這也與營養學中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的推薦飲食結構相合。19世紀以來,隨著實踐與認知水平的提升,越發意識到營養結構的失衡與疾病發生關係密切,如高鈉飲食可致高血壓,蔬菜和水果對多種癌症有預防作用;葉酸、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與冠心病關係;食物血糖生成指數與糖尿病的關係等,這些研究仍在繼續深入。另外,有些研究表明癌症、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甚至骨質疏鬆症等,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與某些共同的飲食因素有關。尤其是因營養不平衡而導致的肥胖,是大多數慢性病共同的危險因素。所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在社區營養干預中,採用改善飲食結構和適當增加體力活動為主策略,是多種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2. 提出謹和五味理論

《內經》中首次提出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對應中醫學肝心脾肺腎五藏,其食之五味與中藥之五味同等重要,前者過則為害,後者以偏性糾偏治病。而五藏對於每一種飲食之味的接納程度有一定限度,適度則養相對應臟腑,過則為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因此在當前中醫學在國民健康保健中佔有重要位置時,切不可因信言某種食物有特效,而過度食用或替代食用,基本的膳食結構原則不可違背。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3. 提出飲食有節理論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指出了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已經影響到人的壽命,過則「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從而致變證叢生。現代營養學更是提倡一日三餐進食熱量分別佔有不同的比重,不同體重之人所攝入的熱量已可量化,從而在更精微的程度給養生防病予指導。


《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



4. 提出方域飲食致病觀

《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故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胕…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從成文可見,祖先已意識到不同方域飲食及致病的不同特點,從而施以不同的治療,體現了基於個體化精準飲食、致病特點及治療理論的科學體系,當今人們非常注重養生,而食療又是與養生關係最為密切的。雖然食物其偏性小,不會快速治癒疾病,由於每天食用,積少成多,小偏不糾正就會成大偏,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內經》更講究追求高性價比,盡量以自然療法代替藥物療法,主張治未病,四季健康養生,食療糾偏,針灸調理陰陽平衡,最終極的治療才是藥物,這種觀點值得現代人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顧事 的精彩文章:

揭開PET-CT檢查的輻射真相
知天命~擇歸程

TAG:醫學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