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遭遇艾滋病

遭遇艾滋病


遭遇艾滋病




李魯 劉大江,解放軍306醫院,心胸外科

品牌質量管理辦公室 左天宇 編輯

作為心胸外科醫生,未曾想不久前遭遇了一場艾滋病事件。患者,女,52歲,發熱3個月。反覆抗炎治療無效果,病情加重而收住院。查體發現口腔粘膜多發潰瘍,頸部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胸部CT見雙肺粟粒樣大小不等結節,胸腔積液。血液傳染病篩查發現HIV抗體陽性,確診為艾滋病。聯繫轉院過程中,患者持續高熱,繼之嘔吐、大便失禁、昏迷,病情迅速惡化,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

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死亡患者,哀其不幸的同時,觸發兩點啟示:第一,艾滋病其實離大家很近,應引起重視,尤其是醫務人員,對一些不能用一般感染解釋或抗炎治療困難的病人應進行艾滋病等篩查。第二,醫院對有手術、介入治療、分娩、輸血等需求的患者進行包括艾滋病在內的傳染病篩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杜絕傳染,更是對廣大患者的保護,需要社會的理解。


遭遇艾滋病




遭遇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攻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由此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5年我國發現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HIV感染者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如帶狀皰疹、口腔黴菌感染、肺結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腸炎、肺炎、腦炎,念珠菌、肺孢子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並發生長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藥物,也還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遭遇艾滋病



臨床表現

我國將HIV感染分為急性期、無癥狀期和艾滋病期。

1. 急性期: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HIV後2~4周左右。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咽痛、盜汗、噁心、嘔吐、腹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及神經系統癥狀。多數患者臨床癥狀輕微,持續1~3周後緩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檢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體則在感染後數周才出現。CD4+ T淋巴細胞計數一過性減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2. 無癥狀期:可從急性期進入此期,或無明顯的急性期癥狀而直接進入此期。此期持續時間一般為6~8年。但也有快速進展和長期不進展者。此期的長短與感染病毒的數量、型別,感染途徑,機體免疫狀況等多種因素有關。

3. 艾滋病期:為感染HIV後的最終階段,病人CD4+ T淋巴細胞計數明顯下降,多<200/mm3,HIV血漿病毒載量明顯升高。此期主要臨床表現為HIV相關癥狀、各種機會性感染及腫瘤。

HIV相關癥狀: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個月以上的發熱、盜汗、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部分病人表現為神經精神癥狀,如記憶力減退、精神淡漠、性格改變、頭痛、癲癇及痴獃等。另外還可出現持續性全身性淋巴結腫大,其特點為:①除腹股溝以外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部位的淋巴結腫大;②淋巴結直徑≥1cm,無壓痛,無粘連;③持續時間3個月以上。

HIV相關機會性感染及腫瘤的常見癥狀:發熱、盜汗、淋巴結腫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難、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難、食慾下降、口腔白斑及潰瘍、各種皮疹、視力下降、失明、痴呆、癲癇、肢體癱瘓、消瘦、貧血、二便失禁、尿儲留、腸梗阻等。


遭遇艾滋病



常見的機會性感染

呼吸系統:卡氏肺孢子蟲肺炎(PCP)、肺結核、複發性細菌、真菌性肺炎。

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各種病毒性腦膜腦炎。

消化系統: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及巨細胞病毒性食道炎、腸炎;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空腸彎麴菌及隱孢子蟲性腸炎。

口腔:鵝口瘡、舌毛狀白斑、複發性口腔潰瘍、牙齦炎等。

皮膚、淋巴結:帶狀皰疹、傳染性軟疣、尖銳濕疣、真菌性皮炎、甲癬、淋巴結結核。

眼部:巨細胞病毒性及弓形蟲性視網膜炎。

常見腫瘤:子宮頸癌、惡性淋巴瘤、卡波氏肉瘤等。

診斷標準

1. HIV感染的診斷:①流行病學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靜脈注射毒品史、 輸入未經抗HIV抗體檢測的血液或血液製品、 HIV抗體陽性者所生子女或職業暴露史等。②臨床表現:各期表現不同,見下述。③實驗室檢查:診斷HIV感染必須是經確認試驗證實的HIV抗體陽性,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檢測有助於HIV/AIDS的診斷,尤其是能縮短抗體「窗口期」和幫助早期診斷新生兒的HIV感染。

急性期診斷標準:病人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後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後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後3個月內或6個月後才檢出。

無癥狀期診斷標準:有流行病學史,結合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即可診斷。



艾滋病期診斷:(1) 原因不明的持續不規則發熱38℃以上,>1個月;(2) 慢性腹瀉次數多於3次/日,>1個月;(3) 6個月之內體重下降10%以上;(4) 反覆發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 反覆發作的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或帶狀皰疹病毒感染;(6)肺孢子蟲肺炎(PCP);(7) 反覆發生的細菌性肺炎;(8) 活動性結核或非結核分支杆菌病;(9) 深部真菌感染;(10)中樞神經系統佔位性病變;(11)中青年人出現痴呆;(12)活動性巨細胞病毒感染;(13)弓形蟲腦病;(14)青黴菌感染;(15)反覆發生的敗血症;(16)皮膚粘膜或內髒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診斷標準:①有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檢查HIV抗體陽性,加上述各項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診為艾滋病。或②HIV抗體陽性,而CD4+ T淋巴細胞數<200/mm3,也可診斷為艾滋病。


遭遇艾滋病



艾滋病的治療

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藥物。現階段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載量;獲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維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質量;降低HIV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抗病毒治療、恢復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療及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的治療。

1. 一般治療:對HIV感染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均無須隔離治療。對無癥狀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應根據具體病情進行抗病毒治療,並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對艾滋病前期或已發展為艾滋病的患者,應根據病情注意休息,給予高熱量、多維生素飲食。不能進食者,應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加強支持療法,包括輸血及營養支持療法,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

2. 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是艾滋病治療的關鍵。隨著採用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聯合療法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療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後。

艾滋病傳播途徑:性接觸、血液、母嬰傳播。

艾滋病的預防

目前尚無預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採取預防措施。其方法是:(1)堅持潔身自愛,不賣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為。(2)嚴禁吸毒,不與他人共用注射器。(3)不要擅自輸血和使用血製品,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鬚刀、刮臉刀等個人用品。(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預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6)要避免直接與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觸,切斷其傳播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顧事 的精彩文章:

揭開PET-CT檢查的輻射真相
企業採購計劃設置

TAG:醫學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