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元兇──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癥狀,因此,可以早期偵測血管病變的先進醫學技術,扮演了遏止疾病惡化的重要角色。15~30分鐘的檢測,洞悉你的血管健康!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圖片編碼:P12342


【解析篇】

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5○歲的王先生最近做了一次健康檢查,醫生幫他做了檢查後告訴他:「你的血管將近一半阻塞了!」王先生半信半疑地想:「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 」

其實,王先生已經有明顯的動脈硬化,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醫學事實──國人每4人就有1人死於動脈硬化相關疾病,但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癥狀,即使血管管徑因為動脈硬化斑塊而狹窄一半時,仍然毫無感覺;等到血管管徑逐漸狹窄70%,癥狀才開始出現,但此時,腦中風、心肌梗塞已如影隨形,隨時可能引爆。

粥狀動脈硬化的進展包括從最早期無癥狀性的脂肪斑,後續進展至纖維脂肪斑、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及最終臨床上表現腦中風、冠心症、腎性高血壓、主動脈瘤及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狹窄50﹪以上,血管隨時爆破

粥狀動脈硬化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核心病變,起因於膽固醇在動脈內皮下沉積,漸漸地,增加的膽固醇與纖維、鈣質等形成了粥狀硬化斑塊,使得血管變硬、變厚。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圖片編碼:P12103

值得注意的是,動脈硬化斑塊大到血管管徑的一半時,雖然患者平日尚無明顯自覺癥狀,但此時開始,當一個脆弱的血管斑塊破裂時,會刺激局部血栓的形成,進而阻斷血流,產生急性血管阻塞,也就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一般來說,當血管管徑狹窄一半時,如果能避免吸煙、過勞、情緒過度起伏、突然激烈的運動或血壓劇烈的變化,就能降低斑塊破裂及急性血管阻塞的風險。

而當動脈硬化斑塊造成血管管徑狹窄70%時,會出現壓力下或運動時器官缺血的癥狀,休息後就改善的情況。患者會有明顯的癥狀感受如下: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圖片編碼:P12077

→發生在心臟的為「穩定型心絞痛」或稱「狹心症」,就像大象的腳壓在胸膛上,感覺胸悶、喘不過氣來,休息5分鐘後會回復;但如果心絞痛持續10分鐘,會感到十分難過,開始頭暈、冒冷汗;如果持續達20分鐘以上,心肌會因缺氧過久而壞死。

→發生在腦部,表現癥狀為頭暈,可能伴隨著特別的神經學癥狀如顏面或單側肢體麻木、無力,口齒不清,流涎,復視等,平躺休息後會回復。

→發生在周邊動脈的表現為「間歇性跛行」,癥狀為行走固定的距離或時間腿部會疼痛,尤其是小腿會有明顯酸痛,停止行走休息後就會回復。

控制風險因子,就遠離危險

動脈遍布全身,所以動脈硬化的發生是全身性的,是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演進的疾病。但是,別以為人到中年才要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從十幾歲開始,膽固醇就開始在動脈內皮下沉積,形成脂肪條紋;20~30歲有些人已經有動脈粥狀斑塊;40~50歲中年時期,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迅速增加。

所以,預防粥狀動脈硬化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風險因子的早期控制。

導致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很多,傳統認為風險因子包括了年紀、性別、家族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等,新近的研究又加入了慢性腎功能不全、代謝症候群、C -反應蛋白升高(代表血管發炎增加)、牙周病、高尿酸血症等。其中有6種可以改善的風險因子,包括血壓、膽固醇、血糖、肥胖、吸煙與運動少的生活型態,是民眾可以藉由自我努力來達成的。

此外,藉由醫學影像或功能檢查了解自身的血管結構、血管阻塞的可能性或血管僵硬程度,可以讓自己提早改變生活型態,改善風險因子,來避免血管超齡的硬化。特別是5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及早採取檢測行動。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圖片編碼:P11719

心血管小常識

心臟血管系統包含心臟、動脈、靜脈、小動脈、小靜脈、交接處微血管及淋巴管。

把血液送離心臟的血管稱為「動脈」,將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稱為「靜脈」,而將淋巴液送回心臟的管道稱為「淋巴管」,在小動脈與小靜脈之間負責與每個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稱為「微血管」。

供應心臟細胞營養的血管系統稱為「冠狀循環」,包括左冠狀動脈及右冠狀動脈,以及主要的心臟大靜脈,最後彙集至冠狀竇進入右心房,因為這套系統像皇冠般圍繞著心臟,因此而得名。粥狀硬化會使冠狀動脈變得狹窄,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給心臟肌肉細胞,導致心肌缺氧,出現狹心症的的臨床癥狀,心肌缺氧過久會演變成心肌梗塞。


【檢查篇】

快速檢測,得知動脈硬化

正由於動脈硬化早期完全無癥狀,及早透過檢查知道自己的血管是否阻塞以及血管僵硬的程度,就非常重要了。所幸,醫學技術的進步,已經有多種檢查利器可以幫助民眾提早知道血管健康狀況,以便及早治療,避免疾病的發生及惡化。

以頸動脈內膜來看,雖然隨著年紀增長,每年只會增加0.006毫米的厚度,但是一旦存在危險因子,血管內膜增厚速度會加速,現代人大都普遍存在這些危險因子,早期且定期檢測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血管檢查可分為功能性檢查及影像檢查兩大類,功能性檢查主要是檢查血管阻塞的可能性或血管僵硬程度,只能做為篩檢之用。至於影像檢查主要是檢查血管結構,可以找出疾病病灶。

怎麼可能?我完全沒有任何癥狀呀!血管堵一半居然沒感覺?

圖片編碼:P12051

功能性檢查

◎周邊動脈硬化檢查


《檢查目的》測量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如果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低於0.9,代表該下肢動脈有阻塞。

《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接受測量。

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所需時間》5分鐘。

《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

◎非侵入性動脈硬化檢測儀


《檢查目的》利用上下肢脈搏到達的時間差,測量主動脈波的進行速度。主動脈波的進行速度愈快,代表動脈僵硬程度愈高。

《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接受測量。

《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所需時間》5分鐘。

《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

◎電腦心脈儀


《檢查目的》利用脈搏波形分析上臂動脈彈性,上臂動脈彈性愈低,代表動脈僵硬程度愈高。

《檢查方式》類似量血壓坐著測量。

《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所需時間》5分鐘。

《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

影像檢查

◎腦血管超音波檢查


《檢查目的》以超音波原理,借著流速的改變,來判定是否有腦內血管阻塞。

《檢查方式》經由超音波探頭於兩邊太陽穴及後腦部位做掃描檢查。

《適用對象》

1.腦中風患者。

2.非腦中風病患,但經常出現暈眩癥狀者。

《所需時間》20分鐘。

《注意事項》

1.一般與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一起做。

2.檢查當天可以服藥、可以進食用餐。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檢查目的》以超音波直接測量血管內膜厚度以及斑塊大小。

《檢查方式》經由超音波探頭於頸動脈及脊椎動脈做掃描檢查。

《適用對象》

1.有頸動脈雜音。

2.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所需時間:15分鐘。

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也可以進食用餐。

◎腦血管核磁共振掃描


《檢查目的》以核磁共振掃描直接觀察腦內血管是否有阻塞。

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配合放射線師的指令即可。

《適用對象》

1.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嚴重鈣化阻塞時。

2.非腦中風病患,但經常出現暈眩癥狀者。

《所需時間》30分鐘

《注意事項》檢查當天可以服藥、也可以進食用餐。

◎ 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檢查目的》以電腦斷層掃描直接觀察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

《檢查方式》平躺於檢查床,配合放射線師的指令即可。

適用對象》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

《所需時間》10分鐘。

《注意事項》

1.檢查前須禁食4小時。

2.檢查前會先放置靜脈軟管於右手肘。

3.心跳須降至每分鐘70以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影像品質。

評估動脈硬化的指標工具

<頸動脈超音波,評估中風風險>

在上述這些檢查之中,「頸動脈」是評估動脈硬化的最重要的指標,因為頸動脈是供給我們頭部血流的主要血管,如果頸動脈因動脈硬化導致內腔的狹窄,中風的機率將會增加。根據估計,約20~30﹪的腦中風是與頸動脈疾病有關。頸動脈的顱外段是硬化斑塊形成常見的部位,因此,利用頸動脈超音波掃描來測量頸動脈狹窄程度及血流狀態,可以評估中風的風險。一般來說,腦血管超音波及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會一起做。

針對心血管高危險群,在給予治療風險因子的同時,也會進行頸動脈超音波評估動脈硬化的程度,如果頸動脈內膜厚度在同年齡層的90百分位以上或是有硬化斑塊的存在,那麼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很可能會出現造成管徑狹窄50%的硬化斑塊,這時應考慮進行64切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看看是否需要積極降脂及心導管介入性治療,如此循進式的心血管疾病篩檢,將可以兼顧避免檢查帶來的風險,同時及早偵測心血管疾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寶貴醫生 的精彩文章:

TAG:孫寶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