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文/格瓦拉同志

雖然說天下沒有不亡之國,但等到一個朝代或帝國滅亡時刻真正到來時,其畫面之慘烈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恐怕沒有幾人能承受。比如南宋滅亡時的場景堪稱「天地同悲,日月同泣」,即使七百多年後,依然令人不忍卒讀。

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大軍包圍南宋行在臨安,太皇太后謝氏自知無力回天,便以恭帝趙?的名義向敵軍統帥伯顏投降,至此,宋朝在實際上已經滅亡。但與此同時,不願降敵的大臣們以丞相文天祥、陳宜中、陸秀夫及大將張世傑為首,先後擁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為帝,並在閩粵一帶抗擊元軍,但在對方的猛攻下,卻只能接連敗退。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流亡到崖山的南宋小朝廷迎來最後一戰。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少帝趙昺是宋朝的亡國之君

彼時,蒙元大將張弘范率軍2萬人、戰船400艘,對崖山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意在一舉殲滅殘宋軍隊。反觀宋軍,雖然號稱20萬人、船隻1000艘,但大部分都是官員、太監、宮女及士兵的家屬,真正用於作戰的士兵和戰船很少,所以在戰爭尚未打響之際,力量的天平便已經向蒙元傾斜。

戰爭開始前,面對不利的局面,有幕僚向主帥張世傑建議,應該先行佔據海灣的出海口,以便戰事萬一失利,可保護殘餘艦船向西撤退。然而張世傑考慮到一旦這樣做,被元軍嚇破膽的士兵可能會就此逃亡,所以堅拒此議。為了跟元軍背水一戰,張世傑下令將陸地上的建築物全部焚毀,又下令將全部船隻用鐵索連接在一起,以增強行動的穩定性,並將小皇帝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蒙元滅南宋示意圖

戰爭開始後,元軍用小船滿載茅草、膏脂等易燃物,乘風縱火沖向宋船,意在火燒宋軍船隊。然而宋軍早有提防,事先已在船上塗抹淤泥,並且在每條船上都橫放一根長木,以防止敵船靠近,由此使對方的火攻「流產」。張弘范見火攻不成,便封鎖海灣並命令路上元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意圖將宋軍渴死、餓死。與此同時,張弘范還三次派人招降張世傑,但都被對方嚴詞拒絕。

二月初六(3月19日),面對著愈發不利的局面,張世傑只能冒死出擊,希望能殺出一條血路。元軍多是驍勇善戰之人,等到兩軍一接觸,便在箭雨的掩護下猛攻對手,奪走敵船七艘,一路直撲宋軍正中央。從中午到傍晚,海戰進行得異常激烈。忽然,張世傑見到一條宋船降下了旗幟,停止了抵抗,其他戰船也紛紛效仿,自知大勢已去,便率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崖山海戰中,宋軍主力喪失殆盡

主帥既已逃遁,宋軍便形同「無頭蒼蠅」,只剩下被屠戮的份兒。此時,左丞相陸秀夫在龍舟上護衛小皇帝,見此時敵船漸漸逼近,自知已無出逃希望,為避免被俘後受辱,便決意勸說小皇帝殉國(此前,文天祥已在江西被俘,陳宜中逃至海外)。陸秀夫首先驅使自己的妻子、兒女投海自盡,隨即將玉璽系在腰間,背起八歲的趙昺奮身躍入大海,就此以身殉國。

在聽聞皇帝投海殉國的噩耗後,其他船上的大臣、宮眷、將士頓時哭聲震天。在此絕望時刻,追隨小朝廷的十餘萬軍民,因為不願遭受蒙元的凌辱,便相繼跳海自殺,以最激烈的方式,來表明自己誓不做亡國奴的意志,其場面之悲壯,真可謂「天地同悲,日月同泣」。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陸秀夫背負趙昺投海殉國雕像

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見《宋史·卷四十七·本紀第四十七·瀛國公二王附》。

張世傑逃出包圍圈時,把小皇帝的養母、皇太后楊氏帶在身邊,希望小皇帝萬一遭遇不測後,還能侍奉太后繼續尋找皇室之後,以圖再舉。然而等到楊太后聽聞趙昺的死訊後,卻是萬念俱灰,對侍從們說:「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至此,就是為的保護趙氏一塊肉罷了,如今皇帝既已殉國,我還有什麼指望呢?」隨即,楊太后也投海自盡。

南宋滅亡時場景有多慘烈?皇帝與太后投海自盡,十萬軍民集體殉國

張世傑最終投海自盡

張世傑在草草掩埋楊太后之後,隨即也投海殉國(一說為遭遇風暴而落水溺死),立國319年的宋朝至此滅亡(「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引文同上)。

史料來源:《宋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唯一完勝李世民的名將,若非他暴病而死,唐朝撐不過半年便會滅亡
皇帝剛即位,宦官便說:請把國事交給我處理,結果後者很快被殺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