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時隔12年再訪華:至少在經貿上,日本並不唯美國馬首是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訪華前接受中國媒體聯合書面採訪時表示,期待日中關係在更廣領域取得更大發展。圖/中新社記者呂少威攝
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媒體普遍強調,這是2011年12月日本民主黨政權野田佳彥正式訪問中國後,時隔7年日本首相再度訪華。但筆者認為,更應強調的是安倍在2006年10月正式訪問中國之後,時隔12年再次訪華。
2006年9月,安倍首次當選日本首相,10月即打破日本外交慣例,將中國作為首訪國家,進行「破冰之旅」,使由於小泉純一郎連續6年參拜靖國神社而降至「冰點」的中日關係,趨向緩和。
2012年底,安倍再次當選首相,但他不僅沒有再次進行「破冰之旅」,使由於野田政權實行「釣魚島國有化」而降至冰點的中日關係趨向緩和,而是「處處和中國對著干」。
為什麼?很重要的原因是,2012年美國開始實施以遏制中國為目標的「再平衡戰略」。也就是說,中美關係是安倍兩度執政對華政策明顯有異的關鍵變數。
此次安倍訪華的背景,其一是今年10月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40周年;其二則是因為美國挑起貿易摩擦,中美關係處於建交以來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
回顧歷史,當年美國總統卡特專門派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問日本和中國,推動《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現在美國還會樂意中日「和平友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據美聯社10月22日報道,此次有約500名日本商界領袖隨安倍出訪。也就是說,安倍訪華,並不僅僅是一次「紀念活動」,而是有實質性內容。
可以肯定,中日經貿關係,必將隨安倍此次訪華而得以加強。安倍此次訪華也是以行動表明,至少在經貿問題上,日本並不唯美國馬首是瞻。
必須強調,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中日兩國每年的貿易額有約3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萬億元)之巨,日本有約30000個在華企業,「經貿互利」是中日關係的重要紐帶,但不是唯一紐帶。
中日關係還應包括「戰略互惠」和「國民互信」。「戰略互惠」的前提,是脫離彼此視對方為「威脅」的「戰略困境」。
在這方面,雖然較前幾年相比,「緊張局勢」明顯緩和,但日本每年發布的「防衛白皮書」,仍在彈奏「中國威脅論」的老調。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就「國民互信」而言,根據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 「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剛剛發布的數據,中國受訪者對日本印象「不好」和「相對不好」的比例為56.1%,較2017年下降10.7%,而日本受訪者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比例,仍高達86.3%。
如何改變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印象,是中國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只有形成「經貿互利」「戰略互惠」「國民互信」三根紐帶,中日關係才能長期穩定。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
值班編輯:萬霽萱
※思域碰撞測試B柱斷裂視頻曝光 東本「機油門」後再遇質量問題拷問
※吳秀波的狗血劇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