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稱為戰場上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英國長弓和瑞士長矛

被稱為戰場上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英國長弓和瑞士長矛

在蒙古人征服別國的戰爭中,騎兵的作用達到了頂點,正在這時,西歐戰場上的步兵卻已開始重新得勢。大約從13世紀中葉起,中世紀的重騎兵便走上了下坡路。當時有三種經過改進並以不同方式使用的老式步兵兵器,在使配有長槍的中世紀騎兵失去優勢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這三種兵器是:經過改進後效果更好、威力更大的十字弓,在英國發展起來的長弓和在瑞士人手中變得確實令人可怕的長矛。

此外,當時還出現了兩種影響頗大的技術變化,一是由十字軍將歐洲馬與阿拉伯馬雜交所得的馬種逐漸退化了,二是鎖子甲被金屬片鎧甲所取化。雜交良種馬和鎖子甲曾使重騎兵具備了高度的戰術機動性,從而使之成為13世紀戰場上的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而上面出現的兩種技術變化則使重騎兵喪失了原有的戰術機動性。14世紀的重騎兵,由於全身披掛著金屬片鎧甲,其戰馬也披有同樣沉重的護甲(總重量達140至150磅),加上手執劍、盾和又長又重的長槍,因此成了一群行動遲鈍十分笨重的芸芸眾生,他們只能一股勁兒地朝前衝去,但速度又快不了,更做不到快速停頓和立即起步。

這樣的騎兵在長弓和十字弓的襲擊下,或者到14世紀末在遭到黑火藥兵器的襲擊時往往很容易亂作一團。即使是披著金屬護甲的馬匹也不可能一點不受弓箭的傷害。一旦馬匹受傷,根本無法駕馭。要是碰上比較靈活敏捷的騎兵或步兵對手,披著全副鎧甲的重騎兵更是束手無策。儘管如此,由於自我護衛是作戰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護身盔甲越變越重的趨向始終沒有得到改變。

13世紀,長弓在英國得到了發展,它加速了當時作為優勢兵種的騎兵的衰落。從愛德華一世(1272-1307)到亨利八世(1509-1547),這一時期內的英國君主無不果斷地大力發展弓箭部隊,提高弓的殺傷威力,從而使長弓這一兵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它的威力和使用靈便的優點最終導致了十字弓的淘汰。

長弓用榆木、榛木和羅勒木製成,後來主要用紫杉木製造。最好的紫杉木並不產於英國,而是從義大利和西班牙進口的。長弓的長度為六英尺,箭長三英尺。弓身的中間用手握住的地方為一點五英寸寬,往兩端方向逐漸變細。弓的兩端用角料鑲包。弓架的前部為圓形,後面是平的。長弓不僅射程是十字弓的兩倍(最遠達400碼,有效射程接近250碼),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每分鐘可發10至12箭)。在技術熟練的英國士兵手中,長弓的命中率大大高於十字弓。它顯得更輕便、更容易掌握,適用於散兵射擊或齊射。就當時來說,它是戰場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廣的單兵武器。

長弓有一項不足之處,那就是使用長弓必須有很強的體力、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和高超的技術,為此非經常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不可。為了使青年能夠致力於這種艱苦的訓練,因此踢足球在14世紀的英國是不合法的。而十字弓的士兵則不然,他們只須稍作訓練便能很快掌握武器的使用方法。

在1346年8月26日的克雷西戰役中,步兵作為步、騎聯合兵種戰鬥編隊中的主要成份,無疑在戰鬥中重新佔據了優勢的地位。這次戰鬥中,弓箭兵是英國步兵中的關鍵力量,擊敗並重創了當時最難對付的法國騎兵。在14、15世紀期間,重騎兵的作戰能力不僅受到了英國長弓的威脅,而且還遭到許多其他方面的猛烈衝擊,嚴重影響了它的發展前途。在一個半世紀里,由瑞士山民組成的長矛方陣曾多次擊敗了先是奧地利後是法國勃艮第的騎兵。隨著黑火藥兵器的日益發展,騎兵越來越經不起訓練有素的步兵的襲擊。

從14世紀上半葉開始,隨著瑞士反抗奧地利公爵的統治,爭取自身獨立鬥爭的發展,它象英國發展長弓那樣,把長矛變成了一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兵器。當然長弓跟長矛有著很大的區別。長弓基本上是一種單兵使用的武器,弓箭兵的技術也就是一種單兵技術,而瑞士長矛兵則與此不同,他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矛,一旦離開了他的隊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跟英國弓箭手一樣,瑞士長矛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的士兵。這樣一支軍隊的創建,並不是哪一個非凡天才的傑作,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

瑞士長矛兵都是些體格強壯的山民(自治市的公民或庄稼人),他們均屬自由民。在瑞士方陣大發展的初期,他們出於反抗外來侵略,保衛自己小國(或州縣)的愛國心而操戈從軍。當時方陣所用的主要兵器長矛,經過15世紀前的一個世紀的改進,其長度達到了20英尺。矛的端部有三英尺長的一段用鐵製成,以防止它被敵人的砍刀或戰斧砍斷。在方陣的正面往往形成一道由四至六排長矛兵組成的密集長矛屏障,除非敵人有類似或更長的兵器,否則是無法突破的。瑞士長矛兵很少披帶盔甲,只有前幾排的士兵有時佩有胸鎧。進攻時,長矛兵手持的長矛往往稍高於肩部,矛頭微微向下。採取這樣的姿勢可以得到極大的向下插刺的力量(瑞士人很少接受劍術訓練,他們主要依靠兵器的強大衝擊力),這對敵人來說,要想不受任何傷害把矛頭擋向上方就更加困難,而且不因矛柄後坐的力量而可能傷及身後的士兵。防禦時,頭排士兵將矛柄支在地上,柄端頂住右腳,稍往上一點則靠近左腿膝部,左手前伸握住矛桿,矛頭與胸高相平。後面幾排仍保持進攻的姿勢,四至六排以後的士兵則將長矛直立於地,隨時準備走向前去替補倒下士兵的位置。

方陣士兵的主要輔助兵器是戟。最初,瑞士人曾經想把它作為瑞士民族特有的兵器,而且它在早期跟奧地利人作戰的某些戰役中起過決定性的作用。也許它是中世紀武器庫中殺傷力最大的單兵武器。

戟是一種長約6至10英尺的長矛型兵器,頭上有一很重的斧頭,背面是一尖鐵(有時是彎曲的)或鉤子,頂端是矛或梭標的尖頭。14世紀初,瑞士人重新開始大量使用這種兵器。它能一下子穿透頭盔,砍斷劍鋒或者擊倒馬匹。它也可以當作短矛來用,它的彎鉤還能將騎兵拖下馬來。

早期採用縱隊進行作戰的瑞士軍隊用戟十分普遍。儘管這種兵器有著許多厲害之處,但是在以密集隊形作戰時,特別是對付穿著盔甲和排著難以攻破的隊形的敵人時,它的缺陷就十分明顯。在1386年的曾帕赫戰鬥中,瑞士軍幾乎全部使用戟。雖然他們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損失十分慘重。從此,他們便把戟跟長矛(它延長了士兵的殺傷作用距離)結合起來使用。瑞士軍首先讓長矛兵發起衝鋒,騷擾敵人的橫隊或方隊,然後位於縱陣兩翼的戟兵就跟著衝進敵陣。

在曾帕赫戰役之前,瑞士的武器庫里也還包括不少別的兵器。比如用雙手執的劍,晨星棍(頭上裝有尖鐵的棍棒兵器),盧塞恩錘(戟的一種,頭上不是斧刀而是彎曲的尖叉),當然還有十字弓等。這些兵器因威廉·特爾而曾經變得相當出名。但到了1500年,在由長矛兵和戟兵組成的瑞士軍隊中,除了十字弓外所有這些兵器都銷聲匿跡或變得無足輕重了。

在瑞士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過程中,他們通過儘可能減少累贅的辦法取得了作戰的機動性,並認識到了它的好處。同時他們又重新象古希臘人那樣利用密集的長矛部隊居高臨下地進行衝鋒,從而發揮出強大的衝擊力。他們還進一步懂得,在平坦地域上,如果長矛兵能夠不留絲毫間隔始終保持密集的戰鬥隊形,那末仍然可以運用衝鋒作戰的方法的。要很好地運用這種作戰方法,需要古羅馬時代以來空前高超的組織技能、嚴格的訓練和鐵的紀律。意志堅強的瑞士人恰恰滿足了這些條件,從而建成了一支在武器、機動性、團結精神和突擊力量等方面可與馬其頓方陣相比擬的軍隊。這樣,到了14世紀中葉時,瑞士軍隊終於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勁旅。

瑞士軍以300人左右規模的連為基本作戰單位,其中約有250名長矛兵,排成16乘16的方隊,其餘為戟兵或十字弓士兵。典型的瑞士縱陣通常由橫排著的兩個或三個連組成,其縱深至少跟橫寬相等。

速度和機動性是瑞士軍隊的戰術要素。他們的軍隊(跟多國軍隊中的瑞士分遣隊不同)通常編為兩個或三個「戰鬥隊」或縱隊。作戰方案往往在發動進攻前的數小時,由州官委員會以多數票表決通過。部隊在敵人看不到的地方排成作戰隊形,然後迅速向前推進。他們不採用傳統的方式,化費很多時間在戰場上舉行集隊出發的儀式,這樣,有時隊伍尚未集結好就能夠向敵人發起進攻。戰鬥隊行進時通常採用梯隊形式,而不是平行或前後跟進的形式。有時,第二或第三隊停止前進,或者來一個大轉彎,讓先鋒隊將敵人咬住。有時側翼部隊停在原地不動,由中央隊發動進攻,或者中央隊不動,翼側隊發動進攻。還有一種進攻隊形叫做「楔形隊形」,實際上這是一種縱深很深的密集縱隊(不是三角形縱隊)。防禦時,方陣通常編成為空方隊,所有的長矛都一致向外伸出,形成一種其他步兵或騎兵無法摧垮的隊形。

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瑞士士兵的勇猛精神常使敵人聞風喪膽。他們有一條嚴格的規定,即不準索要也不給予宿營的住房,即使是在瑞士贏得獨立很久以後,這條規定也很少打破。它的士兵僅僅是為了遠離故土求得外國君主的僱傭而已,但外國君主所從事的事業卻是他們所不感興趣的。在這個僱傭時期,激勵他們奮勇抗擊奧地利和勃艮第軍隊的愛國熱忱,變成了無比勇猛的職業自豪感,從而產生了強大的作戰動力。

自古以來山區居民一直處於貧困之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瑞士人採用什麼樣的兵器和戰術,而且也導致從15世紀末期以來,老百姓受僱傭而從軍(州和市政府為訂約人)實際上成了一項民族的職業。日爾曼小君主國的人民以及(因不同的原因)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也小規模地仿效瑞士人從事著這種職業。作為僱傭軍,瑞士士兵遵循著給多少錢就在戰鬥中出多少力的原則。「沒有金錢,瑞士人就不給賣命」成了僱主們無法忽視的通例。確實,儘管有合同條款的約束,瑞士人竟可毫不疚愧地離開原來的僱主,改換門庭服務於給錢多的僱主。

14世紀和15世紀期間,英國人在運用長弓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使得歐洲戰爭中防禦戰和進攻戰相比前者在戰術上處於實際上的優勢地位。特別是在有防禦工事的情況下,防禦戰的固有作戰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加強。自從古羅馬軍團衰亡以來,正是瑞士人首先使步兵重新成了進攻戰中的一支重要戰鬥力量。

儘管重騎兵成為英國長弓兵和瑞士長矛兵手下敗軍的真正原因一直沒有找到(而且由於新型黑火藥兵器的使用,重騎兵敗得更慘),但是它始終是西歐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階級的自負感和封建的偏見意識,使得那些騎士絕不採用有損他們尊嚴的戰術和兵器。

但是,作為一種妥協,在歐洲開始出現兵器和盔甲都比較輕裝的騎兵。有些參加過東歐土耳其戰爭的西方士兵發現匈牙利、土耳其和阿爾巴尼亞的輕裝騎兵戰鬥力比較強,他們把不披盔甲的輕騎兵所具備的紀律性和突擊力量跟它們的機動性和靈活性結合了起來。他們是弓箭騎兵和長槍騎兵的混合體,他們在組織上以及採用的兵器和戰術方面跟過去的拜占庭重騎兵十分相近,只是盔甲較輕而已。

這是歐洲騎兵一系列重大變革的第一步,不過一直要到17世紀的時候,它才真正開始發揮戰鬥力。

騎兵的衰落和步兵的興起(由於別的原因,這一時期在歷史上稱之為復興時期)所產生的較為直接的作用,使那些有見地的軍事將領認識到這兩個兵種的性質和特點是各有千秋,可以互為補充的,從而產生了亞歷山大大帝和漢尼拔將軍曾經有效地採用過的聯合兵種作戰體制。在文藝復興的時代里,智慧和卓越的軍事思想重新成了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與此同時,黑火藥兵器的發明和戰爭的日益複雜化,軍事技術的培訓,操練以及諸兵種協同作戰的演習,都需要技術熟練的專職內行,而不是封建式的兼職外行。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中國古代神秘的「紙」甲:防禦力居然不遜於鐵甲!
讓人印象深刻的獨特短劍——蛇皮短劍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