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澳門迎來大灣區旅遊新格局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澳門迎來大灣區旅遊新格局

文綺華不久前繞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五個城市走了一圈,她是澳門旅遊局局長,希望此行能吸引這些城市與澳門進行旅遊合作。「好多我都是第一次去。」在世界旅遊經濟論壇後台,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對界面新聞說道。接下來,她要對港珠澳大橋的使用情況進行調研,邀請更多旅行商體驗大灣區旅遊,藉機將澳門旅遊推向更深遠的市場。

修建耗時十五年的港珠澳大橋於10月24日正式通車。這座世界第一長的跨海大橋,與不久前開通的廣深港高鐵,正在推進的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粵澳新通道等項目一起,以前所未有得速度推進著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的連接。人們討論著聯通帶來的可能性,被國家「十二五」規劃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澳門,其如何運用大灣區發展旅遊也提上日程。

澳門是珠三角地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公布的數據,2018年上半年,入境澳門的內地旅客為1170.5萬人次,同比增加13.3%。入境澳門旅客總計達1681.4萬人次,同比增加8%。博彩、葡式風情、豐富的城市活動等,構成澳門獨特的旅遊資源。

在此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澳門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機會。僅在交通一項就頗有想像空間。澳門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洪在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上提出,港珠澳大橋落成後,香港機場距珠澳兩地機場的陸路交通縮短至45分鐘。因此各方可通過結合澳門機場輻射周邊核心城市的中短程航網、珠海機場的內地航網、香港機場的國際中遠程航網,在保持相對競爭的前提下,合力發展,形成面向全球的國際航網。而各方在旅遊資源搭配、旅遊人才教育與流通、城市建設、產業互補等層面上,也能碰撞出更多發展可能。

據文綺華透露,目前澳門已與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成立了大灣區旅遊聯合會,並已進行共同策劃旅遊推廣項目等工作。「大灣區城市應該共同合作,打造一個共同品牌,面向全世界。」文綺華說。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澳門土地面積狹小,基礎建設承載力相較粵港地區比差距明顯,這能否承接住大灣區建設帶來的巨大客流?根據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龐川在會上提供的一組數據,香港每平方公里平均接待5萬多名遊客,而澳門每平方米平均需接待100多萬名;每位香港居民平均接待7至8名遊客,而每位澳門居民需接待50名;每輛香港計程車對應3000多名遊客,而同等條件下,澳門需對應2萬多人。

同時,雖然早在2011年澳門便啟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目標,但2016年澳門第三產業比重依舊達到93.4%,其中博彩及博彩中介業佔47.2%,存在旅遊結構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層次遊客需求的問題。而且雖然澳門的目標是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但目前該地超90%的遊客均來自中國內地,餘下的不到10%國際遊客也多來自東亞、東南亞等近郊國家。如何真正吸引國際化遊客,乃至帶動大灣區旅遊整體國際化的吸引力,成為當地旅遊業者的關注點。

聯合周邊資源,優勢互補,開發所長是一種解決之道。龐川舉例,目前澳門酒店白天的空置率較高,在大灣區縮短交通時間的背景下,如若將澳門的住宿需求轉移至珠海橫琴,將資源集中發展澳門的優勢旅遊產業,對兩地都是一種機會。

但這不僅僅需要交通的互聯。在世界旅遊經濟論壇上,不同嘉賓均提到了大灣區目前存在的出入境問題,以及其代表的,橫跨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的社會環境下,粵港澳間存在的經濟、法律、政策、產業等差異。根據《港珠澳大橋通行指南》,目前只有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計程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可以於港珠澳大橋通行,港澳跨境私家車及跨境計程車有配額限制。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具體規劃仍在商定中,旅遊業者們表達著對大灣區旅遊未來的期盼,以及如何解決面臨的挑戰。大橋通車只是第一步,一切才剛剛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成立一年157家藝術機構加入 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聯盟首度召開年會
《西遊記》再改編 中美日合拍動畫《齊天小太子》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