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從敦煌壁畫看古人如何「秋補」

從敦煌壁畫看古人如何「秋補」

原標題:敦煌研究院發布「霜降食單」:看古人如何「秋補」

從敦煌壁畫看古人如何「秋補」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出現的「撒網捕魚」(北周)。敦煌研究院供圖

10月23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意味著冬天即將來臨。民間有俗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此時,養生保健尤為重要。敦煌研究院細究古代敦煌飲食,於當日發布了一份屬於深秋的「霜降食單」,供民眾欣賞「品嘗」。

霜降時節,民間食俗也非常有特色。關於吃什麼,中國人自古講究「順時而為」。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但因「秋燥」,霜降更應講究「平補」,溫和地給身體機能提供適宜的能量,以免過猶不及。

敦煌人食用菌類的記錄可追溯至唐朝。「麥壹斗,買菌子一斗用。」敦煌文獻中如是記載,可見敦煌人早就懂得諸多蘑菇的做法。而秋季食用鮮蘑菇湯,不必添加過多佐料,避免「剝奪」蘑菇本身的鮮香,加之蘑菇本身低脂、含鋅的特點,健脾養胃、減脂降壓。

食用薺菜,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敦煌文獻《某寺因佛事分配勾當帖》中,也有「薺酢」(加醋的涼拌薺菜)的身影出現。除了春天,每年8至9月以及10至11月,也是食薺菜的時節。薺菜所含豐富的維生素C和二硫酚硫酮,大量粗纖維可促進新陳代謝,豐富的胡蘿蔔素對眼睛「大有益處」,「三高」人群食用薺菜亦可起到食療功效。

從敦煌壁畫看古人如何「秋補」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中出現的「制酪酥」(盛唐)。敦煌研究院供圖

「霜降魚蓬勃,鮮味跑大街。」無論是釣魚還是食魚,此時都是上好的時機。魚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又易於消化吸收。而霜降時節食魚,不僅是因為這個時節肉味鮮香,更是由於魚肉富含的鎂元素可以讓人快樂,能夠有效改善深秋時容易出現的消極情緒。

餅類食物,曾「霸佔」古代敦煌人舌尖,強烈影響他們的飲食結構。最遲在漢代,餅就已經出現在敦煌人的餐桌上。敦煌文獻中也有大量關於各種餅的記述,種類多達二十餘種。

敦煌人善釀酒,也善飲酒。酒里自有北方人的熱情和彪悍,但又不是全然的粗獷,其中也有一番講究的微妙。「呵梨勒」(亦寫作「訶梨勒」)原產于波斯,是一味藥材,亦可釀酒。呵梨勒和庵摩勒、毗梨勒一起,可以釀造出極具異國風情的甜酒——三勒漿。

唐代韓鄂研究過此酒的釀製方法,並強調必須是農曆八月開始密封,一個月後釀成。「味至甘美,飲之醉人。消食、下氣。」正合適深秋飲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