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飯堂:真的能解決老人「吃飯難」的問題嗎?
人到七十古來「稀」,子孫滿堂見不易。
在中國,很多人的晚年生活標誌,已不再是「兒孫滿堂」,而是獨守空房。2015年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顯示,2人、3人家庭已成為家庭類型主體,單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斷湧現。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佔41.9%。
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提到,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
空巢,其實離每一個人都很近。
除去因為各種意外失去獨子或者獨女的孤寡老人外,在如此龐大的空巢老人群體中,很多都是因為種種原因和子女分開獨立生活的。
他們,雖然子孫滿堂,但除了節假日和因急病或事物需要子女幫忙處理之外,更多的時候都是處於生活自理的狀態,雖然,已經漸漸力不從心……
路上孤獨的老人。|攝影:林曉彥
「其實我現在挺好的,就不要麻煩他們(子女)了。」
講述人:陳伯,74歲,獨居。
3年前老伴去世後,家住廣州市芳村區花地灣涌安街的陳伯,就開始了一個人獨居的生活。
陳伯是一名下崗職工,每個月退休金不多。每一天,陳伯會花上10分鐘的時間搭乘免費公交,到芳村花地灣的「長者飯堂」領取午餐和晚餐。「長者飯堂」里的飯菜價格比外面的市場價格要低,還能享受市補貼3元,在這裡就餐可以讓他每個月省下1000多塊的伙食費。
「他們要上學又要上班,很忙的,其實我現在挺好的,就不要去麻煩他們了。」陳伯的女兒嫁到了福建,只在每年過年時才會回來廣州,兒子孫女一家住在佛山,平常也不能每個周末過來看他。說起孫女一家人時,陳伯的嘴角忍不住浮現笑意,那笑意中是一位老人對親人的寬容。
「上個月颳風下雨,我的膝蓋痛得幾乎走不了,所以準備去醫院拍個片,又要花錢了。」問起陳伯近期的打算,他計划去醫院做一次身體檢查,用的是在「長者飯堂」搭夥後省下來的錢,而這些錢,他本來是打算存起來給孫女買兒童手錶的。
在廣州,像陳伯這樣,沒有和子女同住,卻可以靠社區的「長者飯堂」解決吃飯問題的老人並不在少數,隨著廣州推進城市居家養老,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用全新的方式度過晚年。
什麼是「長者飯堂」?
「養老」一直是熱門的民生話題,養老問題千頭萬緒,包括衣、食、住、行、醫等各方面,其中吃飯問題當屬首位。往年的兩會上,各界代表和委員都積極為養老支招,而在今年的兩會上,「長者飯堂」成了高頻率出現詞語。
所謂「長者飯堂」,就是為了城市保障純老、獨居、孤寡等特殊老年人的助餐需求,按照「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慈善捐一點、個人掏一點」的餐費負擔辦法,為居家老人持續提供規範、健康、營養、方便、快捷的午飯「大配餐」,是城市居家養老的一個補充配套服務項目。
老人們在廣州六榕街「長者飯堂」就餐。|攝影:林曉彥
39深呼吸(ID:shenhuxi39)在走訪廣州各個社區的「長者飯堂」時了解到,前來就餐的長者年齡從60歲到90多歲,有的是獨居老人,也有不乏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在飯堂里的志願者以及工作人員,還會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碎餐、挑魚骨的服務。對於低保、低收入、孤寡困難老人,通過審核後,還可以享受更高的餐費優惠。老人們都對「長者飯堂」讚不絕口,並總結出了飯堂的幾個優點:便宜、方便和健康。
明亮寬敞的大廳里,排列著十來張大圓桌,每張桌子都配有7-8張凳子,地面乾乾淨淨,屋樑上掛著稍稍有點落伍的裝飾,四處的牆壁上是各種活動剪報和飲食提醒——這裡就是廣州市越秀區六榕街的「長者飯堂」。
每天中午11點30分,六榕街「長者飯堂」就開始熱鬧起來,來自附近街道的老人們陸續來到這裡吃飯。飯菜可以打包,也可以堂食,不少公公婆婆都喜歡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享用午餐。
「自從在這裡吃飯,我們的血壓都更穩了。」
67歲的李叔夫婦都有心腦血管疾病,是越秀區司馬街的居民,沒跟兒女同住。他們認為,選擇到「長者飯堂」,是因為這裡的飯菜比外面的快餐要營養健康,而且還更衛生。「長者飯堂」會針對老年人的健康特點調配菜式,有特殊的高血壓配餐或糖尿病配餐可供選擇。李叔夫婦表示:「這裡煮的比我自己下廚還健康,我們肯定喜歡來這邊吃。」
其中一家「長者飯堂」的特殊配餐菜式。|攝影:林曉彥
「每天來吃飯,最開心的是可以和其他街坊聊聊天。」
80歲的王婆婆獨自居住在荔灣路金花街道,對她來說,「長者飯堂」大餐桌上的溫馨味道,才是最讓她嚮往的。每天到飯堂就餐,可以讓她和街坊一起吃飯聊天,甚至還交到了同齡的朋友,王婆婆開心地表示:「比自己一個人悶在家裡吃開心多了!」
志願者協助老人在「長者飯堂」打飯。|攝影:林曉彥
常言道,「一碗湯的距離」是子女與父母的最優距離。雖然長者飯堂解決的是「老年人吃飯」的問題,但這背後更大的問題或許是「老年人寂寞」的事情。
對於居住在老城區的老人們來說,「長者飯堂」不僅僅是一家公益飯堂的名字,更是一個溫暖的大集體。「長者飯堂」不但可以解決老人吃飯的問題,還能讓老人與同齡人增進交流。換句話說,「長者飯堂」是老年人的活動中心,更是老年人排解寂寞孤獨的去處。
一口熱飯背後,意義不止於一日三餐
在2011年12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這一行業指導性文件中,對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服務有如下表述: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
據廣州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州市著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即廣州有90%的老人實行居家養老,6%的老人在社區養老,另外4%的老人在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佔了總養老人數比例的96%,是解決養老問題的重中之重。
為解決老人吃飯難題,廣州通過推行「長者飯堂」來推進城市居家養老。「長者飯堂」是廣州是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內容,而作為這種新養老模式中的一環,「長者飯堂」正成功地用「解決一口熱飯」的優勢來引導著長者及家屬們更切身地感受到社區養老新模式的好處。
「長者飯堂」配餐服務申請方法。|圖:廣州市居家養老網上服務大廳
從2012年開始廣州便已有「長者飯堂」,到了2016年「長者飯堂」全面開花,2017年更是「長者飯堂」高歌猛進的一年,截止至2017年12月22日,全市已開設有「長者飯堂」705個,其中有521個是在2017年新開的。「長者飯堂」覆蓋全市170個街(鎮)、2327個社區(村)的135.4萬老年人,街道(鎮)蓋率達到100%。
社區「長者飯堂」選址臨近老年人集中居住或活動的區域,位於步行便達、給排水等市政條件好、遠離噪音等污染、便於尋找的顯著位置,儘可能設置在首層,在全市形成步行「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的服務網路,為老年人就餐和助餐提供場地,並對無人照料、行動不便的失能、重病卧床等老年人送餐上門,使老年人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集中就餐、就近就餐、送餐上門等服務。
在廣州荔灣區金花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這裡不僅有「長者飯堂」,還有老人日托中心、社區老人活動中心、健身廣場等設施。其中,老人日托中心是由金花街街道主辦的新型托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日間托老照顧,包含健康照顧、康復訓練、康樂活動、膳食服務和個人照顧計劃等服務。收費標準也十分低廉,日托費用僅14元/天。
荔灣區金花街長者日托中心。|攝影:林曉彥
81歲的林婆婆住在光復北路的桃源社區,6年前兒子在別的區買房搬走了,她身體健康生活可自理,就沒有搬過去,自己單獨在老屋居住。兩年前,她參加金花街的「長者飯堂」,一年前還參加了金花街的老人日托中心。
「我們自己家有米有退休金,為什麼要去外面『蹭飯』?又不是吃不起飯!」。最初,林婆婆對「飯堂就餐」這個行為很抗拒,對「長者飯堂」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對於林婆婆來說,在社區那裡吃飯是「蹭飯」、「不光彩」的事,既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我當初會嘗試一下,也是因為社區居委的人給我介紹了很多次。」兩年前,因為孫子準備高考,林婆婆的兒子和媳婦實在忙不過來,沒辦法和平常那樣定期過來看望,林婆婆才想起了社區里的「長者飯堂」。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去了社區中心諮詢,而中心裡熱情的員工,還有其他老人邊吃飯邊開心聊天看電視的樣子,讓林婆婆心動了。
「這裡白天也有人陪著我,我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悶著也不開心。她們(志願者)會幫我,還說要教我用手機給孫子發微信。」在參加「長者飯堂」配餐的過程中,林婆婆還開始對社區的老人日托服務有了興趣。雖然在一年前,孫子已經高考完,兒子媳婦時間又充裕了,但是林婆婆還是選擇參與社區的老人日托服務。
「她們說這裡就是老人的託兒所,我以前帶孫子上託兒所,他可高興了。」現在,說起日托中心,林婆婆比社區服務中心的員工還積極。現在每天早上林婆婆的兒子或兒媳會過來送她到日托中心,上午在社工帶領下做操,中午在「長者飯堂」吃飯,飯後還可以在中心的按摩椅上午睡,下午和其他日托老人一起看看電視讀讀報,兒子晚上下班就到日托中心接林婆婆回老屋。
「兒子以前就讓我搬去一起住,但我在這裡住了50多年了,這裡一磚一瓦我都熟悉了,我不捨得離開這裡。」對於有否考慮搬去和兒子同住,林婆婆搖搖頭笑著坦然回答,對於這個問題,她早已想通了。
像林婆婆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他們身體尚可,也不想離開熟悉的社區和人際圈,對於這些生活能夠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社區居家養老能讓老人實現「養老不離家」,又能為忙於工作的子女解除後顧之憂。
據了解,廣州市區各級政府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列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按照4.5床/千人的標準在居住區配套建設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動站點等養老服務設施,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居家養老服務網路,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配餐、文體康樂、康復保健、心理慰藉、信息支援、緊急援助等養老服務。
老人日托中心的日常活動表。|攝影:林曉彥
社區居家養老除了進一步創新「吃」的模式,還在住、行、醫、娛等各方面突破提升。未來,通過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資源,搭建鄰里交流、志願服務、互聯網共享等多種平台。
● 什麼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類社區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社會化服務。
●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哪些服務?
社區居家養老基本服務包括康復護理、生活照料、助餐配餐、醫療保健、日間託管、臨時托養、文化娛樂、精神慰藉、臨終關懷、平安通等服務項目。支持服務機構根據老年人服務需求拓展科技助老、金融助老等服務項目。
● 哪些人可以申請政府資助廣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具有本市戶籍且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居住,符合規定情形之一的服務對象可申請政府服務資助。
被重新定義的晚年養老生活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中國古代曾將50歲作為劃分老人的界限,但到了現代,50歲才只是中年,而曾被古人視為「古來稀」的70歲老人,在現代比比皆是,即便是耄耋之年(八九十歲)的長壽老人也還不算罕見。
現代醫學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讓更多的中國老人可以活得更長壽。伴隨長壽而來的,不僅是更多的時間,還有養老的問題。每個人都會老去,養老的那些事兒,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60歲及以上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統計。|網路圖片
僅僅在過去的20世紀一百年內,人類的預期壽命增加了近30歲。協和醫學博士常青在《如何老去》一書中就提出,在醫學進步、科學發展到可以讓人們越活越長的時代,老年,這個身體、精力、人際可能全面衰退的人生後半段也需要被重新定義。
《如何老去》,常青 著。|網路圖片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中可以了解到,自2001年起,我國已正式進入到快速老齡化階段;未來20年,老齡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將超過3%;到205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人,老齡化水平將超過30%以上。
據統計,到2016年底我國老齡人口已突破2.3億大關,到2020年將達到2.48億,老齡人口比例已經超過老齡化標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老齡人口超2億的國家,已進入老齡社會。
中國老年人口佔比變化。|網路圖片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已無法避免,60歲以上的老人數量快速增多,獨居、孤寡的「空巢老人」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報道顯示,城鎮老人的空巢情況更多,「巢更空」。
數據顯示,2000至2010年十年間,中國城鎮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農村由37.9%上升到45.6%。2013年中國空巢老人人口超過1億。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陸續進入老年,到2030年中國空巢老人數將增加到兩億多,占老人總數的九成。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的中老年人。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家裡只剩下兩個老人或者一個老人的中老年人們。
國內公眾輿論中關於中國式養老的爭論從未停止。隨著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逐漸瓦解,現代家庭不再像過去那樣因為住房或經濟原因,必須一大個家族同住在一個屋檐下。許多子女婚後擁有自己的住房,更樂於與老人分開居住。另外,大批農民工離鄉,也是「空巢老人」數量上漲的原因之一。
在這些空巢老人中,有的是自願選擇與子女分居,有的則是被迫獨居,無論是哪一種空巢老人,他們在心理和身體方面,都面臨一定的難題。
在街道花園裡休息的老人們。|攝影:林曉彥
「長者飯堂」的火爆,背後所反映的是空巢老人巨大的社會需求問題。處於孤獨狀況的老人容易產生出許多問題,如果身邊沒有人可以商量事情,即使身體出現問題也不會受到重視。為了解決這一情況,還須多管齊下、多措並舉。
一方面,老人需要調整自身的心態。中國老人在心態上要學會不那麼依賴子女,脫離兒女的晚年生活,還有很多的選擇,走出「空巢」,到社區與更多的同齡人交流,更多地參與社會活動,可以讓精神和心態都更健康。讓老人或者即將老去的人學會自處,學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寄托在他人或者周邊親友的身上。
另一方面,代代相傳的尊老愛家傳統,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進行觀念革新的同時,繼續弘揚。子女成家立業後,需要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確實無法再像傳統道德要求那般去孝順老人,但這並不能成為忽視父母的借口。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聊聊天、做做飯就能讓父母得到不小的滿足。甚至平日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也會成為老人心靈的慰藉。
另外,我們的社會也要對老人提供幫助和支持,特別是社區街道、鄉鎮街道、村委會等。建議充分發揮文化廣場、敬老院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讓老人的生活不再空虛。社會公益愛心組織、青年志願者協會、學校等也可以聯合起來,把日常的公益活動或文藝表演與空巢獨居老人群體相結合,一舉兩得。
「走出家門」的老人們在社區公共廣場上交流、活動。|攝影:林曉彥
我們應該如何老去?在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由於傳統孝道觀念逐漸淡化、人口流動加劇等因素,傳統的「養兒防老」正在逐步走向解體,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正在打破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中國老人的晚年養老生活,正被時代重新定義。
企圖繼續依賴傳統養老模式來解決養老問題,顯然已很不切實際。養老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中國老人的養老問題不能只依靠子女和家庭,應逐漸轉向社會撫養,即由家庭責任主體過渡到國家或社會責任主體。這一過程,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養老不僅僅是老人的問題,也需要作為子女兒孫、作為未來老人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
※酒後做這幾件事,無異於「玩命」,為什麼總是不改?
※跑步有益健康,但4個細節沒做好,你可能因小失大
TAG:39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