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拍出十部神作,諾蘭才是導演界的鬼才!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大名,相信大家都如雷貫耳了。從1998年的處女作《追隨》到《敦刻爾克》,他20年間拍出10部佳作。
以豆瓣評分為參考,除了2002年的《失眠症》是7.3分外,其他全都是8.9分的高分電影,穩定得和上海的房價一樣!
《盜夢空間》是諾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認為完美結合了商業價值和他的個人風格與創意,片中有太多只有諾蘭才有的東西。
諾蘭電影最重要的一個標籤便是燒腦,這種非線性敘事方式也被稱為「諾蘭結構」。當看完諾神電影的你呈現出一臉懵逼,找不著北的狀態,這就對了。
從他的處女作《跟蹤》到《敦刻而克》,諾蘭的大部分作品都有意識地打破時間順序,以跳躍性的甚至碎片化的故事段落恣意拼接來挑戰觀眾們的理解能力。
比如《記憶碎片》中,借用簡單的主角只有短期記憶的設置,採用倒敘片段和正敘片段互相穿插的架構,將一個本來並不算複雜的失憶復仇故事講述的撲朔迷離腦洞大開。
《敦刻爾克》里三條不一樣長度的故事時間,通過敘事技巧和剪輯、音樂等視聽元素形成放映時間相對平均的為同一主題服務的三個部分。
而《盜夢空間》的本質核心精華所在,則是四個環境迥異的夢境以不同層級的方式嵌套在一起。而由於夢境之間的時間也是不等質的設置——下一層是上一層的二十倍延長,於是我們作為觀眾有了在不同質的時間中穿插的感官體驗。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
在電影《星際穿越》中,諾蘭野心重重地向宇宙開疆僻壤。時間甚至不再單單是非線性,而成了立體的三維狀。空間延展至太陽系,甚至銀河系以外。
《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一樣,相較於之前作品的最大特點是,諾蘭不再單從時間線的剪輯上入手,而是借用空間的套層實現故事本身「悖論」式的敘事。
《盜夢空間》穿越在真實與夢境之中。利用夢境對時間做了超現實處理,強調了夢境空間的一種秩序。
影片對時間的創新處理主要表現為兩個層面:
第一,在四層夢境中,每一層夢境都有擁有一個主體,從第一層主體的夢境中進入第二層主體的夢境,依次類推直到在最高層的夢境中完成人物目標;第二,從每一層夢境中回到下一層的夢境,也需要按照主體的順序依次進行。
所以,在《盜夢空間》中對虛擬時空的處理,建構了一種穩定有序的秩序規則,而且在這種秩序規則里夢鏡的主體相互關聯,從而形成了一種成「夢中夢中夢」的套層結構。
套層結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對電影里某一個概念有意識地重複,《盜夢空間》正是使用套層結構表達了一個夢境理念的重複從而建構起自己獨特的時空關係。
只能說,諾蘭的腦洞實在是無敵。
諾蘭是個不折不扣的膠片控,他的所有電影都為膠片拍攝,保持了電影最初的質感;他還是個百分百的「實戰」派,在他的電影中,CG特效幾乎為零,熱衷實拍。
在關於諾蘭的各種採訪中,「真實感」是被提到最多的一個詞。
在他的哲學裡,哪怕微縮模型也比特效的真實感更強:因為飛揚的塵土,因撞擊而四濺的泥沙,帶來的各種物理效果變化是電腦模擬不能取代的。
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時,諾蘭為了一場撞車戲準備了真正的蘭博基尼。
撞完蘭博基尼,諾蘭決定玩個大的:炸醫院。經過無數次精心模擬後,劇組真的炸掉了醫院(本來就是廢棄的)。
在《敦刻爾克》中,為了讓觀眾完全浸入電影,感受到沙灘士兵的無助、空中激戰的緊張,諾蘭將沉重的IMAX攝影機放在了飛機上拍攝,甚至使其直接隨飛機掉入水中。
《星際穿越》中的機器人是製作出實體的機器人道具,再由人偶演員來實際操作的。
也正因為諾蘭對於膠片電影的一貫堅持,《盜夢空間》當中的很多鏡頭都建立在實際搭景的基礎上。
開頭的日式城堡內景確實被搭建了起來,然後諾蘭用一個鏡頭把它炸了。
小李子在夢境咖啡店的花式爆炸中談笑風生也是真的。
其中最經典的一幕,就是至今仍被好萊塢業界津津樂道的「走廊夢境大戰」。
為了追求「真實感」,酒店走廊翻轉那一幕,使用了真的可以翻轉的走廊。
雖然這場失重戲碼只是劇本第114頁中最後一小段,總體出現在銀幕的時間不過30秒,但由超過500名工作人員拍攝,共計拍攝三個多星期,演員拍攝前進行了2個星期的準備,這才製造出銀幕前的失重奇觀。
正因為有這些諾蘭獨有的執導特點,《盜夢空間》才是《盜夢空間》。
諾蘭的「最強腦洞」、潔癖般的完美主義、對於真實感的執著以及非常人能駕馭的敘事方法,共同成就了這部諾式電影的神跡!
那麼,對於諾蘭的其它影片,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部呢?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