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亟待啟動深耕模式
王珏 繪
「我們以深耕的定力和勇氣,探索新家庭教育實驗的深度融合,以實際行動詮釋責任與擔當,推進新家庭教育實驗的落地生根」「希望更多的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能主動加入進來,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指導、服務、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10月13日,在2018全國家校合作經驗交流會上,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的千餘名嘉賓齊聚揚州市邗江區,共同交流如何「深耕」家庭教育。
未來的方向在「合育」
家庭教育之路應該怎麼走,未來在哪裡?這是交流會上最熱的話題。針對家長需求旺盛而亂象叢生、市場參與踴躍而泥沙俱下、專家眾說紛紜而操作性差的現狀,與會者圍繞家庭教育這個常說常新的重要話題,展示不同的實踐與探索,對家校合作的認識愈加深入。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國家督學胡金波將家校合作提升到「最完美的教育」的高度,認為「既沒有脫離家庭教育的純粹學校教育,也沒有脫離學校教育的純粹家庭教育」。
家校合作是不是未來開展家庭教育的方向,以及未來教育的方向?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分析說,從歷史趨勢看教育發展的脈絡,古代是直接委託家庭教育兒童,近代是國家直接通過現代學校來教育兒童。隨著《科爾曼報告》的推出,人們漸漸發現家庭教育的作用至少不比學校差。「未來,家校合作是一個有著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領域,一定意義上講,誰搶佔了這個制高點,誰就獲得了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先機。」
從2000年開始的新教育實驗,著力推廣以「家校合作共育」為基本特點的新家庭教育。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指出:「家校合作共育是人類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產物,是我國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題。」
朱永新認為,當下傳統的學校制度正面臨深刻的變革,學校作為現存單一化、封閉式的教育機構,將被未來學習中心逐漸替代。未來,家庭、學校、社區攜手前行的家校合作共育機制,將共同形成教育的磁場;教師、學生、父母以及所在社區相關人員共同成長,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常態。「家校合作共育作為一種打開校門、融合力量、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舉措,是新教育實驗的底色之一」。
未來教育必然是多中心的,家校合作共育在其中擔當著關鍵角色,是家庭教育深耕的必然方向,代表們對此達成了深度共識。不少學校將原來的「家長委員會」改為「家校合作委員會」,或成立「新父母俱樂部」。
「教育部門理應義不容辭地挺起脊樑、扛起責任、擔起大任。」邗江區教育局局長何雲峰表示,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發揮關鍵作用,喚醒家庭,讓家庭教育回歸本源、履行本位。
創新的關鍵在「兒童」
家庭教育的主體是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延安分校校長、山西省「三八」紅旗手王紅霞提出要「三主體育人」,家長、教師、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對於一個學校而言,學生就是最好的資源。」王紅霞說,打造家校學習共同體,不能將家長和兒童作為教育的對象,而應該作為教育的主體,將學校打造成一個多維度的生態教育社區,為孩子提供多元的教育大餐。
美國總統獎獲得者、著名社會學研究學者科薩羅認為:「兒童視角是將兒童作為積極的、創造性的社會行動者。」與會不少專家都對兒童視角傾注了關切,認為童年是一種社會的結構性存在,不可忽視,並且成人封閉的學校和家庭視角是有賴於兒童的,家校合作的使命之一就是重新發現和探索兒童的世界,創造出適合兒童成長的教育生活。
原揚州市副市長王玉新提出,在今後家校合作的深耕中,要注意發現孩子的個性和興趣,要倍加保護,這是家長與社會的共同責任。「早期教育有三句話:愛心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天賦的發現。對兒童個性的不尊重,就是對興趣愛好的不尊重,對國家未來的不尊重。」
在兒童文學作家、新家庭教育研究會會長童喜喜看來,「新父母孕育新世界」,父母是家庭教育有效的關鍵,但兒童卻是創新的關鍵。她提出「兒童不是簡單的受教育對象,多聽一聽兒童的需求,不僅僅讓結果更加有效,也會讓家校合作更為成功、更富有創意」。
童喜喜一直提倡兒童精神、兒童立場,她堅定地認為,多方共育特別要注重的一點就是站在兒童立場、尊重兒童權利。「兒童精神,是一種極其細微,卻又極其長久、極其精妙的精神力量。只有尊重了教育規律,尊重了兒童精神,我們的家庭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價值的載體在「課程」
很長一段時間內,家庭作業不斷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與會不少專家提出該叫停給家長布置作業了,深耕家庭教育,必須把科學的價值理念落實到家校之間的每個細節。
「家長輿論或教育滿意度不但取決於教育獲得,更取決於學校對家長的真誠性和正當性,取決於家長參與產生的社會認同。」吳重涵分析說,參與和體驗學校教育,是讓家長從感情上認同和支持學校的有效途徑,「家長以什麼樣的方式參與學校教育,背後其實是有一定的價值理念的。」
家長如何參與,細節如何落地?朱永新提出建設「新父母課堂」——可與學科融合,有不同學科興趣特長的父母可以成為老師的助教;可以與閱讀結合,提供「故事爸爸」「故事媽媽」開展閱讀活動的載體。「這樣的新父母課堂為父母展現自己的才華搭建了一個舞台,也為學校豐富特色課程資源提供了多樣化途徑。」
深耕是以「深描」為基礎的。很多地區和學校最現實、最落地的是「耕耘課程」。「課程可以深度挖掘每個家庭的教育優勢,激活每個家庭的教育自信。」崑山市教育局副局長蘇培蘭告訴記者,該區不少學校的孩子都在苦苦思考如何讓家長接受家庭教育指導,家長普遍能主動積极參与兒童成長與學校建設,其中的秘訣就是「一家一課程」的特色家庭好習慣課程。
她舉例說,崑山新鎮中心小學將家長置於合作與課程的主體地位,及時轉變家長觀、學習觀與合作觀,迄今已開發出各類家庭好習慣課程200多種,成功實踐了「從『千家』中汲取教育智慧,再從『千家來』到『千家去』」的價值輻射與引領落地。
「『深耕』家校合作,就要『細作』課程開發。」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鹿永建總結說,社會關注度越高,越要以「深耕」的心態對待家庭教育,在家校合作的具體操作上必須三方協力:在最基礎的範疇,對規則、章程進行修訂,對重要事務進行討論分析達成共識,然後再重新制訂日常的家校合作方案。「面向未來,要保持深耕的耐心,忍受深耕的寂寞,時時回到誠意。」(本報記者 繆志聰)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5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