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肯亞要禁止進口中國魚?說起來這可能要追溯到歐洲人

肯亞要禁止進口中國魚?說起來這可能要追溯到歐洲人

【觀察者網專欄文章】肯亞要禁止進口中國產魚類了?

觀察者網22日消息,肯亞總統烏胡魯?肯亞塔(Uhuru Kenyatta)在肯亞斯特拉斯莫爾大學(Strathmore University)召開的2018年中小企業會議上表示,「已經有人告知我,我們的民眾抗議從中國進口大量魚類。但事實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本地魚類資源來保證正常供給。」

慢著,中國魚,出口肯亞?擠占當地水產市場?

只要打開地圖就能發現,肯亞的國土一邊臨著印度洋,另一邊靠著世界第二、非洲第一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湖面面積6.94萬平方公里,按比例劃歸肯亞6%、坦尚尼亞49%、烏干達45%),俗話說,靠水吃水,萬里之外的中國產魚類在肯亞怎麼可能比當地魚更有競爭力呢?

這話題說起來有點複雜,中國出口到肯亞的魚,主要是冷凍羅非魚及其加工產品,羅非魚在中國還有一個名字叫「非洲鯽魚」,原產地就是東非。不過,由於一場生態災難,這種魚前幾年在維多利亞湖幾乎滅絕。

事情還要追溯到肯亞的前宗主國,英國。

據維基百科,1954年,英國人出於經濟(漁業和垂釣)目的,將一種大型掠食魚類,尼羅鱸魚(Lates niloticus)引入了維多利亞湖。尼羅鱸是是最大淡水魚之一,最長可達近2米,重達200公斤。

尼羅鱸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它個體大、肉質雪白細膩、肌間刺少、味道中性,很符合歐洲人對白肉魚和白肉魚片的要求標準,主要出口到荷蘭、比利時、英國和德國。在烏干達,尼羅鱸出口有時能超過咖啡出口,成為第一大出口農產品。

歐洲人展示捕獲的尼羅鱸

但尼羅鱸的引進並未經過嚴謹的生態評估,到了80年代,尼羅河鱸已成為維多利亞湖上的主要肉食性大魚,造成了維多利亞湖數百種的原生魚類的災難,約有超過200餘種維多利亞湖的特有魚種由於尼羅河鱸的掠食和競爭而完全野外滅絕,只有少數種類仍飼養在北美和歐洲的水族館。

深橙色為尼羅鱸原產地,淺橙色為入侵水域

另一種影響維多利亞湖生態的外來入侵物種,水葫蘆,由肯亞政府於1988年為美化水體環境從南美引進。因為草食魚類被尼羅鱸大量捕食,水葫蘆迅速泛濫起來。1995年,90%的烏干達沿岸都被這種植物阻塞。由於水葫蘆限制了水體的流動,又擋住了陽光對水體的照射,維多利亞湖水開始變得發臭、缺氧,反過來對包括尼羅鱸在內的其他魚類造成影響。

西方人開設的尼羅鱸魚片加工廠

2004年的德國奧斯卡提名紀錄片《達爾文的噩夢》進一步講述引入尼羅鱸導致的人文悲劇。1990年代以來,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在當地設立大規模的捕撈業公司,大規模捕撈尼羅河鱸,在工廠直接加工成凍魚片出口歐洲,賺進數百萬美元,但當地人卻消費不起這些漁獲,傳統小規模漁業也逐漸凋敝;另一方面,一定的經濟效益導致大量當地人口湧來,維多利亞湖周圍人口劇增,競爭性捕撈導致竭澤而漁,過去常見的200公斤級別的鱸魚在本世紀初已經沒有了,捕撈到的魚一般在10-20公斤之間,加上工業、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環境持續惡化。資源減少,人口增加,甚至導致歐洲武器流入當地,加深當地衝突和貧困。

維多利亞湖周邊人口密度變化

雖然自1996年開始,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開展「維多利亞湖環境管理項目」共同商討改善維多利亞湖及其周圍地區的社會、經濟及生態狀況,至今已經使維多利亞湖的生態得到一定恢復,但整個生態的完全修復顯然還需要時間。

以上是肯亞漁業不發達,總統肯亞塔所說「沒有足夠的本地魚類資源來保證正常供給」的部分原因。

那麼,中國魚又是如何佔據肯亞市場的呢?

主要是因為,中國是世界上飼養羅非魚最多的國家,常年供應全球一半以上的羅非魚。

首先科普一下羅非魚,這是一種原產於非洲的熱帶魚類,現為慈鯛科非鯽屬及口孵非鯽屬等屬數種魚類的共同俗稱;英文里統稱為Tilapia。

羅非魚還有個名字叫「口孵非鯽」,就是把卵含在口中孵化的非洲鯽魚,因其大小和體形近似鯽魚,但鰭條多荊,又像鱖魚。

將魚卵含在口中的羅非魚(微信公號「水產熱點」)

它們生長迅速,6個月即達到性成熟。產卵量高達1000多顆。雌魚會將受精卵「一口悶」,在嘴裡完成孵化過程,有效避免了魚卵被天敵吃掉和遭遇環境災害的風險。四五天後小魚孵出來,直到身上的卵黃囊消失並具備一定獨立生存的能力時,才和母親道別。高產卵量和初生時期的盡心呵護,賦予了羅非魚超強的繁殖力和成活率,一年能繁殖好幾代。

它們對環境適應性廣,是雜食性魚類,各種水中植物碎物來者不拒。通常生活於淡水中,也能生活於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還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對溶氧量低的水體也有極強適應力,甚至能夠在水稻田裡能夠生長。

現在它是世界水產業的重點科研培養的淡水養殖魚類,被譽為未來動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

因為長得跟日本料理的重要食材之一,鯛魚,有點相像,羅非魚起初在台灣地區被稱為「鯛魚」來賣,目前國內出產的許多冷凍羅非魚片,包裝上也都寫鯛魚片。

從物種學科角度來看,羅非魚屬於慈鯛科,亞目是隆頭魚亞目;鯛魚屬於鱸亞目鯛科。二者均為鱸形目屬物種,確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某些日料店……

上世紀60年代起,我國多次從國外引種,並選育出長勢快、產量高、抗病力強的品種,此後迅速成功推廣養殖。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南方地區集中養殖。

目前,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羅非魚養殖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羅非魚出口國。2004年,我國羅非魚產量已近90萬噸,佔世界第一位。到2008年底,我國羅非魚產量已佔全球總產量的一半。

據中國水產養殖網2017年2月消息,我國羅非魚精養成本一般在3.5~4元/斤,混養是3~3.5元/斤。該網2016年羅非魚產需報告顯示,冷凍羅非魚片出口到美國的價格在每公斤4美元左右,出口到歐盟的優質冷凍羅非魚片則為6.2美元-13美元不等。

由於中國羅非魚產量巨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價格低迷的現象,對非洲這個消費水平不高的市場,有些商家也就「薄利多銷」,會以更低的價格出售。

以上這些因素交匯,就形成了肯亞主流媒體《標準報》網站在今年2月報道的現象:

在維多利亞湖畔城市基蘇木,市場上的商人們賣的魚是在幾千英里之外的中國的池塘和小湖中捕撈的。每天早晨,在當地漁民帶著空蕩蕩的小漁網從維多利亞湖裡回來的之前,早就有來自蒙巴薩(東部港口城市)的卡車滿載冷凍羅非魚到市場卸貨。

由於維多利亞湖中的當地魚嚴重短缺,中國養殖魚得到巨大的市場缺口。維多利亞湖漁業部門警告稱,這種情況每天都在惡化。來自肯亞海洋和漁業研究所的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里,湖中的魚類產量銳減了50%。在基蘇木最大的魚市朱比利(Jubilee)所出售的70%的羅非魚都來自中國。這些魚比當地魚的價格要便宜得多。

來自中國的羅非魚以每公斤150-300肯亞先令(約合人民幣9.25元-18.5元,下同)的價格交易,而肯亞原產的大多數魚類價格在每公斤400先令(24.6元),尼羅鱸的價格是每公斤320先令(20元)。蒙巴薩港的魚類批發商抱怨,進口商現在直接從事零售,他們用超低價(throwaway prices)直接把魚賣給客人,奪走了生意。

不過,筆者認為,即使國產羅非魚在肯亞市場可能受挫(肯亞塔總統尚未正式宣布),也不必太過擔心。

一方面,筆者從去年就開始關注這個話題,發現至少從兩年前開始,基蘇木當地個別議員以及當地媒體就時不時提一下這個話題,在西式民主制度背景下,似乎給「中國進口魚」話題附加了一定政治意義,甚至美國極右翼媒體布賴特巴特(Breitbart)在前國務卿蒂勒森今年3月訪問非洲期間,還把這個內容整理到「非洲對中國的負面言論」的報道中,其惡意炒作意願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從絕對數量來看,2017年中國共向肯亞出口超過35.7萬噸羅非魚,總額僅1100萬美元,如果說這樣的分量都要包裝成一個「重要話題」,可能只是因為西方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延伸以及對非洲的幫助和建設無可奈何。目前,維多利亞湖湖濱的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三國都已開始從中國引入網箱養殖技術,不論是當地媒體還是國內媒體,相關報道都已較為常見,對非洲,中國正從「授人以魚」變為「授人以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土媒:沙特記者案「嫌犯」之一死於「可疑車禍」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