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開創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行者
胡小石在南京天竺路胡宅揮毫
中國高等書法教育事業,萌芽於20 世紀初期,肇基於1906 年創立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至今已走過112年的發展歷程。
中國高等書法教育拓荒者——從李瑞清到胡小石
1902年,清季推行新式教育之後規模最大的師範學堂——「三江師範學堂」,肇造於南京。彼時篤好書法且造俱各不俗的數位名流,對學堂的創建卓有貢獻。
1906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由徐乃昌(字積余,晚晴民國時期藏書家、出版家、詩人、詞人)、李瑞清先後出任監督(即校長)。
其中李瑞清自1906年起,在兩江師範學堂開設「圖畫手工科」,並親自執教書法。在實踐過程中,李瑞清廣泛在徵求了兩江師範學堂中各國教授的意見,並適度借鑒了日本等國家師範藝術教育的情況。
李瑞清 書法作品
「圖畫手工科」設立後,對中國傳統書法教育的「師徒授受」模式,有著強勁的衝擊力和瓦解力,新式書法教育體製得以逐步確立。
與此同時,在「星星之火」催發之下,書法藝術才有了自立門戶、擺脫在傳統漢語言學術體系中的附屬地位的動力與機會。
在這一體系的培養下,張大千、胡小石、呂鳳子、豐子愷、姜丹書等人成為首批現代美術師資與藝術人才。其中胡小石以其高才卓識,踵武李瑞清,開闢了我國高等院校中最早的現代書法藝術教育。
胡小石 隸書《 「夕宿盦」鏡心》
35cm×111cm 紙本水墨 1939年
胡小石的執教經歷
胡小石
(1888—1962)
名光煒,字小石,號倩尹,又號夏廬,晚年別號子夏、沙公等;
江蘇南京人,原籍浙江嘉興;
1906 年考入「兩江優級師範學堂」預科,1910年畢業於該校農博科;
後執教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西北大學、金陵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雲南大學等;
新中國成立後任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另任江蘇省人大代表、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文聯委員、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主席、南京博物院顧問等。
在胡小石長達40年(1921—1962)的教育生涯中,「書法」佔有顯見的比例。通過他的執教經歷,或可勾畫出我國新式高校書法藝術教育的一條重要發軔曲線。
若論胡小石書法教育生涯之高潮,允推金陵大學的「國學研究班」時期。在此一階段,互相是培養出了游壽、曾昭燏、徐復、朱錦江等優秀人才。
據學生吳白匋回憶,「金陵大學成立研究班(即『國學研究班』),師始創課,親授一次,此後即未重開。1943年在昆明,應西南聯大之請,專講《書學史》『漢碑流派』一章」。
胡小石 《四體書四屏》
135.5cm×39cm×4 紙本水墨 1947年
胡小石書法執教生涯一覽
★
1921年秋
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授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並每周講一次小範圍的書法課。
1924年9月
留任金陵大學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講授古詩詞及古文字等課程。
1931年
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國文系,兼金陵大學教職,講授甲骨文、金文,涉及古文字書法風格分析等。
1934年
金陵大學文學院國文系成立「國學研究班」,開設了專門的書法課程,由胡小石主講書學史、金石學及考古學。為中國高等書法教育掀開了新篇章。
1939年
任重慶中央大學教授,繼續講授古文字課程。
1942年
在重慶中央大學講授《書學史》。
1943年
胡小石在「中國書學研究會」會刊《書學》上發表了《中國書學史緒論》,對文字的發展、書體的變遷及書法創作技巧等皆有精闢論述。
1943年8月
胡小石應邀在西南聯合大學做題為「八分書在中國書學史上的地位」的學術講座。
1953年初
胡小石在南京博物院舉辦書法講座,分別講了「中國文字與書法」和「隸書與八分書」;
1960年
應邀在江蘇省文聯做講座「書藝要略」。
1961年至1962年
任南京大學教授,撰寫《中國書學史》一書。但生前並未完成出版。
理論與技法並重,胡小石對高等書法教育的貢獻面授《書學史》對於胡小石和現代書法書法教育來說,是一件極具標誌性的事件,有著拓土辟疆般的重大意義。
胡小石得意門生曾昭燏回憶到:
「(胡小石)嘗講授《中國書學史》(即《書學》),於文字之初起,古文、大篆、籀書之分,篆、隸、八分之別,下至漢魏碑刻以及二王以降,迄於近代之書家,其干源枝派、風格造詣,咸為剖析,探其幽奧。歷來論書法,未有如此詳備而湛深者也。」
可見胡小石在教學中,講解詳備且分析深入,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胡小石講授《書學史》近三十年之後的1962 年至1963年,浙江美術學院才開始招收首屆書法本科生,課程中才設有書法史、篆刻及印學史等。胡小石講授的《書學史》對三十年之後的高等書法教育的學科構建及科目設置,提供了可觸可感的啟迪與借鑒。
胡小石 行書 《< 龍泉>詩一首》
137.3cm×42cm 紙本水墨
早在1921 年,胡小石就開始知道愛好書法的學生。據執教北京女高師時的學生回憶:
胡老師說「習字首先須端正執筆,指實掌虛。其次用筆,最好用筆的端鋒,如果用筆的全鋒寫,則成墨豬,顯得笨拙醜陋。第三,字的結構以上大下小、左小右大為宜,但必須有一筆『出氣』。最後要注意的,則為『幅氣』,即行與行之間,疏密有致,相映成趣。晉王羲之、宋米芾的草書,均能表現這種精神。初學者最好先從魏碑及楷書入手,然後習行、草」。
這四點看似平常的講解,為初學者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學習的方向,並系統地概括了執筆、習字及對氣韻的把握等問題。
胡小石 《手扎》 紙本水墨 1946 年 胡小石故居藏
在高等書法教學方面,胡小石向來是理論剖析與技法錘鍊並重,從不偏執一端。
據曾昭燏回憶:
「室中置大案,為師揮毫作書之所,亦於此教余書法。初學即命寫鐘鼎文,不令習法帖,恐開頭便落圓熟陳套也。余每習書,師自後觀之,耳提面命,如誨童蒙。」
由「命寫鐘鼎文,不令習法帖」的教學理念可知,胡小石一直是「金石書派」執藝軌則的堅定踐行者。
胡小石 《臨漢簡》 29cm×20cm
紙本水墨 20 世紀30 年代 胡小石紀念館藏
客觀而論,對「甜熟圓滑」傾向的過分抵制,也使胡門弟子汲納以「二王」法書為核心的豐富的帖學養分的過程中,普遍存在敏感度不足、領悟力不夠及主動性不強的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胡小石的書法教學對現代書法學習者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性和開創性,不失為一位迥邁俗流的書法家、書法史論家和書法教育家。
更多閱讀:胡小石的書學理論
胡小石學術領域博涉多方,但主要興趣和精力當集中於書學理論及書史研究。公開發表了《中國書學史緒論》《書藝略論》等文章。
從中,可以窺其對書法的一系列理論見解。
關於用筆方法
胡小石認為:
01
首辨方圓,次辨輕重,「方圓之分,形貌外須注意其使轉之跡。
02
方者多折,斷而後起,昔人譬之為『折釵股』。
03
圓者多轉換而不斷,昔人譬之為『屋漏痕』」,並提出了「三分筆法」的概念。
關於布白章法
胡小石拆分為三種情況:
01
「縱橫行皆不分者」;
02
「有縱行無橫行者」;
03
「有縱行無橫行者」;
他指出:
「結眾字為一體,而布白之說生。一紙之上,每字皆有其領域。著字處為墨,無字處為白。墨為字,白亦為字。書者須知有字之字固要,而無字之字尤。」
關於「繼承與創新」
胡氏的意見是:
「夫學書之初,不得不師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臨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遺產,非可終身與古人為奴也……」
關於「線條質量」
胡小石有著形象而又深刻的精闢表述:
「凡用筆作出之線條,必須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須有豐富之彈力。剛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以明之,即須如鐘錶中常運之發條,不可如湯鍋中爛煮之麵條。如此,一點一畫,始能破空殺紙,達到用筆之最高要求。」
拓 展 閱 讀
「三江師範學堂」,1902年創建於南京,是清末實施新教育後規模最大、設計最新的一所師範學堂,也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
對「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建貢獻卓越的數位名流
劉坤一:
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宿將、兩江總督
張之洞:
晚清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兩江總督
魏光燾:
魏源族侄孫、晚清重臣、兩江總督
張 謇:
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
繆荃孫:
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書法家
羅振玉:
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
本文摘編自《中國美術》2017年第1期
鄭志剛《胡小石與中國高等書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