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防禦轉向進攻: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網軍力量建設特點

從防禦轉向進攻: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網軍力量建設特點

2018年9月,美國白宮及國防部陸續發布網路領域的戰略文件,明確了美國的網路空間目標及其實現的戰略途徑,與近期美國不斷釋放的「加強攻防網路行動,尤其是突出發展進攻性手段來加強威懾」的態度相呼應。本文首先梳理了國際互聯網治理中「陣營觀念分歧明顯」與「網路軍事化問題為核心爭論」的現狀與特點,而後總結了近年來美國網軍力量的建設進展,最後為我國網路建設提出發展建議。

一、國際互聯網治理的現狀

國際互聯網治理現狀可以概括為兩大特點:一是中俄陣營與美西方陣營的治理理念在大方向上存在分歧;二是網路軍事化問題為核心爭論點。

中俄陣營與美西方陣營的分歧表現在:

(1)多邊主義和多方利益攸關者。在管理互聯網事務時,中俄等國主張以政府為中心、為主導開展治理,認為全球互聯網問題應在聯合國框架下由各國平等商議解決,避免「單邊主義」。美西方陣營則認為,國際組織、政府、私營部門、技術社群、民間社會等主體均可參與到互聯網治理中,致力於構建全球多方利益攸關者模型。鑒於兩種模式並非完全對立衝突,近年來有學者主張從網路犯罪、網路恐怖主義等話題為切入點,探索兩種模式相互補充、融合的最佳途徑。

(2)網路主權與互聯網無國界。網路主權作為與多邊主義模式相關聯的概念,表示國家對國內的互聯網事務擁有管理、監督等權力,並防止本國互聯網受到外部入侵及攻擊。而美國時常打著「美式開放」、「民主與自由」的旗號,宣揚「互聯網無國界」理論,認為互聯網是「全球公域」,應在國家和政府的控制之外,並藉此抨擊中國的網路主權理論損害民眾的言論自由權。

(3)國際法的適用問題。法律法規必然為治理的根基。在此方面的爭議在於,當前現有的國際法應直接適用於網路空間,抑或需要為網空領域度身定做新法。因當前國際法更符合於西方的價值觀、整體上反映了美西方的利益,美西方陣營固然支持國際法直接適用,另一陣營則強調與時俱進,應依據現行互聯網的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重新制定更為公平、更加合適的法案。

近些年,聯合國信息安全政府專家組(UNGGE)作為多個國家共同商議國際互聯網治理途徑的主要平台之一,因在2017年的會議上就網路軍事化議題產生分歧,無法達成共識文件,兩大陣營關於上述分歧的談判陷入僵局。

網路軍事化問題為核心爭論點

鑒於各國間網路軍事力量懸殊,溯源等技術差距較大,在理想狀態下,網路強國固然希望在產生溯源結果後,即確定並宣布網路攻擊者後,以傳統軍事力量手段發起「自衛」,向網路攻擊者發起傳統軍事報復,因此希望此舉有國際法可依;反之,網路弱國則堅持將網路攻擊與傳統軍事相間隔,避免因溯源技術有限而無法如強國般擁有譴責、自衛等權利,進而過於被動,完全喪失話語權、且長期處於遭受物理襲擊的風險中。

隨著中國主導的「網路主權」、「網路命運共同體」、「多邊主義」概念逐漸盛行,加之,美西方在多邊平台上尋求國際法適用於網路空間的戰略效果不佳,美國轉而積極與「志同道合」的國家「抱團」,不僅計劃通過「雙邊談判」在各盟國逐個突破、逐漸推動網路軍事化的發展,更有意在同陣營國家之間重啟網路規範的談判,直接忽略外部的異議:2018年9月28日,美國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共同召開「促進網路空間負責任的國家行為」部長級會議,美方呼籲「志同道合的夥伴與美國一起努力,要求有關國家為惡意的網路活動承擔責任」,並表示希望重啟UNGGE的談判。2018年10月初,美國國防部國際安全事務部長首席副助理韋爾巴爾傑透露,若北約盟友發出請求,美國將為盟友(向他國)實施攻防網路行動,執意與盟友一起,將網路能力轉移至與常規武器相同的戰略框架中。

二、美國網軍力量的建設進展

既然美國長期致力於在國際層面推崇網路軍事化議題,那麼其國內的網軍力量到底如何呢?

一方面,在對外層面,如上文所述,美國積極尋求國際社會承認網路空間軍事化的合法性,令傳統武力鉗制網路活動。除國際談判外,美方亦積極自我肯定溯源能力,對各國的網路攻擊行為給予公開譴責、司法起訴等回應,不僅可打造「具備溯源能力」和「我譴責必定有理有據」之間的有利循環,亦將此作為配合外交競爭的棋子。

早有起訴五名中國軍方人員對美公司進行經濟間諜活動、近有起訴7名俄羅斯軍事情報總局官員攻擊全球化學武器監督機構,並就2017年「wannacry」勒索病毒以及2014年索尼影業數據竊取案起訴一名朝鮮黑客,自我坐實攻擊方,為其後的目的性懲戒做鋪墊。

不僅如此,10月4日,美國《彭博商業周刊》更是發布封面報道《大黑客:中國如何利用微型晶元滲透美國公司》大肆造謠「中國微型黑客晶元入侵30家美國科技企業「,企圖製造恐慌令中國生產商失去信譽與合作機會,以此作為貿易戰中「挫敗」中國的一部分。

在對內層面,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視進攻性網路力量的建設。近兩年來,美國的網路軍事化戰略重點具有從防禦轉向進攻的趨勢,企圖在摻雜政治、經濟的基礎上不斷夯實話語權、掌控國際網路治理的前進節奏。

當前美網軍力量建設的進展如下:

一是組成網路鷹派班底,對待網路議題態度強硬。新上任的網路司令部司令保羅·中曾根、美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國務卿蓬佩奧均為鷹派人物,中曾根在2018年3月的提名聽證會上表示,「網路司令部和軍方將積極發展相關能力,(在美國的基礎設施遭受攻擊時)威脅同等對手的關鍵基礎設施」,表示「美國軍方在戰爭爆發前可對外國基礎設施進行測繪等秘密活動」。中曾根的發言是美國首次在公開場合上明確闡述反攻外國基礎設施的問題,反映出其相較於前任司令在對待網軍力量問題上更為激進的態度。此外,國土安全部部長克爾斯滕·尼爾森亦於9月5日表示,美國應以強硬的方式回應敵人的網路攻擊。

二是加緊填補人才缺口,擴大網軍隊伍,提升網軍實戰能力。一方面,2018年1月,美國國防部信息網路聯合部隊總部(JFHQ-DODIN)實現全面作戰能力;2018年5月,美國網路司令部經系統培訓的133支網路任務部隊(CMF)提前實現全面作戰能力,6200名來自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以及文職機構的人員分指令執行任務。中曾根表示,軍力組建完畢後,下階段工作重點將為「準備執行任務以及持續化任務成果」。另方面,不斷釋放人才緊缺信號,網軍規模還將持續擴大。8月初,美國網安網站「第五領域「(FIFTH DOMAIN)發文指出網路司令部人員短缺的問題,根據美官員的答覆,鑒於網路司令部與戰略司令部分開運營,且愈加獨立於國家安全局,國防部領導者需重新建立團隊,在運營、採購、戰備、後勤以及情報等方面重新招募人員,網路司令部或需新增1000名人員才能滿足人才缺口。

三是調程序,調結構,集中力量提高戰略指揮效率。2018年5月,網路司令部完成升格為一級作戰司令部的階段性任務,網路司令部司令話語權提升,可更為靈活地爭取資源開展部內建設。同時,在新網路戰略出台前,特朗普於8月15日先推翻了奧巴馬簽署的「第20號總統政策指令」(PPD-20),取消「在能導致『重大後果』的網路行動前需層層審批並取得總統首肯」的限制,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議員邁克·朗茲稱讚該決定,並認為替代方案「將允許軍隊可採取更為迅速的方式進行進攻性反應」,給予網路司令部更大自由度。

此外,美國空軍部長海瑟·威爾遜稱,空戰司令部於2018年夏季開始承擔空軍太空司令部的網路責任,旨在令空軍的網路能力與空戰司令部負責的情報、指揮控制、空中優勢、以及精準攻擊等相合併,簡化空軍向聯合指揮官們展示力量的方式,以加速決策制定的過程。8月,美陸軍指揮官副官斯蒂芬·羅格契表示,陸軍正在組建新的特種部隊,新的網路戰支持營可將情報、網路、電子展、信號、信息操作以及火力整合至同一陣型中,屆時作戰效率將大為提高。

四是擬定戰略,指導建設,強調進攻,放開手腳,加強威懾。9月18日,國防部公布《2018國防部網路戰略》概述,其中提出「確保聯合部隊能在通過開展網空行動中加強聯合部隊能力,以提高美國軍事優勢」等五大目標,並具體闡述戰略途徑:首先,從加速網路能力的發展、創新促進敏捷、利用自動化及大數據分析、使用商業性現有網路能力四大方面為切入點,建立更具殺傷力的聯合部隊。其次,在網路空間中開展競爭及威懾活動,當中包括「利用一切國家權力工具,對損害美國國家利益、盟友或夥伴的惡意網路活動加以威懾。」其餘途徑包括加強聯盟、改革國防部、培育人才。美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稱,該戰略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冀望放寬奧巴馬時代對軍事網路行動的限制。

9月20日,特朗普簽署「15年來首份完整清晰的」《美國國家網路戰略》,儘管該文件的核心是防禦性措施,但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接受網安媒體「Cyberscoop」採訪時強調了進攻問題,認為「我們將採取眾多進攻性措施」並且「希望對手能夠知悉」。

美國網軍力量的建設逐步完善、系統化,與其多次展示溯源能力、提倡攻擊性網路行動相互配合,旨在搶佔國際網空領域的話語權以及保持軍事優勢。對此,首先,我方需重視技術型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及就業安排,重視政企之間的合作關係,依靠信息共享機制及溯源技術阻遏、警告網空領域的惡意行為者;依靠技術加固防禦牆,抵擋以軍隊為基礎、獲國家支持的大規模網路攻擊及其他主體施加的惡意網路行動。其次,在雙、多邊,一二軌的圓桌會議上宣揚我方治理模式及概念、遏止網路軍事化議題的發展,同時,求同存異,在統一國際網空治理相關術語定義、共同協商網路犯罪跨境執法等問題上升級探索兩大模式的平衡點。

作者丨范臣 Plus評論員

轉自丨學術Pl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歐洲議會呼籲在全球範圍禁止「殺手機器人」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思想綜述及對中國發展的啟示

TAG:全球技術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