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I-BJ第二屆國際空間科學講習班圓滿閉幕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可以訂閱哦!
2018年10月10至19日,由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北京(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Beijing,ISSI-BJ)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PSCO)聯合舉辦、並得到歐洲非相干散射雷達協會(EISCAT)及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支持的第二屆 ISSI-BJ/APSCO 國際空間科學講習班在三亞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舉辦。ISSI-BJ執行所長Maurizio Falanga 教授、EISCAT 主任 Craig Heinselman 教授、三亞遙感衛星地面站主任楊天梁、瑞士駐華使館代表 Jonas Thürig 教授、APSCO培訓部部長 Ebrahimi Seyedabadi 教授等出席了在10月10日舉行的開班儀式並分别致辭。
本次講習班的主題是「研究日地間的空間天氣影響」,講習班邀請到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吳季研究員、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Spanish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Alvaro Giménez 教授、法國巴黎天文台(Observatory of Paris, France)Karl Ludwig Klein 教授、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International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ISSI)前任執行所長 Roger Bonnet 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USA)Thomas Berger教授、芬蘭奧盧大學(University of Oulu, Finland)Anita Aikio 教授等10位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擔任講師。同時,還邀請到了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挪威奧斯陸大學(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山東大學、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Spa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KI)等機構的20名科學家參加培訓和輔導。
此次國際空間科學講習班,以2000年「巴士底事件」和2003年「萬聖節事件」等歷史上的重大空間天氣事件為背景,聚焦太陽耀斑、太陽風、日冕物質拋射等關鍵要素,介紹科學衛星對地球輻射帶、磁暴和亞暴、高能帶電粒子等空間天氣現象的探測結果,以及相關科學的數據分析和建模研究情況,探討空間天氣事件的因果聯繫、航天器電離效應,以及地球磁層、電離層和熱層等各個圈層之間的耦合,討論空間天氣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會議期間,講師們從「太陽:從核聚變到空間天氣」出發,結合大量國際空間天氣探測研究的實際案例,案例數據來自於包括SOHO、Ulysses、Solar Orbiter等科學衛星以及中國的子午工程等,深入介紹了空間天氣多個研究方向的成果。來自中國、英國、荷蘭、泰國、秘魯和中國台灣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51名學生們分成了 4個小組,在20名科學家導師的帶領下,針對太陽日球層、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及影響、空間天氣對衛星和地面基礎設施的影響、非相干散射雷達等,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交流。培訓既涉及空間天氣研究的基礎研究、數據分析與建模,也包括討論空間天氣預報等應用研究。
此次講習班不僅為各個國家的優秀青年學生開拓了視野,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而且也增加了各國青年科學家之間的友誼,為未來的空間科學國際合作播下種子。下屆ISSI-BJ國際空間科學講習班將於2020年在APSCO其他成員國舉辦。
※驀然回首,才發現2012年的「幸運」
※自我測評:你能成為一名合格宇航員嗎?
TAG: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