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淺顯易懂,唯獨這一首,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
在唐朝詩人之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毫無疑問的三大詩人。其中白居易的詩歌最淺顯易懂,相傳他每有新作,都是先讀給不懂詩歌的老婦人聽,她們能聽懂了,這才算過關。白居易的詩,並沒有李白的瑰麗神奇,也沒有杜甫的沉鬱頓挫,卻是千錘百鍊的經典。然而有一首詩,卻是非常朦朧,後人對詩中的意思,爭議頗多,百思不得其解。
這首詩叫做《花非花》,是一首雜言古詩。只有區區26個字,既像是寫景,又像是寫情,初看覺得非常美,但摸不清中心含義,仔細體會後又若有所思,覺得內涵非常豐富。這首詩全文如下: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從字面上來看,全詩的意思並不難解釋:像花又不是花,如霧又不是霧,半夜裡來,天明就離開。來的時候如同春夢一樣有多少時間?離開的時候又如同朝雲散盡沒有蹤跡。
可是,親愛的讀者,您讀完之後到底知道到底是在寫景,詠物還是抒情嗎?寫景是寫的什麼景,詠物是詠的什麼物,抒情又是抒發的什麼感情呢?這首詩以「花非花」為題目,其實這就是以詩歌的前三個字為題,相當於盛行於中晚唐時代的無題詩。
作者開篇就點出,他所寫的,雖然和花、霧有相似之處,但並不是花也不是霧。這是一種比喻的手法,只不過白居易運用得更為清麗脫俗,不是簡單類比。北宋文豪蘇東坡也是從這一句中,捕捉到了創作的靈感,在《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中寫下了「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這樣的名句。
在接下來的「夜半來,天明去」讓人以為就是寫的夢,然而詩人卻馬上指出,這只是像夢一樣短暫,卻並不是夢。還是將話題欲言又止,沒有說透,最後發出感嘆,如同朝雲一樣連去處都找不到了。這樣又將來去無蹤跡的雲彩也排除了,到底是寫什麼。
這首詩用了一連串精妙的比喻,用花、霧、夢、雲來打比方。他要描寫的,是讓後人捉摸不透的東西。這絲絲入扣的比喻,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描述出一個並未說明的寓意。縱觀全唐詩這麼多,像這種全篇未言的,並不多見,穿針引線之間,似乎更像一個謎語。這個風格,不像是現實主義詩人的白居易所寫,反倒是李商隱的手筆。
至於說白居易的這首詩到底寫什麼,後人進行了興緻盎然地探索。他們發現,這首詩是在《白氏長慶集》之中,而在此詩的同卷之中,又有《真娘墓》及《簡簡吟》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白居易的悼亡之作,表達了對於逝者之間追憶悼念之情。很有可能,《花非花》也是寫於同時,也是詩人當時心境的寫照。
按常理來說,白居易不是一個愛玩文字遊戲的詩人。他之所以未將事物明說,實際上是表達自己一種朦朧惆悵,難以言狀的心緒。可以理解為詩人在某一剎那時,電光火石碰撞的情緒。詩人自己對這種情緒,都無法稱呼,只知道來去無痕,它存在的時候,是那麼美好,它離開之後,卻帶給人無窮無盡,難以遏制的思念。
也許,這並非詩人的原意,也許每個人都有對這首詩的理解,也許這就是白居易讓我們因為人生際遇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體會。所以,還不如將這首詩美好的感情留在心中,不必苦苦糾纏於現實和虛幻之間。
※李世民做了一件事,讓後世之君效仿,也讓唐朝淪為笑話
※這首輕薄之詞,是他假冒皇帝所寫,事後僅被流放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