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線、快線分離 奢侈品加速「分裂」
原標題:主線、快線分離 奢侈品加速「分裂」
如今,Burberry秀場款主線單品和月度單品走得是比較不同的路線。品牌供圖
行業評論
又見潮牌化,奢侈品「Drop上新」欲造「搶貨潮」
愛在產品銷售方式上玩概念的Burberry,最近又祭出了新玩法。
這次,他們相中的是街頭潮牌經常使用的Drop模式:自10月17日起,Burberry開始正式採用每月推出新款的銷售模式,新品將在Burberry的官方Instagram、微信、Line和Kakao獨家發售,此後每個月的17日都會上新單品。而第一次推出的產品為B系列(B Series)的膠囊系列,包括一款白T恤,以及一款紅色TB印花衛衣,10月17日中午12點開始限時發售24小時,採用的是相當「套路化」的網路搶購模式。
「Drop上新」模式,顧名思義,指的是以少量「降落」產品的模式,引發搶購熱潮的一種產品售賣方式。而且,這些新品常常被品牌配置較短銷售周期、較為有限的購買平台。這樣的前期造勢,時常會引發品牌們的擁躉去搶購這些新單品,令它們很快就會被售罄。當然,簡單來理解的話,這個模式就是時尚單品領域的「飢餓營銷」。這種方式在營銷領域,著實算不得新方式,但勝在摸准了時尚圈熱愛「限量稀缺」的心理,因此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Burberry之前,利用這一方式「促銷」較為成功的奢侈品品牌是Moncler。今年年初Moncler 推出Moncler Genius項目與 Valentino創意總監Pierpaolo Piccioli、潮牌 Fragment Design創始人藤原浩(Hiroshi Fujiwara)等8位設計師、藝術家推出聯名系列,並於6月開始以「Drop」式上新的方式發售。銷售數據顯示,這一系列有效地推動了2018上半財年業績超出預期:先面世的、其與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合作的「Moncler Fragment」一經推出,推動門店客流量增長10%,兩周後推動客流量增長20%,開售首周的成交量就達到總銷量的一半。
之前今年,將「Drop上新」用得出神入化的則是在商業上獲得較大成功的美國本土潮牌Supreme。
紐約市民應該對這一模式最有感觸。每周四上午當Supreme推出新品的時候,其門店外隊伍都可以排滿一條街,甚至影響了它周邊的商業生態發生變化。而2017年6月,Louis Vuitton x Supreme特別限時店在北京尤侖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時,也是人潮湧動,成為了當日的城中話題。另外,網路消費者們的「強勢圍觀」也是不可小覷。Supreme電商業務負責人Samuel Spitze曾透露,每次上新的第一天,品牌網站流量最高可達16800%。
美國券商機構在分析「Supreme商業成功的秘訣」時曾特別分析過「Drop上新」模式。他們認為,「Drop上新」模式之所以在近兩年獲得較大成功,關鍵因素有兩點,其一是快速且稀缺的產品,非常符合時下年輕人要求個性、獨有的購物需求;其二,在品牌的號召下,這種「排隊搶購」的購買體驗,能夠令消費者參與感滿滿,這是一種反傳統、很新奇的消費體驗,非常有儀式感,能夠引發效仿追隨。
再回到奢侈品大牌的市場環境來分析。
此前奢侈品行業備受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上新速度太慢」——傳統時裝周按季度發布的周期,滿足不了消費者們快速變化的日常需求。所以,靠著「向時裝周大牌致敬」,快時尚品牌風靡一時。但快時尚的品質、設計著實算不上精緻、高級,這兩年來發展愈加式微——「高級的」、「快速的」、「年輕的」市場需求敞口,由此變得越來越大。
所以,奢侈品大牌們當下推出「快速的」、「年輕的」新單品系列、新發售方式,是相當明智的選擇。不過,這種「混搭」的雙線經營手法非常考驗大牌的營銷能力和創新能力。
Supreme前設計總監Brendon Babenzien之前就曾吐槽過,他們每周推出新品的背後,都是以設計師、供應商、營銷部門「忙得團團轉」為代價的,這一過程不乏挑戰。想要嘗試的品牌,需要做好全面且持久戰鬥的準備。
然而,奢侈品大牌們或許不會考慮得那麼長遠,時下的他們能夠找到一條創新發展路徑已屬不易,就算這種主線、快線分離運作的方式,會令他們看起來有些「精神分裂」,但仍不失為一種「名利兼收」——既能親近年輕人、又能改善業績「死水」的良好短期策略。
新京報記者 周紅艷
※時尚觀察:從GUCCI到CELINE,極簡主義要被拋棄了嗎?
※背婦過河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