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靈的焦灼》:茨威格,同情,可能救一個人,也能毀一個人

《心靈的焦灼》:茨威格,同情,可能救一個人,也能毀一個人

《心靈的焦灼》:茨威格,同情,可能救一個人,也能毀一個人

感冒在家,讀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想到一個問題,同情,就那麼容易了嗎?這部作品,作家曾經想名之為《同情殺人》,又曾有一個中文版本叫《愛與同情》,「同情殺人」是最直觀的對故事情節的解釋。

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認識了貴族地主封·開克斯法爾伐一家,對開克斯法爾伐下肢癱瘓的女兒艾迪特充滿同情,為此經常去陪伴艾迪特。出乎他意料的是,艾迪特狂熱地愛上了他。出於同情、懦弱、壓力等複雜的原因,霍夫米勒與艾迪特訂了婚。但是同情畢竟不是愛情,加上騎兵團的輿論壓力,霍夫米勒隨即悔婚。艾迪特自殺身死,霍夫米勒終身難以擺脫負罪感的折磨。

「愛與同情」則是從愛情這一線索來概括主題。小說從霍夫米勒角度極寫了「被愛」的折磨,「還有另外一種比害相思、比渴望愛情更加嚴重的折磨,那就是違背自己的意願而為人所愛,並且無法抵禦這種別人硬湊上來的激情。」文學史上,很多作品表現「愛的折磨」,可是寫「被愛的折磨」,鮮見。

霍夫米勒同情艾迪特的殘疾,容忍她的乖戾,可以和她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做很親密的朋友,但是,當艾迪特第一次吻他,他有逃跑的衝動;當艾迪特第一次給他寫來熾熱的長信,他不寒而慄;當艾迪特第一次拋開拐杖歪歪斜斜撲向他的懷抱,他的反應卻是不由自主地後退。理智上能夠做的,感情上無法做到,同情不是愛情,無可奈何。

不過,我覺得最恰切的書名還是「心靈的焦灼」。借小說中的人物康多夫醫生之口,茨威格指出:「同情恰好有兩種。一種同情,怯懦感傷,實際上只是心靈的焦灼。看到別人的不幸,急於儘快地脫身出來,以免受到感動,陷入難堪的境地。這種同情根本不是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觸及自己的心靈。另一種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無感傷的色彩,但富有積極的精神。這種同情對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決心耐心地和別人一起經歷一切磨難,直到力量耗盡,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霍夫米勒的同情屬於前一種。他樂於陪伴艾迪特固然是出於高尚動機和俠義心腸,但是也不乏其個人的心理需要,扮演「施予者」的自我膨脹,博得對方好感的那種欣喜,躋身於上流社會的滿足。霍夫米勒絕對不是壞人,在日常生活里,他必然是那種心好男人,甚至有些「心太軟」。不過,正如大部分「濫好人」一樣,富於同情的霍夫米勒同時也軟弱怯懦、優柔寡斷、思維幼稚,所以這種無力量、無原則的同情,在環境和機遇的擠壓下終於面目全非,一個好的意願導致了一個悲劇的結局。

小說中的康多夫醫生,是後一種同情的代表。他出身平凡、其貌不揚、聲名有限,是個生活拮据的住在貧民區的醫生,但是他理智、冷靜、勇於面對、富於技巧、永不言敗,每天每刻都在忘我地為病人而奔波。從這個意義上,他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者,不僅有同情之心,更能身體力行。誰也不懂康多夫為何娶了一個神經質的盲人為妻,本來他可以娶一個教授的女兒,這個盲女只信賴康多夫,如果康多夫棄他不顧,她一定會徹底毀掉。於是康多夫背負了這個重負,無怨無悔。

小說里,將康多夫的選擇和霍夫米勒的選擇相對照,一個救了一個人,一個「殺」了一個人,令人難忘。可是,世界上還是軟弱的霍夫米勒多、堅韌的康多夫少。我們目睹人世的苦難深切感受得到「心靈的焦灼」,而解決這種焦灼的方式是付出一點、不管其餘、「儘快地脫身出來」。有多少時候,讓了一個座,捐了一點錢,餵了只可憐的小野貓,小小付出之後我們拍拍手走人,那一份自我陶醉的沾沾自喜,「我是個好人是個好人」。聖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沒錯,應該。可是如果僅止步於這樣的小善,還遠遠不夠呢。

同情,不那麼簡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觀念的水位》:劉瑜,別說什麼,關了燈都一樣,那為何要關燈呢
《食葷者》:阿耐,與歡樂頌一樣,你差的不是錢,是段位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