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清軍火力異常兇猛,這挺機槍每分鐘能射上千發子彈!
很多國人印象里,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主要是器不如人,裝備落後。其實正好相反,甲午戰爭時的清軍裝備大量的近現代先進武器,甚至擁有加特林多管機槍這樣的大殺器。加特林多管機槍被稱為現代機關槍的「鼻祖」。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世界首支實現大規模實用化的機槍。早在19世紀50年代,美國人理查德·喬丹·加特林開始設計轉管機槍,通過槍管一起旋轉,實現子彈連發射擊。
圖片:加特林轉管機槍
1862型的加特林轉管機槍使用獨立的鋼製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槍管旋轉,裝滿彈藥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藥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槍管旋轉一周可完成6發彈藥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鐘達到了200發的射速。
此時的加特林機槍還存在火藥燃氣泄露等缺點,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紙殼槍彈,而金屬彈殼尚未普及。為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剛剛發明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藥。這種彈藥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
在19世紀末期,加特林機槍經過了改進,射速最高能達到每分鐘1200發,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數字。於是加特林機槍成為歐洲各國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
不過,加特林機槍也存在很多問題,由於具有6跟槍管和一套很複雜的手搖自動機,所以加特林機槍很重,需要使用野戰榴彈炮的炮架,機動性很差,行軍時需要騾馬拖拽。此外,激烈的戰場上,機槍射手會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很容易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
加特林機槍進入中國很早,1881年清朝軍隊從美國引進了加特林機槍,這是清朝真正成熟並大量裝備的第一種機槍,在當時被稱為格林快炮。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清軍已經完成了陸軍的現代化改裝,大量裝備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開司、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加特林等槍械,炮兵也全部都開始裝備最先進的現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亞於歐洲列強。
清軍是一流的槍炮、三流的軍隊,儘管裝備著火力異常兇猛的加特林機槍,並在漢城戰役中投入實用,給日本軍隊造成較大的殺傷。但清軍還是不敵日軍的進攻,在甲午戰爭的陸地戰場上迅速潰敗,大量的加特林林機槍被日軍繳獲。
自古以來,懦弱的軍隊都只喜歡遠距離交火,現在則美其名曰「非接觸式的高科技戰爭」,他們懼怕近戰和刺刀見紅,認為戰爭就是投放火力,將彈雨潑過去,讓敵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前進。
※美軍只需5架F-22,就能秒殺波斯灣上空的伊朗F-14戰機
※速度20馬赫,1小時全球打擊:大國先鋒導彈讓美國極度恐慌!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