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天台「三觀」——《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57)

天台「三觀」——《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57)

天台「三觀」——《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57)

「無法愛」——《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56)



《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青蓮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參學

凈空法師  1998年宣講於新加坡凈宗學會



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講經註疏,在未講經文之前一定先要將全經的大意,給聽眾做一個概略的介紹。這種介紹古人用的名詞很多,我們最常看到像天台家講的「五重玄義」,賢首所說的「十門開啟」,都是經前的介紹,這也有稱之為綸貫。我們在此看到的註解,是康熙年間青蓮法師,法名靈椉。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椉」是古寫,現在不是這個寫法,就是大小乘的「乘」。他用的是綸貫,也是這個性質。我們仔細看綸貫的內容,它裡面包含了天台家的五重玄義,而比五重玄義的內容更為豐富。



【天台依諸大乘經。立四種三昧。修十乘觀法。直就陰心,顯三千法,即從行觀義。】

這裡講的三觀,三觀第一個就是『從行觀』。從行觀裡頭最重要,就是要懂得「四種三昧」跟「十乘觀法」。『陰心』就是五陰之心,也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天台家說得都很踏實,天台大師發明「三止三觀」,三止三觀確實是他發明的,這個修行的方法好,非常踏實,我們凡夫有入手之處。這個方法很類似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修行的原理原則。但是那個時代《楞嚴經》沒有傳到中國,智者大師聽說有這回事情,所以在天台山築拜經台,每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希望《楞嚴經》能夠傳到中國來。他拜了十八年,天天拜,那分誠敬之心,不容易!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老人家有這一分誠敬之心,感得後來般剌密帝把這部經送到中國來。

天台大師沒有看過《楞嚴經》,經傳到中國來之後,當時人註解《楞嚴經》,就用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解說《楞嚴經》上講的奢摩他、毘婆舍那、禪那,用天台教義來解釋。他的代表著作是《長水疏》,我們現在看到《楞嚴經》的註解《長水疏》,這代表古時候這一派,都是這個說法。到明朝交光大師捨棄這個講法,根據《楞嚴經》的教義,提倡「舍識用根」。天台是用識,『直就陰心,顯三千法』,這是用識,不是用根。可是交光大師說的理論沒錯,符合《楞嚴經》的經義,我們做不到。舍識用根,那是什麼人?宗門裡面講上上根人,中下根沒分,但是天台家所講的中下根有分。交光講得雖然好,我們做不到,《長水疏》雖然說得不及交光,但是我們可以用得上,所以古今註疏都好。

近代圓瑛老法師,他的《楞嚴經講義》,我們學習就非常方便,他是融合古今的說法。他一生專攻《楞嚴經》,我們在《楞嚴經講義》序文裡面看到,他的序文寫得很長,他二十五歲就發心學《楞嚴經》,《楞嚴經講義》是七十四歲完成的,一生專修專弘。他在上海建一個「圓明講堂」,圓明就是《楞嚴經》的教義。他辦的學院是「楞嚴專宗學院」,專門攻一部經,這很正確。很可惜,他老人家向後沒有傳人,可見得這個事情難!我們學經教,要是止在名字位中就不能成就,最低限度要能夠達到觀行位。圓瑛法師是什麼樣的人物?我們仔細一看也是觀行位,五品位。可是後來的學生,連五品位都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一生努力,實在講也只能達到五品位,再向上很難。但是我們要努力,努力往上提升,這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這是說明觀行位,三種觀法裡面第一個是「從行」,第二個是「約法相」。下面再解釋:

【又依諸經,於言句約事相法,入心成觀。】

這裡解釋都很簡單,可是理跟事都非常深廣。這是就事法相來講,要入心成觀,怎樣入心成觀?「二約法相,如觀四諦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這一條是解釋入心成觀。所以佛所說法,如果我們不懂觀法,觀法就是他說法的表法,要不懂這個意思,佛所說法真正的意思,我們沒辦法了解。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是在言語之外,事相之外。事相,譬如講堂,講堂裡面供養的佛像,供養的香花,這都是事相。這個事相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懂得,我們懂得才能入觀。

我們供佛像,佛像代表什麼?佛像代表自性覺,三種智,三種覺,佛像代表這個。三種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種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它表這個意思,表的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有這三德。供養菩薩,菩薩表修德。修凈宗的人,通常供養西方三聖,當中供養阿彌陀佛,兩旁邊供養觀音、勢至;觀音表慈悲,勢至表智慧,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供養這兩尊菩薩,讓我們天天看到,提醒我們,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有愛心、要有理智,理智就不是感情用事,真誠的愛心就能把事情做得圓滿,所以供像是表這個意思。佛菩薩形像面前供燈,古時候供燈都供油燈,點蠟燭,燈表光明,遍照大千世界。什麼光明?智慧的光明,慈悲的光明,表這個意思。蠟燭慢慢燒就沒有了,「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用現在話就是服務社會、服務眾生,捨己為人。讓你看到這個事相,你能入一心,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作法。

我們今天對這個事相是一無所知,所以叫迷信。這是我們要知道,我們真正是在迷信,不知道信的是什麼。今天佛教會衰落到這種地步,原因在哪裡?沒有人讀經,沒有人去研究經典,沒有人去講解經典,佛法衰了;不但衰了,佛法也可能就滅了。佛法如經所說,是一切眾生苦海的明燈,我們要救眾生,先要救佛法,要救佛法就要依教修行,就要認真努力在教理上下功夫,這是我們的正業。尤其是出家弟子,出家是幹什麼?就是干這樁事情。出家弟子不是蓋廟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蓋過廟。每天同學們在一起研究討論,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大家在一塊干這個的。生活過得很簡單,過得很自在,與大自然相應,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沒有貪瞋痴,過的是這個生活。

我們今天要想興教,要想真正利益眾生,還是要從這裡做起,這是我們要明白覺悟的。許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以為出家一定要建一座富麗堂皇的道場,就覺得很榮耀,真的錯了。這樁事情佛清楚,不是不清楚,他講五五百年,佛講第一個五百年是「戒律成就」,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成就」,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成就」,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廟成就」,第五個五百年是「斗諍成就」,斗諍堅固。我們現在是第五個五百年,所以不建道場大家沒事,相安無事,一建道場意見都來了,斗諍來了。

下面再講「託事」,這是第三種觀法。

【託事相。如王舍耆闍,名從事立。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即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執』就是執著,『導』是疏導,疏導我們的情執。『即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託事」跟前面「約法相」不一樣,前面約法相是著重在法相上,這個地方著重在事相上。經上講的王舍城耆闍崛山,這是屬於事相;佛菩薩的名號也是屬於事相;像經典方等,方等屬於事相;普賢、文殊、地藏,這都屬於事相;從事相上,就了解它的含義。所以說是,佛法裡頭無有一法不是表法的深義,我們能從這個地方去契入,才能成就圓觀。底下文:

【託事。謂心為能托,依正事為所託。附法,謂心為能附,諸法門為所附。即事法二觀之義。】

『依』是依報,『正』是正報。依報、正報這些事,這是所託。『附法,謂心為能附,諸法門為所附。即事法二觀之義。』這裡面含義的差別,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然後我們在佛法當中學會,無論是對事相,無論是對法相,都能夠隨緣作觀。作觀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啟示,在事上有啟示,在現相上也有啟示,啟示就生智慧,智慧才得真正的受用。這是先把名相說出來,然後再教給我們如何在事相、法相上去修觀;也就是怎樣去看一切事相,看一切法相,在事相、法相當中得到智慧的啟示。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
《佛說當來變經》原文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