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漢隸的書寫性

漢隸因其書體性質、筆法和字體特徵,其書寫性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

漢隸書寫性的特點十分突出,一言概括:實。

實,是真實,實在。真實實在得近乎只關注書法漢字的本體存在,至於其完成的程序、方式、方法、程度等,一概忽略。標記人的書寫狀態的提、按、頓、挫等動作,以及干、濕、枯、漲筆墨變化,視為客體,盡量避其直觀。筆劃堅實,結構堅實。也就是說,漢隸的書寫性的特點是,直觀上幾乎看不到人在書寫,但是書寫的奧妙又無處不在。

漢隸是主要在漢代完成基本形態,並廣泛流行應用於漢代的一種字體。因為,當時紙張才剛剛發明,雖已問世,但是非常稀缺珍貴很不普及。文字絕大多數都書寫留存在了竹簡、木牘、布帛和碑石之上。漢代竹簡、木牘、布帛隸書為墨跡是人工手寫,手寫跡象十分清晰明確,率意輕鬆。因其載體質地光滑狹小,筆劃顯得輕薄,隨性而少法度。漢代刻石隸書,為先寫後刻文字,手工墨跡經鐫刻由刻痕再現。凝重沉著,法度嚴緊;渾厚宏闊,氣象正大,代表了漢代書法藝術最高成就,為社會公認。通常講的漢隸,指的就是這種刻石文字。

我們在這裡探討漢隸書寫性,指的就是漢代石刻隸書書法的書寫性。

漢字發展到了漢代,開始由具象向抽象轉變,逐步脫離篆書以象形為主的字型結構,建立抽象符號表意漢字結構;線條由婉曲的弧筆變為平實的直筆,曲轉處由連綿圓轉變為方折。出現點、波、磔漢字筆劃,誕生蠶頭雁尾筆法。蠶頭雁尾筆法,從篆書象形圖案中孕育,在漢隸中成長完善,表達更豐富的書寫審美意象。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一、漢隸書體性徵:

(一)漢隸書體性質:

漢隸書體性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字學方面,漢代隸書字體雖然是抽象符號表意文字,但是,由於它是直接從象形符號表意文字,即篆書蛻變而來,嫡傳了象形文字的古意。何為古意?古即悠久、恆遠、質樸、自然。悠久恆遠就會擁有豐厚的文明積澱,質樸自然就會擁有得天獨厚的原始的神秘、原創的唯一性和先天的純正稟賦。漢代隸書字體創造了漢字筆劃,橫、豎、波、磔、點,具備了漢字今體的全部結構元素,其後誕生的草、楷、行等書體,在其基礎上創立和發展。漢代隸書書體上承篆書古文,下啟草、楷、行等今體,獨具古質今妍的屬性。

二是藝術學方面,漢隸書寫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書寫性的特殊性。漢隸刻石書法是先書後刻,其先書的面貌由於碑刻文字要求的莊重和嚴肅性,肯定與簡帛書的隨意性不同,但是,書寫的呈現度也肯定比現在看到的碑上文字要顯著得多。刻工鐫刻是對其書的二度創作,客觀上弱化了書寫程度。但是,由於漢代特有的社會背景形成的博大、雄渾、簡樸的審美意識,在不知覺中的作用,鐫刻使原來的書寫筆跡得到了高度概括和提煉,再經過自然的力量風吹雨打的作用,漢隸的書寫性就顯得特別地含蓄和深沉。創造了單純書寫墨跡不能有的審美意象,即金石意味。

所謂所謂金石是指銘和刻。金即銅,鑄有文字的銅器;刻即石刻,刻有文字的石器。專指漢代以上青銅器和刻石文字,鼎、彝、罇、鼓、碑以及印章等。由於它們都是遠古文字,又或鑄或刻,筆劃線質凝重有力,加之時間久遠風雨剝蝕的潤色,愈顯得渾穆、深沉、含蓄、古樸,質感耐人尋味,由此產生的這種美學特徵就稱為「金石意味」。

凝重、含蓄、古樸的金石意味,是人類智慧與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因此,漢隸又具有天人合一的屬性。

西方藝術崇尚科學,以物理為標準,講究準確,藝術規律是向外求。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藝術以境界為要,追求內在的美,講究含蓄,崇尚玄虛。漢隸書法的性質規定了漢隸書寫性向內求,並且,不強調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二)漢隸筆法、字法和字體特徵:

漢隸變篆書弧線為直筆,變圓轉為方折,字形成近於方正的幾何形,端莊嚴謹;橫豎點波磔為基本筆劃,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舒展大方;章法多數橫行的空間大於豎列,橫向取勢,重心下沉,宏大壯闊。

漢隸蠶頭雁尾筆法,逆入平出,藏頭舒尾,一波三折。方圓筆法隨機變換,在不做明顯提按過程中,通過相背虛實,把筆劃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漢隸筆劃筆筆堅實,又筆筆靈動,這是漢隸筆法即蠶頭雁尾筆法的精髓,實處得虛,虛處得靈。

漢隸字法,橫豎點波磔,無鉤。橫劃突出,左右開張,字的重心自然下沉;寬博樸拙類漢隸中宮開闊,意追篆籀,雍容泰然;秀麗穩健類中宮略緊,孕生楷意,舒展明麗。保證了漢隸字法嚴謹又不失靈動。

漢隸蠶頭雁尾基本筆法和筆劃結構,是實現漢隸書寫性特點的技術、方法、手段的保障。

漢隸的書體性質及其藝術規律,確定了漢隸書寫性的屬性特點,同時,又保證了其完美呈現,形成獨立的表達體系。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二、漢隸書寫性的體現和意義:

(一)漢隸書寫性的體現:

完成漢隸書寫就工具來說,應該是兩支筆,一支毛筆,一支鐵筆。鐵筆,或刀或鑿。「於今鐵筆更宜堅」,曾有這樣的詩句形容鋼刀,在這裡,它也的確配得上這樣的讚美。漢隸是先書後刻,如果不是一軟一硬兩支筆,是創造不出漢隸獨特書寫性的。軟筆書寫肯定會出現枯筆和筆鋒的,但是,在漢碑里是見不到的,它們都被刻鑿成很實的筆劃。古人是技術能力不行,鐫刻精度不能達到嗎?不是!是不刻。看看漢代的玉器就知道了,精美絕倫,惟妙惟肖,是沒有什麼不能鐫刻的。漢隸不刻枯筆、筆鋒等筆毫痕迹,把筆劃刻實,恰恰是古人的智慧高明之處,是對毛筆書寫性的高度概括和提煉,是對書寫性內在品質的深刻挖掘。刻了就具象小氣,不刻是抽象,得到的是大氣!啟功先生詩句「透過刀鋒看筆鋒」也有這層道理。漢隸書寫性特點雖然是「實」,但是,其實質是「虛」,是抽象,是「玄」,是無窮豐富。因此,漢隸的書寫性是具體,而且豐富多姿的。

一般來說,山體摩崖刻石漢隸筆意奔放,書法以「勢」為特色。《石門頌》《開通褒料道刻石》《楊淮表記》等為代表。制式碑刻石漢隸筆意謹嚴,書法以「法」為特點。具體細分,清麗勁健:《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溫婉秀逸:《曹全碑》《朝侯小子碑》等;靜穆敦厚:《郙閣頌》《衡方碑》《魯峻碑》等;方勁樸拙:《張遷碑》(鮮於璜碑》等;穩健嚴謹:《乙瑛碑》《韓仁銘》《封龍山碑》《西嶽華山廟碑》等;高古渾樸:《霍去病墓石刻字》《五鳳刻石》《麃孝禹刻石》《萊子侯刻石》《祀三公山碑》《好大王》等。 (二)漢隸書寫性的意義:

以「實」為突出特點的漢隸書寫性,在中國書法中獨樹一幟。書法刻石不只有漢隸,南北朝刻石文字等。雖然也很「實」,但是,它們的特點有本質的區別。

南北朝刻石文字書法為楷書,世俗稱之魏碑。楷書是從隸書、行書演變來的,已經完全沒有篆書象形古文字直接基因,是徹底的今體字。它的書體性質、審美特徵、結構原理、筆法、字法,完全是以人為本的,是以表達個性審美訴求為目的。中宮緊,重心向上,撇捺舒展,橫左低右高,鉤劃銳利。魏碑的「實」,表現在提、按、頓、挫等人的書寫動作之上。往往把筆劃、結構雕刻得十分誇張,極力表現出人的書寫個性節奏和狀態。

漢隸的「實」,表現的是書法本體,不突出人的書寫動作狀態。本質是「虛」。

魏碑也「朴」,是「秀朴」的「朴」。漢隸的「朴」,是「質樸」 ,樸實不矯飾。

漢隸的書寫性在中國書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它堅守古體的「朴」,又開拓今體的「雅」,創造了古而新的審美意境。

王增軍:漢隸的書寫性

漢隸的書寫性對於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著切實的意義。首先,書寫性在漢隸中的作用和表現,通過它塑造的獨立而完美的審美對象,開示當代人,藝術欣賞是可以多維度的,不只是站在人的角度。像漢隸那樣「大氣」一點。

研究分析漢隸書寫性,矯正關於書法傳統的認知偏差。一般認為,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是中國書法的傳統正脈。中國書法從誕生、到發展壯大,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殷商甲骨、兩周金文大篆、秦小篆、漢隸、魏晉以下草行楷諸體,從前到後,是一個完整的脈絡體系,它們之間是繼承和發展的關係,相互聯繫又獨立存在。每一書體都是大樹,共同構成中國書法森林。

魏晉二王行草楷書之所以被社會推為書法傳統正脈,是以人為本的思維結果。殷商甲骨、兩周金文大篆、秦小篆,直到漢代初期古隸,之所以稱為古文字,不是因為它們時代久遠,是因為它們的性質——藝術的不自覺。秦以前的書法是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出於實用的目的,附帶生產出來的。審美目的模糊,依附於實際應用。人們在創造這些藝術時,是在生產中不自覺,或者不十分自覺的情形下進行的。所以,漢代以前的書法與自然高度融合,渾樸大氣。

從魏晉二王開始,其後的書法都是文人有明確目的的創作,以人為中心,是人類審美的自覺開始。書法藝術不再只是以書體流傳,更多的是以人傳。因此,名家輩出,藝術流派紛呈,雅逸風行。

漢隸恰恰處在中國書法藝術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承上啟下,上可達古下可通今,不激不厲,泰然處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趙之琛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書畫家
龍開勝楷書《千字文》欣賞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