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冷兵器研究所:中國古代一場大戰真會死幾千萬人?

冷兵器研究所:中國古代一場大戰真會死幾千萬人?

原標題:冷兵器研究所:中國古代一場大戰真會死幾千萬人?


  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古代戰爭造成人口巨大損失的記載比比皆是。動不動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弄得殘忍如曹操者都感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有說法,在三國時代,由於戰爭,人口從東漢末的5600萬銳減至不到800萬。那麼,古代戰爭真的那麼可怕嗎?能造成千萬級別的人口損失嗎?

中國古代對人口統計比較重視,許多朝代都留下較為詳細的數字。有的朝代——像明朝,曾經長達138年每年都有戶口數字。這為後世統計古代人口提供了基本資料支持,也讓我們一探歷史上那些著名戰亂的人口損失情況。


漢武帝打匈奴,全國就死一半人?

漢武帝在位期間,連連發動對匈奴的打擊,又屢次興造大役,役使民夫動輒數十萬。武帝後期,又趕上連年災荒,戶口損耗極其嚴重。《漢書·昭帝紀》道:「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西漢人口密度圖


按照大約1.2%的年均增長率,以漢高帝開國時大約1300萬人的規模計算,武帝即位之初應有3400萬人左右。難道北擊匈奴真造成了1700萬的人口損失嗎?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後世認為當時消失的人口有幾個主要去向:

其一是農民相聚自保。武帝朝中後期,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不少農民無法維持生存,只好竄入山澤自保。這情況與秦末漢初類似。據《史記·陳丞相世家》載:高祖六年(前20l年)曲逆城的人口數為「始秦時三萬餘戶,間者兵數起,多亡匿,今見五千戶」。雖然一城逃亡戶口減耗達84.3%的極端情況並不能代表全國,但也能說明人口確實能大量藏匿。

其二是豪強蓄奴。農民失地,無法自存,又不敢鋌而走險竄入山澤的怎麼辦?豪強的地主莊園也是一個出路。


漢武帝元封四年時,國家統計關東的流民多達200萬人,其中「無名數者四十萬」,這些無名者大部分都是被豪強控制或半控制的,官方能搜羅出來一部分已算不錯了,仍有海量的人口從平民淪為奴婢(沒有人身自由和受田權的人),隱藏在官僚豪強家中。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長安的在編戶口有約8萬戶,總數246200人,戶均才3人。遠低於全國戶均4.67人。這說明有大量的奴婢被隱藏。

在這兩條主因作用之下,漢武帝時戶口出現了大規模下降,一度造成漢朝各級官員的恐慌,再加上統計技術的落後,所以概略性的定性為「戶口減半」。而據學者推算,漢武帝朝真正損失的人口,大約在500萬左右。一旦超過這數字,之後漢平帝時極盛的5900萬人,根本就無從而來了。

三國真的死了4800萬人?


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時間,人口也出現大幅度下降。


三國末年著籍戶口不到800萬人,比東漢桓帝時5600萬減少4800萬,跌幅達85.7%。這個不可思議的數據經常被各界質疑。事實上,真正能造成人口損失的主要時段,是在黃巾起義和軍閥亂戰期間。赤壁之戰後三足鼎峙,三國各自統治區內比較穩定,人口應該進入上升期才對。


但蜀漢滅亡時,在籍人口94萬,軍隊10.2萬,吏4萬,合計人口108.2萬人。人口與軍隊比例9.4:1,稍有常識都會發現不對頭,9個人養一個兵,無論如何是養不活的。以較近的時代推算,南北朝後期,北周的兵民比例大約是1:45,北齊的比例大約是1:70,陳朝後期急於挽救軍事頹勢,大肆徵兵備戰,兵民比達到極限,也不過是1:20。

可以想見,蜀漢真正的人口規模絕非100萬人。聯繫後世人口發展來看,西晉統一後,人口極盛時1600餘萬,二十餘年間比三國末年翻番,以人口自然增長計算不太可能。但真實數字還不止於這些。90年後前燕滅亡,「苻堅入鄴宮,閱其名籍,凡戶二百四十五萬八千九百六十九,口九百九十八萬七千九百三十五。」(《晉書·苻堅載記》)前燕統治區域僅及西晉三分之一弱,簡略估算西晉全境人口可至3000餘萬。

西晉末至前燕期間經歷了五胡之亂,在人口大量死亡、流匿情況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人口,可見西晉極盛時遠遠不止1600萬。那麼再向上推算三國人口,800萬的人口在二三十年內無論如何增殖不了二、三千萬的人口。三國人口之損耗,除了普適性的流亡、隱附,三國世兵制軍戶、少數民族以及宗室、宮人都不計入戶籍外,豪強霸佔人口也逐漸公開化。例如孫吳甚至以賜部曲、賜兵戶來籠絡部將。據此,有學者重估三國總人口,提出了1400萬-3000萬的數字。

另外,雖然南北朝時,四方喪亂,人民慘遭戰爭荼毒,但其實北方人口一點不少,大約3200萬,南方大約468萬(劉宋大明年間的鼎盛期數字),通計全國有近3700萬。從人口的對比上也可以看出,北方統一南方是中國歷史的大趨勢。


宋朝人口到底有沒有破億?


北宋統一後,承唐末五代喪亂之餘弊,戶口大減。宋太宗時重新統計天下戶口,得數約413萬戶,大約不到2400萬人。北宋疆土與漢、隋、唐諸朝大為縮小,北失幽雲十六州,西陲又失去靈夏諸州,南方大理亦自立一國,宋之疆域僅與秦朝大致相當。故而人口也比唐朝為少。經過北宋數代積累,到宋神宗時大約3330萬人,北宋末年徽宗時大約4000多萬。

但宋朝人口疑雲重重,因為其戶均人口只有2人,迥異於歷朝歷代。據此,現代中外學界圍繞宋朝人口統計方法,對具體數字進行了近百年的爭論,並出現了許多觀點,例如漏戶說、析戶說、丁口說、男口說等,認為宋朝人口被低估的占絕大多數。


何忠禮在《宋代戶部人口統計考察》一文指出以大觀四年的戶數計算,宋代全國戶口最多的一年,總人口約在1.044億至1.252之間。周寶珠、陳振主編的《簡明宋史》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認為宋代人口「當在一億左右」。范文瀾認為南宋境內約6000萬,金境內四千六百萬,全國人口約1億以上。然而諸般說法都缺乏實錘,只能存疑。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五代、北宋時,經濟重心向長江以南轉移,一千多年來北方人多、南方人少的情況開始逆轉。在北宋崇寧年間,南方人口已佔壓倒性優勢。後來南宋以江南半壁力抗金、蒙一百餘年,豐富的人力資源是決定性因素。但長期的戰爭也造成了人口大量的損失。比如元朝注籍戶口高峰為1163萬戶、5365萬人。


明朝人口規模開始放飛

到了明朝,由於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美洲糧食作物的引入,土地人口承載量大大提升,人口規模急劇上升。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人口達1065萬戶、6054萬人。到明弘治年間人口下降了數百萬,只有5328萬人。直到萬曆六年,才恢復到明初的水平,達到1062萬戶、6069萬人。

而兩漢、隋、唐、宋諸朝的一般規律是,人口增殖因其特定的慣性,往往滯後於國勢的發展,在王朝中衰時才達到頂峰,西漢在平帝、東漢在桓帝、唐在安史之亂,皆如是。所以明朝這一異常現象,也引起了學界質疑。比較典型的說法認為,明朝只有太祖朝因為大點軍戶,而採取了徹底的普查,6054萬人大約是明初的真實人口。而到了後世,戶籍統計服務於賦稅,只統計男口而不計女口,因為女口不需要承擔賦役,故而萬曆朝人口6069萬隻有男口,總人口應在1.2億以上。

太平天國起義到底損失了多少人?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戰爭對中國人口的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巨大的。據清朝官方數據,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前夕,全國在籍戶口約4.32億,到1864年起義敉平,戶口銳減至2.37億,近乎腰斬。

但據此表一覽可知,起義持續的十幾年中,涉事省區並未造冊上報戶籍數字。所謂腰斬是不準確的。那麼起義究竟造成多少人口流失呢? 由於清朝社會形態已完全不同於唐宋以前,豪強、地主隱附戶口已沒有什麼意義,人口流失幾乎等於死亡。下文提到的流失即是死亡。

以葛劍雄為代表的論點認為,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五省是起義主要交戰區,這五省1851年人口1.7億,到1911年時五省僅餘1.04億,損失達6500萬。如果扣除1864年到1911年自然增殖的數字,戰爭導致的損失恐怕在8700萬左右,再加上戰爭導致出生率下降,給中國人口的損失接近1億。有人通過清朝地方州府的統計數字進行了詳細推算,比如曹樹基,他對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7省的數字統計後估算出,人口損失當在7330萬人。

這兩組數據的計算基礎算是比較紮實的。然而如此之大的數字確實有些聳人聽聞。中國抗日戰爭持續14年之久,與太平天國起義時間基本相同。抗日戰爭的烈度、自然災害的頻度以及日軍製造的殺戮慘案,都遠遠超過太平天國,中國軍民的總傷亡數字是3000萬。所以,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如此巨大的人口死亡,是怎麼實現的呢?真實結果,恐怕還要留待後人破解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票非人,觀察者網已獲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陳致中夜奔招待所惹議 陳水扁質疑民進黨要藉此「切割」扁家
經濟學界陷阱太多,連管仲都被拉來湊熱鬧了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