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見地不同導致思惑不同

見地不同導致思惑不同

凡夫的見如佛一樣的見,凡夫就成佛。凡夫的見與四果阿羅漢一樣,凡夫就成為四果阿羅漢。凡夫的見如果與三果人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為三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二果人一樣,凡夫就成為二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人一樣,凡夫就成為初果人,凡夫的見如果與初果向一樣,凡夫就成為初果向,快斷我見了。

凡夫的見如果與明心的菩薩一樣,凡夫就明心開悟。凡夫的見如果與初地菩薩一樣,凡夫就成為初地菩薩,如果與二地菩薩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為二地菩薩,凡夫如果與等覺菩薩的見一樣,凡夫就成為等覺菩薩。

見到哪裡就做到哪裡,見不究竟,做就不究竟。初果到四果之間,智慧見解完全不同,做就不同,行為造作不同,身口意行就不同。誰能認為初果人的見地與四果人的見地是相同的?誰能認為剛剛明心的菩薩的見地與等覺和佛的見地是相同的?因為見地的不同,其智慧不同,無明不同,言行不同,身口意行不同,果位就不同。

初果人由於見到不夠通透,所以還需要繼續修學四聖諦,需要繼續觀行五蘊十八界無我性,智慧再增進,就成為二果。再繼續修行,增長智慧,見地再通透一些,禪定生起,智慧增進,斷除煩惱,就成為三果。再繼續觀行,見地再進一步通透,煩惱斷盡,就成為四果阿羅漢。

大乘法也是如此,都是因為見地不同,智慧有差異,煩惱無明有差異,行就有差異。

思惑,是因為知見不正致使思想上有煩惱惑,如果知見完全正了,如佛一樣的正,那就沒有任何思惑,沒有任何煩惱習氣和無明。所以思惑不斷,是見不通透的結果。

同一個果位之間,其見地也不同,其行就不同,思惑就不同,修行到下一個果位的時間也不同。如果見地都相同,就沒有爭論和爭議了。

初地菩薩要證得百法明門,二地菩薩要證得千法名門,三地菩薩要證得萬法明門。菩薩每證得一個法,就破除一個無明,顛覆一個邪見,獲得一種見地,增長一分智慧,思惑煩惱或者習氣就少一分,其行就會清凈一分。直到證得所有的法,破除一切無明見惑,獲得佛那樣的智慧見地,思惑斷盡無餘,佛道修完。

小乘法也是同理,對於五陰無我之理,證得什麼程度,就破除什麼程度的無明,獲得什麼程度的見地,增長什麼程度的智慧,破除或者是斷除什麼程度的思惑。

總結起來說,見地到什麼程度,行就到什麼程度,實證就是說到做到,虛證就是說到做不到,嘴皮子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脫般若唯識 的精彩文章:

福德的重要性
夢境是如何出現的?夢境里有幾個識?

TAG:解脫般若唯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