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唯一經歷過兩次盛世的朝代,因為一制度戰鬥力瞬間成世界之最

中國唯一經歷過兩次盛世的朝代,因為一制度戰鬥力瞬間成世界之最

北朝時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建立政權。在此背景下,原本的社會體制已然不在適用,成為時代發展的淘汰產物。隋朝建立之前,北方政權擁有的最大特點即是經濟體制高度自由化,淘汰掉落後的依附民制度,軍隊採用招募制。

當然,並非所有少數民族政權掘舊迎新,南部的陳朝就是一個例子,它依舊堅守著古時的依附民制度。也因此,太建十四年,陳頊病死,太子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後主。但是,後主不問政事,整日的荒於酒色,自此,陳朝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楊堅積極準備滅陳。

可以說,在南北朝時期,朝代更迭速度極快,三百餘年間,出現無數次政權交替。(南朝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若是細究,可看出南北方在政權交替間存有不同。北方的政權交替,主要是由於不同民族對生存空間的爭奪所致,而南方政權的更迭,則是士大夫階層對權力的角逐造成,南北方這種差異化的形成,與當時的天下形勢密不可分。

上文說到,北方民族在建立政權後,軍隊採用了招募制,雖然,能夠快速增長軍力,但是,對於國家財政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負擔。

尤其是南北朝亂世,若想做到全民兵役,必須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對於一窮二白的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想要通過招募制強軍,就必須擁有足夠的經濟資源,迫不得已之下,他們只能通過向百姓徵稅來發展軍事力量。

此種方法講究時機,待軍事發展起來後,需要著手進行經濟發展規劃,否則,極易造成惡性循環,百姓哀怨,最終,導致國家衰亡。

在古時,河西走廊相當於一座聚寶盆,古稱:雍州、涼州,簡稱「河西」,晉朝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大涼在此建都。是中國內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又稱雍涼之地。它是連同東西方的經濟通道,哪個國家若能控制此地,將來定然能夠國富民強。

由此,河西走廊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它不僅是一條戰略要道,更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可以說,有了河西走廊的幫助,將會極大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百姓只要富裕,國家自然強盛。

唐朝是中國公認的強盛王朝之一,亦是唯一經歷過兩次盛世的朝代。

儘管如此,論動員全國兵力,唐朝卻是不如秦漢兩朝,這一定程度上與其徵兵制度有關。眾所周知,唐朝早期採用府兵制,這種制度即閑時為農,戰時為兵,一定程度上影響效率與戰力,若採用募兵制,無疑將消耗巨大財力,這對處於太平時期的唐朝來說,無疑是不划算的。

因此,它選擇了以節省下來的錢財打造精良軍隊。府兵制在唐太宗時期達到巔峰,至唐玄宗時期方才廢除。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並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期間,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

唐朝初期,府兵制極為流行,一般由各地建立募兵系統,招募士兵,空閑時間進行訓練。貞觀十年,唐朝對府兵制進行改革,軍府改為折衝府。在府兵制發展高峰時,國內折衝府達到633個。除此之外,唐朝軍隊中的主要作戰力量為中央軍隊和藩鎮軍。

據資料記載:唐朝各藩鎮軍隊數量常年保持在49萬人上下。藩鎮是唐代安史之亂遺留的產物,其麾下士兵來源除了國家配給外,更多的為自行招募。在此種制度影響下,許多藩鎮大肆擴充勢力,招募兵員,其中,即存在許多少數民族士兵。按照藩鎮擴充高峰期估算,唐朝全國兵力或許達到百萬。

至於唐朝軍隊的武器配備,更加令人振奮,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唐軍將冷兵器的運用發揮到了極致。具體唐軍裝備如何,我們可以通過《太白陰經》所載得知:唐朝主力軍隊主要由步兵、騎兵混合構成,其中,包括步兵12500人、騎兵5000-6000人,輜重兵1000-2000人,總共加一起約兩萬餘人。當然,千萬不要小瞧這兩萬將士,他們的裝備之精良絕對令人嘆服。

如:12500名步兵中,包含著7500名甲兵,何為甲兵,顧名思義即裝備明光甲的士兵。明光甲前後打磨光滑,材質多為銅鋼等金屬打造,能夠最大限度保證士兵的生命安全。在7500名甲兵中,亦有2500名陌刀兵,這類兵士裝備更加精良。身上除了常備武器外,還分掛有長弓一把、箭30,背後則有長柄陌刀與長槍,可謂是武裝全身。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唐朝打造精兵強軍的決心,剩餘的甲兵亦備有弓箭長槍,只是將長柄陌刀換成了短柄重刀,如此安排,主要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戰場形勢,臨機制變。另外,五千步兵,則歸類為輕步兵,用於快速反應作戰。其中,2500人配備弓一把、箭30,外加重刀、長槍各一把、牛皮盾一面。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輕步兵與甲兵的主要區別還是在是否裝備明光甲上,武器上面並未有太大差別。這些精兵的裝備中,弓箭則成為了標配武器。根據資料可知,唐軍的弓弩裝備率高達120%,為秦漢軍隊的3-5倍,從另外角度來說,戰鬥力亦提升了數倍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唐軍在面對長途奔襲作戰時,為了更好配合騎兵,步兵軍隊會選擇以馬車代步,實現快速機動的目的。優點即為:效率高、機動性強,能夠快速抵達戰場,缺點則是:無法行軍時布陣,一旦半路受到伏擊,軍隊將容易陷入被動境地。

在騎兵方面,唐朝與之前的南北朝有所不同。

南北朝時期,馬蹬被大量運用於騎兵軍中,使得騎兵逐漸由輕騎向著重騎轉變。重騎即裝備精良的騎兵,通常士兵、戰馬皆進行武裝防護,保證持續作戰。重騎兵在戰場的作用主要是衝擊殺敵,藉助自身裝備精良的優勢,給予敵方重創。

唐朝在對外作戰中,對手多為游牧民族,需要進行奔襲作戰,對機動速度有極高的要求,故而,唐朝多以輕騎兵作戰為主,重騎兵使用不多。

其外,唐朝與南北朝還有一點不同,即裝備防護方面。南北朝的重騎兵在防護方面,對象為士兵與馬匹,而唐朝則主要保護士兵。以人為本的唐朝,對士兵防護周全至極,卻對戰馬鮮少保護,就算進行保護,也僅護住戰馬的前胸與臉部。

唐朝如此做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實現騎兵快速機動,減輕戰馬負荷。

南北朝至唐朝的演變期間,士兵戰甲同樣經歷了更新換代。以前防護能力一般的玄甲被金屬材質的明光甲所取代,唐軍騎兵即裝備有明光甲。騎兵的防護遍及全身,除了上身防甲外,下身同樣有甲衣防護,分別為裙甲、膀甲。騎兵本身需要具備快速衝擊作戰能力,裝備過多反而會是一種拖累,因此,唐軍騎兵的裙甲要比步兵短上不少,目的是為了方便作戰,不受制約。

但是這樣一來,騎兵受傷的幾率將大幅上升,為此,唐軍遂選擇了折中方法,令士兵用皮帶、麻繩將甲片綁在大腿上,即不影響行動,也能防護己身。在武器方面,唐軍亦裝備完善,無論輕重騎兵,皆備有長槍、圓盾,外加弓一把,箭30支,腰間別有唐刀,用以近距離搏殺。

在作戰層面,唐軍亦有自己的一套戰術,長途作戰時,先行一步的唐軍騎兵並不會主動發動攻擊,而是等候後方採用馬車機動的步兵。待兩軍混合後,唐軍即開赴作戰場地,若敵軍先進攻,唐軍則已弓弩迎戰。唐朝擁有不弱於宋代的弓弩配備量,足以壓制敵方的大範圍進攻。若敵方人數眾多,弓弩即難以有效清除障礙,唐軍則會擺下刀陣迎敵。

待兩軍混戰在一起,騎兵則利用快速機動的優勢,繞制敵軍後方,穿插分割,斷絕敵軍後路。而擺出刀陣的步兵便會趁此推進,將敵軍束縛在一個包圍圈內,逐個擊破。史書有言:「如牆而進」,「當嗣業者,人馬俱碎」,形容的即是唐軍刀陣作戰的場景。唐軍刀陣與亞歷山大大帝的茅陣不謀而合,戰術相近。

可是,若論殺傷力,無疑是唐軍刀陣更勝一籌,且軍陣更加複雜,並非那般簡單陣法所能相比。唐軍在作戰中,騎兵與步兵相互配合,戰法多變,與後來的「兩翼鐵騎」並不相同。從表面來看,唐軍騎兵與步兵混合作戰,恰似一體,實則雙方分工明確,騎兵的作戰策略是完全獨立於步兵之外,具有明顯的針對目標,簡單來說,唐軍創造了步騎合戰的最優秀典範。

唐軍戰術傾向於全力出擊,騎兵、步兵共同進攻,給人一種捨我其誰的霸道風範,這與其他軍隊讓騎兵衝鋒,步兵守在陣地的戰術完全不同,側面體現出唐軍所向披靡的自信。綜合來說,唐軍的對敵戰術為「側翼迂迴,前後夾擊」,使敵軍陷入前有步兵後有騎兵的困境。

可以說,戰術的運用對軍隊的機動能力有著極高要求,唐軍完美做到了這點,通過馬車實現步兵的快速機動,與騎兵的機動能力相匹配,二者結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強大的作戰威力。歷朝歷代中,無論軍事能力多麼強大,皆要以經濟體製作為基礎,如此方能相輔相成,走向強盛。

唐代以前,封建朝代經歷上千年的發展演變,藉助自由經濟積累出雄厚財力,唐代以此為基礎,犧牲掉國家動員能力,實行精兵強軍策略,方才擁有強大的對外作戰能力。

參考資料:

『《舊唐書》、《府兵制》、《河西走廊》、《唐朝軍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皇宮之中,除皇帝以外權利最大的一個女人,但多數下場都不怎麼好
光緒為何如此喜歡珍妃?看她照片就知道了,卻因得罪一人必死無疑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