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上)原文-譯文-評語-領悟智慧-社交不再難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上)原文-譯文-評語-領悟智慧-社交不再難

王永彬(清)咸豐時人

一、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注釋]

氣象:氣概,人的言行態度。檢:檢討,反省。身心:身指所言所行,心指所思所想。憂勤惕厲:擔憂不夠勤奮,戒懼無所砥礪。

[譯文]

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為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

[評語]

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決定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決定於童年的教養。因此,教養孩子必須自幼時,便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那麼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

為人在平日的生活中,便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修養,所謂「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可以由身心兩方面來反省所作所為,是否有怠惰而不夠勤奮的地方呢?如果有這種現象,而還不覺得憂心,若不是對不起別人,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礪的警惕呢?如果有這種情形,那麼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沒有進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隨時自我警惕呢?

本篇前段言幼童的教養,後段言成人的修養,皆由內在要求起,十分重要。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上)原文-譯文-評語-領悟智慧-社交不再難

二、交遊要學友之長,讀書必在知而行

與朋友交遊,須將他們好處留心學來,方能受益;對聖賢言語,必要我平時照樣行去,才算讀書。

[注釋]

交遊:和朋友往來交際。好處:優點、長處。

[譯文]

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須仔細觀察他的優點和長處,用心地學習,才能領受到朋友的益處。對於古聖先賢所留下的話,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體味到到書中的言語。

[評語]

朋友往往是很好的老師,怎麼說呢?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長處是我所當學,短處是我的借鑒。交朋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漫不經心地交朋友,或是只交一些酒肉朋友,很可能只學到朋友的短處,而學不到處。如此一來,自己不但毫無長進,反而日漸退步,交朋友便成為有害的事了。因此與朋友交往,不只想在一起遊玩,應在言行舉止中,觀察朋友的長處,誠心誠意地學習。自己更要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好的才該學,不好的不該學,那麼無論什麼朋友,對自己都是益友了。

我們讀書,對於古聖賢乃至於當代聖賢的言語,如果只是口譯心思,而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的話,並不能真正得到讀書的好處。只有將書上的良言,付諸日常的應對進退、待人處世中,才是真正的「讀書」。所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能活用書中的知識,成為日常生活的智慧,就會變成不知變通、迂腐守舊的「冬烘先生」了。

三、勤以補拙,儉以濟貧

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注釋]

惟:只有。妨:障礙,有害。

[譯文]

貧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只要力求節儉,總是還可以過的。天性愚笨沒有什麼關係,只要自己比別人更勤奮學習,還是可以跟得上別人的。

[評語]

人難免有潦倒的時候,這倒不一定關乎才能。有時時局動蕩,有時懷才不遇,有時甚至經商失敗,都可能教人變得十分貧窮。貧窮的日子長短不定,如果不節儉,很可能連短時間的貧窮也捱不下。所以人處貧困中更要節儉,再慢慢謀求寬裕之道;只要認真做事,總能勉強過活,而不致在貧窮的逼迫下失了正道。人一生下來,有的人天資聰穎,舉一反三;有的人卻天資愚魯,不能一下子把很多事情學好。天資愚魯並不是絕對的,因為人的聰明有先天的能力,也有後天的經驗。有的人先天的條件很好,卻不知後天的努力,再好的天賦一旦荒廢,和愚魯的人也無差別。有的人天資雖不好,即努力勤學,不斷充實自己的經驗,聰明的人做一遍,他做十遍,以後的成就卻比聰明而不學的人大得多。這就說明了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

四、話說平常卻穩法,為人本分常快活

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看者甚少。

[注釋]

穩當:安穩而妥當。本分:安分守己。

[譯文]

既安穩又妥當的言語,經常是既不吸引人也不令人驚奇的,所以喜歡聽這種話的人並不多。一個人能安守本分,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夠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也是很少的。

[評語]

講話並不是表演,因為講話最重要的是平實與可靠。但是平實與可靠的話就像土地一般,不會引人注目,不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踩著它,否則就會跌倒。吸引人的話,往往新奇、誇張,所以讓人驚奇、讚歎,但是未必可靠。就像空中樓閣,看來迷人卻無法上去;或像沙堡,看來實在,一腳踩下卻陷入坑中。可是一般人都喜歡聽虛妄的話,而不喜歡聽平實的話,因為平實的話往往缺乏刺激味。

人生在世都希望過得快活。很多人總以為要有高樓的大廈、轎車美人,才算快活,因此違法犯紀,使得原本快活的生活,變得不快活。即使沒有做出違法的事,但是心中的妄求無數,也把原本可以快活的心境弄得疲憊不堪。如果能安守自己的本分,一步一步提升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境界,那才是既穩妥又快活的。因為,沒有妄想來擾亂生活,便不會做出任何逾越法紀的事,讓本人及自己的親人受苦。可惜很多人並不會如此想。

五、處事、讀書之道

處事要代人作想,讀書須切己用功。

[注釋]

代人作想:替他人設身處地著想;想想別人的處境。切己;自己切實地。

[譯文]

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多替別人著想,看看是否會因自己的方便而使人不方便。讀書卻必須自己切實地用功。因為學問是自己的,別人並不能代讀。

[評語]

每個人都容易成為一個利己的人,而不容易成為利他的人。但是處世久了,當可以了解,並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斤斤計較。有時處處為己,不見得能快樂,也不見得能佔到多少便宜,反而招人怨恨。因為人在為已時,往往侵犯甚至破壞了他人的利益,別從遭受了損害,即使不報復,也會心存怨恨。何況,天下的事難以預料,今日你不給別人方便,他日別人逮到機會,也不予你方便。所以做人要寬厚,多為他人著想,能幫助他人的時候,不要吝於伸出援手,至少,也要無愧於心。

讀書是自己的事,讀得好,學問是自己的;讀得不好,別人也無法幫你讀。但是,「學問為濟世之本」,學問不紮實,任憑理想多高,也無法實現,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沒有能力把握住。父母、親戚、朋友,雖然能在各方面扶助自己,但是惟有讀書,是他們幫不上忙的;因此,一定要切實地要求自己讀好書,才能談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

六、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無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終身可行也。

[注釋]

信:信用、信譽。立身:樹立自身。恕:推己及人之心。接物:與別人交際。

[譯文]

一個「信」字是吾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會接受他,所以只要是人,都不可沒有信用。一個「恕」字,是與他人交往時最重要的品德,因為恕即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能推己及人,便不會做出對不起他人的事,於己於人皆有益,所以值得終生奉行。

[評語]

《說文》上對「信」的解釋是「人言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從人言。」由此可知,「信」就是人所講的話,不是人講的話才會無「信」。一個人如果無「信」,別人也就不把你當人看待,那麼你又有什麼顏面和別人交往呢?我們都說,沒有信用的人就是沒有人格的人,沒有人敢和他交往,因為怕自己的付出會換來謊話。沒有信用的公司,更是沒有人敢和它做生意,免得受騙。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信」是多麼重要,所以說它是立身處世的根本。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人在社會上做事,不能只為自己的立場著想,總要把自己和別人的境況互調想過,才能客觀地處理事情,既不會傷害別人,也不會判斷不公。許多事都是要許多人合作才能成功,而「恕」便是許多人在一起不會產生糾紛和磨擦的潤滑濟,所以說它是與人交際最重要的修養,值得終生奉行。

七、不因說話而殺身,勿為積財而喪命

人皆欲會說話,蘇秦乃因會說而殺身;人皆欲多積財,石崇乃因多積財而喪命。

[注釋]

蘇秦:戰國時縱橫家,口才極佳,遊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使春國不敢窺函谷關有十五年,後至齊,被文齊大夫所殺。石崇:晉人,富可敵國,國生活豪奢遭忌而被殺。

[譯文]

人都希望自己有極佳的口才,但是戰國的蘇秦就是因為口才太好,才會被齊大夫派人暗殺。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積存很多財富,然而晉代的石崇就是因為財富太多,遭人嫉妒,才惹來殺身之禍。

[評語]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辯,遇事能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殊不知,凡事皆有兩面,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口舌之利,利於刀槍,討好這一邊的人,不見得能討好那一邊的人。這邊的人捧場,那邊的人卻可能要拆台。山上被砍伐的樹,多半是有用的樹木,而得以倖免的,反而是那些無用的樹木。古人說:「沉默是金」,會說固然好,不會說也不錯,至少不會得罪人。有時言語很難講得周全,有些話多說無用,有些話不如不講。所謂「時然後言」,才是言語的妙用。

天下人都以為錢愈多愈好,殊不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因爭,「錢」奪利而失去性命的事,隨處可聞。錢多的人,固然享樂,卻要時時提防別人來偷,不但疑神疑鬼,又睡不安枕,付出的代價相當大。所以財多不見得好,財少或許人生反而能過得愉快些。

八、嚴可平躁,敬以化邪

教小兒宜嚴,嚴氣足以平躁氣;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

[注釋]

嚴氣:嚴肅、嚴格的態度。躁氣:輕率、性急的脾氣。敬心:尊重而謹慎的心。邪心:不正當的心思。

[譯文]

最好以嚴格的態度教導小孩子,因為小孩心思頑皮毛躁,不能定下心來,嚴格的態度可以壓抑他們浮動的心,使他們安靜地學習。對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而謹慎的心待他,因為小人心思邪典,如果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想保有我們對他的尊重,而放棄邪僻的想法。如果不行,以謹慎的態度和他相處,至少不會蒙受其害,所以說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

[評語]

小孩子的心性總是頑皮的,若不以嚴肅的態度教導他,他會以為你和他玩,不會認真去學習,也不會將所學記在心裡。所以教導孩子態度是嚴肅,讓他感受到認真的心情,才會安安靜靜地好好讀書。

對待小人千萬不可用鄙視的態度,因為小人的心思已經邪僻,再受人輕視,他就更有理由去做邪曲的事了。倒不如尊重他的人格,也許,他會為了想保有別人對他的尊重,不再做出受人輕視的事。一個人會做出受人輕視的事,必然是他先看輕了自己。如果因為我們對他的重視,而喚起他的自尊心,那麼,他就不會再做出讓自己和別人輕視的事情了。

九、善謀生者,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不必利於己

善謀生者,但令長幼內外,勤修恆業,而不必富其家;善處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審定章程,而不必利於己。

[注釋]

謀生:以工作來維持生活。恆業:經常而持久的事業。章程:辦理事務的規和程序。

[譯文]

長於維持生計的人,並不是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使家中年紀無論大小,事情無分內外,每個人都能就其本分,有恆地將分內的事完成,這樣做雖不一定能使家道大富,卻能在穩定中成長。長於辦理事務的人,不一定有奇特的才能,只是就事情如何才能完成,在可行與不可行處加以判斷,訂立一個辦理的規則和程序,而且,並不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才去做。

[評語]

所謂「善謀生者」,不一定是善於積聚財富的人,因為,要維持一家的生計,最重要的是要有恆業。任何事情,無分大小,只要有恆心,總能由小大到,逐步擴展,走向充裕。總不至於像一些投機者,今日做這,明日做那。今朝窮奢極侈,明朝露宿街頭,就不能稱為「善謀生者」了。此外,一家之中無論長幼,都要勤勞工作,不可有怠惰吃食之人,否則,為之者寡,食之者眾,縱有家產也維持不久,這也不是「善謀生者」。

通常,一件事務要處理得當,一定要就事務的本身加以分析,從事物的開始、中間到結束,都要有一個可循的脈絡,訂下進度章程,以及必須依循的規則,如此才能將事情處理得完善。尤其不可抱著自私自利的態度,否則便會失之主觀,因人害事。不但事情無法做好,自己也可能毫無好處,這就不是「善處事者」。善處事者,必能公正無私,就事論事,因此處處都能為事情的本身著想,自然能圓滿地處事了。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二

二一、明辨愚和假,識破奸惡人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憐俐人做得來;仁有假仁,義有假義,可知仁義兩途,不無奸惡人藏其內。

[注釋]

愚忠:忠心到旁人看來是傻子的地步。愚孝:旁人看來十分愚昧的孝行。伶俐:靈活、聰明。

[譯文]

有一種忠心被人視為愚行,就是「愚忠」,也有一種孝行被人視為愚行,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兩個字,太過聰明的人是做不來的。同樣地,仁和義的行為中,也有虛偽的「假仁」和「假義」,由此可以知道,在一般人所說的仁義之士中,不見得沒有奸險狡詐的人。

[評語]

忠和孝原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因為這是出於人的至誠和天性,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怨無悔的感情。無論是國家之情、父母之情,乃至於友人之情,發揮到至誠處,都是無所計較,在外人看來也許是愚昧的,不可理喻的;然而,情之為物,本就河理喻。「忠」字之下帶「心」,「孝」字是「子」承「承」下,這都說明它們包含了相當深厚的感情。所謂「情到深處無怨尤」,任何情感皆是如此,這豈是太過聰明、工於心計的人所能做到的?

仁和義均是可貴的情操。但對內心充滿私慾的人來說,仁義便非他們所能做到的。不過,為了貪圖仁義的美名,也可以用仁義做幌子,騙取他人的信任與尊敬;所以,便有許多假仁假義之徒魚目混珠,冒充仁義之士。天底下愈是珍貴的物品,愈要謹防贗品;不過,假珠寶只是以物欺人,假仁假義卻是以義欺人,尤為可誅。

二二、權勢之徒如煙如雲,姦邪之輩謹神謹鬼

權勢之徒,雖至親亦作威福,豈知煙雲過眼,已立見其消亡;姦邪之輩,即平地亦起風波,豈知神鬼有靈,不肯聽其顛倒。

[注釋]

權勢之徒:有權力威勢可倚仗的人。煙雲過眼:比喻極快消失的事物。風波:紛擾、爭端。

[譯文]

有權有勢的人,雖然在至親好友的面前,也要賣弄他的權勢作威作福,哪裡知道權勢是不長久的?就像煙散雲消一般容易。奸險邪惡之徒,即使在太平無事的日子裡,也會為非作歹一番,哪裡曉得天地間終是有鬼神在暗中默察的?邪惡的行為終歸要失敗。

[評語]

至親好友,原本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君子若得志,必然對自己的親戚好友全力給予幫助,使自己所關心的人,也能過很好的生活;小人則不然。小人一旦得勢,首先感受到他焰的,便是這些至親好友,或頤指氣使,或施小惠而辱其人格,這都是小人得勢的醜態。卻不知權勢通常不長久,任何事到了頂峰之後,接著必定走下坡,何況是權勢落在一個沒有仁德足以把持他的小人手中呢?那更是如煙散雲消,瞬間不見蹤影,到那時,連最親近的人都要唾棄他了,真的是自作自受。所以,人面臨權勢時,豈能不謙虛忌盈,行善保福?奸惡邪曲之輩,不但在亂世乘勢作亂,就算在清明太平的日子裡,也會無端地做些危害他人的事,不但不容於國法人情,天地也不會任憑他們顛倒是非,擾亂生民。

二三、不為富貴而動,時以忠孝為行

自家富貴,不著意里,人家富貴,不著眼裡,此是何等胸襟;古人忠教,不離心頭,今人忠孝,不離口頭,此是何等志量。

[注釋]

胸襟:胸懷和氣度。志量:志氣和度量。

[譯文]

自身富貴顯達了,並不將它放在心上,或時時刻意去顯示自己高人一等。至於別人富貴了,也不將它放在眼裡,而生嫉妒羨慕的心,這要何等的胸懷和氣度才能做得到?古代的人,常常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不敢忘記要去實踐它。現在的人,雖不如吉人那麼敬謹,卻也對他人忠孝的行為,能毫不吝惜地加以稱道,時常去提倡它。這又要何等的抱負和度量才能實行?

[評語]

人的價值在於思想言行是否專一正直,人格修養是否渾厚質樸。因此,外在的富貴並不能增加人的價值,外在的貧賤也不能減損人的價值。雖然這樣,真能如是觀,如此做的人畢竟太少了。能明白這一點的人,自己富貴時,並不覺得自己就比別人高貴多少,所以能平等待人。看到別人富貴而自己貧窮時,也不會產生嫉妒或羨慕的心,更不會有絲毫的酸腐之氣。能做到這種境地的人,早已不為外物動其情了,這是何等的修養和胸懷才能做得到啊!古代的人,時時將忠孝二字放在心上,反求諸己,不敢一時或忘。現在的人,雖不像古人隨時想著忠孝二字,但是「行雖不及,心嚮往之。」看到有人做到的,就連忙讚不絕口,至少,這也有移風易俗之效。能不離口頭,多半也是個有心人了。這兩等人,前者實踐的心志可嘉,後者容人的度量可佩,同樣值得我們效法推崇。

二四、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有過由改不失正道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無故卻不殺生,則物命可惜也;聖人不責人無過,唯多方誘之改過,庶人心可回也。

[注釋]

王者:君王。物命:萬物的生命。責:要求。庶:庶幾;差不多。

[譯文]

為人君王的,雖然不至於下令叫人多多放生,但是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殺生靈,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教人愛惜性命。聖人不會要求人一定不犯錯,只是用各種方法,引導眾人改正錯誤的行為,因為如此,才能使眾人的心由惡轉善,由失道轉為正道。

[評語]

若從佛家輪迴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均經過百千萬年的輪迴,任何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是過去父母親友所投胎,所以,佛家不只嚴禁殺生,連無故迫害眾生也色不允許。再從儒家的仁道立場看,別人殺你,你會痛苦不堪,動物與人一樣有感覺,無故捕殺它,若換個立場,人可受得了?宋儒說「民胞物與」,就是要推仁及於萬物。因此做君王的,雖不便下令要人民多放生,但是自身絕不無故殺生,一方面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因為物力惟艱,生靈皆苦,應有悲哀矜憐的心。

聖人並不嚴厲地責備人絕對不能犯錯,因為聖人明白,平常人的心志怯弱,要人絕對不犯錯,是不可能的事。若是犯了小錯便不原諒他,反而阻止了人們改過向上之路。聖人只希望人們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所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也說「不膩過」,像這樣循循善誘眾人,使他們走向正道,聖人真是苦口婆心。古聖先賢,距今雖然遙遠,今人若不能體會古人的用意,也真是辜負了那一份久違的心思了!

二五、不論禍福而處事,平正精詳為立言

大丈夫處事,論是非,不論禍福;士君子立言,貴平正,尤貴精詳。

[注釋]

大丈夫:有志氣的男子。士君子:讀書人;知識分子。立言:樹立精要可傳的言論。平正:持論平正。精詳:精要詳盡。

[譯文]

有志氣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只問如何做是對的,並不問這樣做為自己帶來的究竟是福是禍;讀書人在寫文章或是著書立說的時候,最重要的是立論要公平公正,若能更進一步去要求精要詳盡,那就更可貴了。

[評語]

一個有志節的人,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是」和「非」,最後堅持的一定也是「是」和「非」。只論是非而行事,必是「當是者是之,當非者非之。」要做到這樣,並不容易。因為,有些奸險小人在與你共事的時候,只圖一己的私利,不希望你依正道行事,而希望你按照他最有利可圖的方式做事,若不照著做,便想盡辦法阻擾你,打擊你,如果你只想趨吉避凶的話,就很容易失了正道。因此大丈夫行事,但問事情對錯,有勇氣承擔一切禍福,不因而喪失人格。

至於讀書人著著立說,貴在言辭公允客觀,不可偏私武斷。因為文章是給人看的,若是觀點有所偏差,豈不是誤導了眾人?曹丕認為文章是百年的大業,一點也不差;而孔子「述而不作」,想必也是有道理的。因此,著作文章一定要客觀公正,謹慎下筆,否則,率爾操觚,哪有什麼可看性呢?其次再求精要詳細,言無不盡,這樣的文章才是最可貴的。

二六、不求空讀而要務實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書之樂;講性命學者,不可無經濟之才。

[注釋]

科名:科舉功名。性命之學: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問。經濟:經世濟民。

[譯文]

存著追求功名利祿之心的人,無法享受到琴棋書畫的樂趣;講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學者,不能沒有經世濟民的才學。

[評語]

人如果一心想做官,追求富貴榮華的生命,必定將身心都投在經營功利之中,如何有心慢慢欣賞一首音樂,細細品讀一本書呢?這般人,早已在生命中失去了赤子之心,身心放逐於俗務之中,哪裡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樂趣?至於那些追求生命更高境界的人,或言「天人合一」,或言「心在自然」,甚至是「心空寂滅」;事實上,生命真正的境界並不在形而上之處,真正的修行也不在離群索居。「人間」才是生命境界的開拓處。空談既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幫助別人的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談玄論道往往只是憑空說話,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實於「人間」,發揮經世濟民的才幹。在造福萬民之中,體驗生命的真諦,才能開拓更深廣的生命境界,否則,一切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

二七、遇事勿躁,淡然處之

潑婦之啼哭怒罵,伎倆要亦無多,唯靜而鎮之,則自止矣。讒人之簸弄挑唆,情形雖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

[注釋]

伎倆:把戲、花樣。讒人:喜歡用言語毀謗他人的小人。簸弄挑唆: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苟:如果。

[譯文]

蠻橫而不講理的婦人,任她哭鬧、惡口罵人,也不過那些花樣,只要定思靜心,不去理會,她自覺沒趣,自然會終止吵鬧。好說人是非、顛倒黑色的人,不斷地以言辭來侵害我們,自己似乎已經被他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不放在心上,對那些毀謗的言語,聽而不聞,那麼他自然會停止無益的言辭。

[評語]

「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簡直無法和他講通,倒不一定是女人,「潑婦」只是一些不可理喻的人的代稱而已。因為古時女子多數無法受教育,所以便有一些不明理的女子,遇事不管體統,只會吵鬧。故此對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一概稱之為「潑婦」,也是可以的。這種人只是愚蠢無需與他計較,只當他的吵鬧是烏鴉叫,不去理他,他自討沒趣便會閉嘴了。最可厭的是那些搬弄是非的小人,「潑婦」只是吵鬧,這種小人卻專逞口舌中傷人,較「潑婦」無意義的言辭,更是厲害十分了,每每使人百口莫辯,被人誤會得走投無路。但是如果能不將這些利害放在心上,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日久,這些小人眼見尖酸刻薄的言語不能影響你,自然會閉上他的嘴了。何況,謊言終有拆空的時候,眾人自會明了,「說人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的道理。因此,「不理他,看他如何」的淡然心胸,實在是現代人的「治人」之道。

二八、救人於危難,脫身於牢籠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薩;能脫身牢籠外,便是大英雄。

[注釋]

菩薩:指具有慈悲與覺了之心,能救渡眾生於苦難迷惑,並引導眾生成佛的人。

[譯文]

肯費心費力去救助陷於苦難中的人,便如同菩薩再世。能不受社會人情的束縛,超然於俗務之外的人,便足以稱之為最傑出的人。

[評語]

「菩薩」一詞依佛教的講法,乃是具有「菩薩行」的人,所謂「菩薩行」,除了奉行五戒十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種救渡眾生於苦難的心行,所謂「眾人有病我有病」、「願代眾生受一切苦」,乃至於如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皆是一種「人溺已溺,已達達人」的胸懷。因此我們可知,所謂「菩薩」並不專指廟裡供人膜拜的菩薩。而人生的坎坷,也不僅是外在物質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內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為眾人解脫內心的憂疑,以及外在的睏乏,那麼這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薩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間菩薩」。

傳統的包袱、人情的俗見,以致於自己的偏見,將一個人重重地禁錮著,這便是每個人的「牢籠」。若能衝破樊籠,既不受制於傳統,也不受限於人情,最難得的,還能不為自己的成見慾念所困,有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這樣的人還不能被稱為「大英雄」嗎?

二九、待人要平和,講話勿刻薄

氣性乖張,多是夭亡之子;語言深刻,終為薄福之人。

[注釋]

氣性:脾氣性情。乖張:性情乖僻或執拗暴躁,和眾人不同。夭亡:短命早死。深刻:尖酸刻薄。

[譯文]

脾氣性情怪僻或是執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可以斷定他沒有什麼福分。

[評語]

脾氣怪僻、執拗,或是橫暴的人,不能得天地平和之氣,不但容易得罪人,若禍招殃,自己也容易自絕於天地。由於心裡不能平衡,容易做出傷人傷己的事,因此不易保全壽命。社會上因心裡不平衡而傷人或是自殺的人,多是這種人。造成這種人格的因素極多,有的是因破碎的家庭,有的是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原因不一而足,只有經由心理的輔導,與愛心、耐心的幫助,才能重整他們異常的人格,使他們得以適應社會。

講話總是過於尖酸刻薄的人,這種人活著十分辛苦,什麼事情總是放不下,倒不如一些不思不想凡事不計較的人來得有福,因為他們心無掛礙,自由自在。多思慮的人,終日為思慮所縛;過於尖刻的人,終日為利害所纏,身雖悠閑,內心去不安逸;食不知味,寢不安枕。即使將天下最甘美的山珍海味放在他面前,他也無法享用。這種人怎麼會有福氣?為了「自求多福」,我們還是厚道些吧!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能平心靜氣地處世待人,那麼,就可以斷定他在學問和做事上,都不可能有什麼值得效法之處。一個人的言語如果虛偽不實,那麼,無論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現得多崇高,一樣令人懷疑。

[評語]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言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哪有什麼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去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想知道一件事或是一個人是否值得相信,只要看它表現出來的是否合乎應有的本質。一個信口雌黃的人,要說他的人格品性崇高,心境多恬淡,那都是不可信的。因為人品崇高,心境淡泊的人不可能隨口造謠,也不會誇大其辭。判斷人大致可以用這個觀點去看,就可以識破許多欺世盜名之輩。

圍爐夜話原文及譯文四?

四一、謹守拙,慎交友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注釋]

守拙:即以拙自安,不以巧偽與人周旋。

[譯文]

把聰明用錯了地方,不如一輩子謹守愚拙,至少不會出錯。隨便交朋友,倒不如整天閉門讀書。

[評語]

聰明當然很好,若是運用得當,不僅可以造一已之福,也可以造大眾之福。但是,如果聰明的人心術不正,將聰明用在不正當之處,不僅使自己遭到禍害,也會害眾人。還有一種人,自以為聰明而不知努力,聰明就成了好吃懶做的借口。「聰明反被聰明誤」。因此,那些樸拙老實的人反而可愛多了,他們默默地苦幹,堅忍謙虛,不投機取巧,不嘩眾取寵,一生平平凡凡,卻也踏踏實實。

古人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由此可知朋友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所交的朋友都是一些品格低劣、不能互相勉勵的酒肉朋友,和這些人交往,把時間浪費在交際應酬上,倒不如關起門來讀好書。因為,一本好書即不會讓人同流合污,又能夠怡情養性、增進知識,讀到心靈共鳴處,那份快樂並不亞於交到一個知心好友。良書益友,同樣令人可喜,不過,如果不用心選擇,就很右能變成「壞書濫友」了。

四二、放眼讀書,立跟做人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跟

[注釋]

放開眼孔:比喻放開眼界、心胸。

[譯文]

看書必須要放開心胸,才可能接受並判斷新的觀念。做人要站穩自己的立場和把握住原則,才是一個具有見地,不隨波逐流的人。

[評語]

一個人如果不能放開心胸,捐棄成見,那麼任何書都無法得到益處。因為,他的心已經容不下任何和自己相左的意見。「放開眼孔」,不僅是放開「肉眼」,去辨別一本書的好壞,最重要的是放開「心眼」,去與一本書做心靈的溝通。如果「心眼」不能打開,只是看到書的皮毛罷了,永遠如井底之蛙,死守著井口一方天空。一本好書,是作者用盡心思撰寫出來的,所以讀者也應該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真正了解作者的苦心所在。

至於做人處事,一定要把握原則、站爭立場,因為社會上的事情五花八門,一不留意,便會失足。「站穩腳跟」,就是教我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人云亦云,那麼,便可依自己的原則行事而不違初衷。由此我們可知,此處所謂的「腳跟」,乃是指心中的腳跟,而非肉體的腳跟。

四三、持身貴嚴,處事貴謙

嚴近乎矜,然嚴是正氣,矜是乖氣;故持身貴嚴,而不可矜。謙似乎諂,然謙是虛心,諂是媚心;故處世貴謙,而不可諂。

[注釋]

嚴:莊嚴。矜:自尊自大。

[譯文]

莊重有時看來像是傲慢,然而莊重是正直之氣;傲慢卻是一種乖僻的習氣,所以律己最好是莊重,而不要傲慢。謙虛有時看來像是諂媚,然而謙虛是待人有禮不自滿;諂媚卻是因為有所求而討好對方,所以處世應該謙虛,卻不可諂媚。

[評語]

有的人為人十分莊重,不苟言笑,這種人律己甚嚴,乍看之下似乎很驕傲,其實他是不做沒有意義的事。不像有些人,只是因為自尊自大而瞧不起別人。你若去親近莊重的人,就會發現他「望之儼然,即之也溫。」並非想像中那麼拒人於千里之外,相反的,也許會令你十分愉快。但是如果是一個傲慢的人,你去接近他,可能會平白無故地受到侮辱。這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君子大不相同,因為君子是自重,而傲慢的人卻是自大。我們修身養性,千萬不要由自重而流於自大。

虛懷若谷的人,即使學問淵博也不會驕傲自滿,古人曾訓勉我們「滿招損,謙受益」,可知謙虛可以使我們學習更多的新知,博得更多的尊重。能虛心受教的人,才能不斷地充實自我。而諂媚是一種鑽營奉承的態度,為達目的,不惜卑躬屈膝以討好人,因此,才說它是「媚心」。「虛心」和「媚心」相比較,一為無所求,一為有所求;一為內斂,一為外求;一為精神上的求知心,一為物質上的欲求心,差別甚大。因此,我們待人接物不能有諂媚的心理,卻不可無謙虛的態度。

四四、財要善用,祿要無愧

財不患其不得,患財得,而不能善用其財;祿不患其不來,患祿來,而不能無愧其祿。

[注釋]

患:憂慮。祿:俸祿、福氣。

[譯文]

不要憂慮得不到錢財,只怕得到財富後不能好好地使用。官祿、福分也是如此,不要擔憂它不降臨,而應該擔心能不能無愧於心地得到它。

[評語]

只要有一個肯勤勉地做事,開源節流,財富是不難得到的。就怕自己懈怠懶惰,又揮金如土,如此卻妄想擁有財富,簡直是白日作夢。更怕得到了財富而不能好好去用它,不是當了守財奴,就是花天酒地,奢靡浪費。那麼,財富反而成了害人的東西了,不僅害自己敗家喪身,更危害社會。其實,財富若用於正途,未嘗不是一股力量,能樂善好施,有益民生,才是真正發揮財富的妙用。所謂「天要你富莫太奢」、「為富當仁」,都是告訴我們要善用金錢。

世人都渴望官祿和福分,然而,究竟有幾個人當得起呢?如果不由正當途徑得到,或是得到了,卻儘是做一些虧職損福的事,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有什麼用?因為,為了這些外在不長久的福祿,已經將自己的人格輸掉了。其實,福祿本無定數,又何必太過執著?倒不如求自己內心的福祿,無諂無曲便是心官,不忮不求便是心福,任誰也奪不去。

四五、交朋友求益身心,教子弟重立品行

交朋友增體面,不如交朋友益身心;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品行。

[注釋]

體面:面子。顯榮:顯達榮耀。

[譯文]

交朋友如果是了增加自己的面子,倒不如交一些真正對我們身心有益的朋友。教自己的孩子求得榮華富貴,倒不如教導他們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

[評語]

「面子一張皮,不著真心處」,交朋友如果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那麼結交的只是「一張皮」,而不是「朋友」。有些人喜歡和達官貴人交往,逢人便說,藉此提高自己的身分。實際上,這是極愚蠢的行為。因為人之相交,貴在相知,若是為了炫耀,倒不如去和金錢交往。而如此交友,也很難得到朋友的真心相待,因為他也知道,一旦沒有了榮華富貴,友情也就蕩然無存。真正交朋友,必定有益於身心;在患難時,互相扶持;能共聽一首曲、共賞一幅畫;更能患告勸導,彼此提攜,這才是真正的朋友。這豈是那些握手如握錢,皮笑肉不笑的人所能明白的?

教導小孩子,一定要著重在做人應有的品格和行為上,而不應該灌輸孩子追求富貴榮華的錯誤觀念。因為,前者教導他如何成為一個「人」,如何完成自我。如果沒有前者做根本,人也不過是個衣冠禽獸罷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裡「本」指的是做人的根本。可知培養孩子擁有端正的品性,非常地重要。再說,一個有品格的人,即使沒有富貴榮華,仍然不失為高尚的人。

四六、君子重忠信,小人徒心機

君子存心,但憑忠信,而婦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處世,盡設機關,而鄉黨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

[注釋]

存心:心裡懷著的念頭。機關:計謀。

[譯文]

君子做事,但求盡心儘力,忠誠信實,婦人小孩都對他極為尊重,所以,君子之為君子並不枉然。小人在社會上做事,到處設計、玩花樣,使得人人都對他退避三舍,心裡十分鄙棄他。因此,小人費盡了心機,也得不到他人的敬重,可說是白做了小人。

[評語]

有時候,做人其實並不難,只要誠心待人,而且重信用,便能得到他人的重視和敬佩。君子做事,時時自問是否有失信之處,即使不識字的婦人和無知的孩童都會尊敬他。反之,小人做事,處處費盡了心思,不顧他人死活,自私自利,誰見了他都像見了厲鬼一般,不願與他打交道,因為他沒有人心。

由此可見,費盡心思的小人與篤守忠信的君子,所得竟有天壤之別。與其做小人徒勞心思,不如為君子樸實又受人器重。

四七、對己要嚴,對人要寬

求個良心管我,留些餘地處人。

[注釋]

良心:天生的良善之心。餘地:餘裕;寬裕之處。「留餘地」亦即讓人。

[譯文]

希望自己有一顆良善的心,使自己時時不違背它。為別人留一些退路,讓別人也有容身之處。

[評語]

「萬金易求,良心難得。」我們的心常常受到各種物質的引誘,偏見的誤導、惡人的撥弄,往往把自己原有的一顆良善的心失落了。換得的是偏心、妒心、貪心、邪心……攬鏡自照,連自己也不認得。如果,有誰能時時體察自己的良心,使自己更勇於分辨是非善惡,就真的十分難得了。深夜捫心,有幾人能對他人毫無虧欠,能昂然天地之間而無所愧疚呢?

天地之大,無處不可容身;人心若小,卻無處可以容人。任何人,總有做錯事的時候,只要不是十惡不赦之徒,只要他能改過,總是可以原諒的。誰又能擔保自己永不犯錯呢?假如犯錯的是我們自己,又何嘗希望別人能原諒我們呢?因此,著實沒有必要把別人逼得走投無路。更何況,能為人留下後路,自己的內心會更充實,人與人之間也會更祥和。聖人心胸廣闊,如同天地,何不向聖人看齊,給人間留些寬闊的園地?

四八、慎言,潔身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注釋]

召:同「招」,招惹之意。覆墜:傾倒墜亡。玷:污辱。飭躬若璧:「飭」是治理,「躬」指自己,「飭躬若璧」就是守身如玉的意思。瑕疵:玉上的斑痕,比喻過失。

[譯文]

一句話就可以招來大禍,所以古人言談十分謹慎,不胡亂講話,以免招來殺身毀家的大禍。一件錯事足以使一生清白的言行受到污辱,所以古人守身如玉,行事非常小心,惟恐做錯事,會讓自己終身抱憾!

[評語]

人有兩耳兩眼兩鼻孔,惟有一張嘴,就是要人多聽多看多分辨,而少開口,然而,以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來說,適時而得體地表達自己,相當重要。不是逢人便大放厥辭,亦非信口胡言,要知道,言多必失。當然,話的重要性也因「人」而異;醫生說錯話可以害死人,君王的失言可以毀掉國家。我們凡夫俗子說錯話,也不能小看,有人因言語得罪人而被人殺害;戰爭時,一句泄露機密的話足以導致全軍覆沒。所以古人守口如瓶,無謂的言語還是少說為妙,就像歌聲宛轉的鳥不會一天到晚地唱,只有烏鴉終日聒噪,卻惹人討厭。

古人以璧玉比喻一個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小斑點,這塊璧玉就不是最好的玉了,正如一個人如果不謹言慎行,做錯了一件事,就足以玷污他的人格。當然,人不可能永無過失,以玉比人乃是古人的番苦心,是勉勵人要像玉一樣潔白無瑕。所以,古人佩玉,是希望自己的美德像玉一般光潤美好。我們豈可妄自菲薄,自覺不如古人呢?

四九、處橫逆而不校,守貧窮而坐弦

顏子之不校,孟子之自反,是賢人處橫逆之方;子貢之無諂,原思之坐弦,是賢人守貧窮之法。

[注釋]

不校:不計較。自反:自我反省。原思:孔門弟子原憲,字子思,清靜守節,安貧樂道。坐弦:自在地彈琴取樂。

[譯文]

遇到有人冒犯時,顏淵不與人計較,孟子則自我反省,這是君子在遇人蠻橫不講理時的自處之道。在貧賤時,子貢不去阿諛富者,子思則依然彈琴自娛,完全不把貧困放在心上,這是君子在貧窮中仍能自守的方法。

[評語]

聖人處世,的確有常人難及之處。別人平白無故地找麻煩,平常人一定十分惱怒,若是氣量狹小些的,更會以牙還牙。但是,孔門的顏淵卻能不予計較,一笑置之。而孟子更偉大,他認為別人之所冒犯自己,也許是自己什麼地方做錯了,因而自我反省一番,確定自己沒有差錯,才敢放心。這樣一來,所有的怒罵都成了修身的階梯。一切加之於我們的惡緣逆境,正是修身的好機會,使我們的心量更廣大,胸懷更開闊,任何逆境都能甘之如飴。

貧窮本來就很難耐,有的人耐不住,便干起違法的勾當,甚至拋棄人格,閹然媚世;子貢卻要求自己「貧而無諂」,這便是能守。而子思更是難得,身在貧窮,卻還能怡然自得、彈琴自娛,這就是能樂了。的確,並沒有什麼事能真正讓我們失去快樂的。一般人總是放不下,俗語說:「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果真能放得下,那麼天地浮雲,無處不自在。

五O、白雲山嶽文章,黃花松析乃吾師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慮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注釋]

朱霞:紅色的霞彩。浩瀚:水熱廣大的樣子。黃華:菊花。晚節:菊經霜猶茂,以喻人之晚年節操清亮。

[譯文]

觀賞紅霞時,領悟到它明亮而又燦爛的生命;觀賞白雲時,欣賞它卷舒自如的曼妙姿態;觀賞山嶽時,體認到空靈秀高拔的氣概;觀看大海時,領悟到它的廣大無際。因此,只要用心體會,那麼,天地之間無處不是好文章。面對綠竹時,能學習到待人應虛心有禮;面對菊花時,能學習到處亂世應有高風亮節;面對松柏時,能學習到處逆境應有堅韌不拔的精神;而在面對芷蘭香草時,能學習到人的品格應芬芳幽遠,那麼在遊玩與觀賞之中,沒有一個地方不值得我們學習,處處皆是良師益友。

[評語]

此篇主要在告訴我們應「用心看」,天地之間的一草一木,白雲山嶽,都值得我們效法。明麗的彩霞啟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儘力展現自己最美好的燦爛的生命。舒捲的白雲提醒我們,生命也有舒展卷藏的時候,應當有為有守。而靈奇的山嶽與浩瀚的河海,均足以拓展我們的心胸,使我們邁向更廣闊的人生境界,不必要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拘泥打轉。綠竹的中空,代表著虛心;菊花能在歲末盛開,正像人在晚年而節操彌堅;松柏於歲寒不凋,如同人的堅韌不拔;而古人以芷蘭香草比喻君子,象徵著一個人人品的高潔,這些都足以啟發我們的心性。

總而言之,「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天地萬物無不蘊涵至理。古人格物可以致知,我們雖不致如此,然而日常生活中多留心,便可發現「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天地間無處不在的盎然生趣與道理。

五一、行善人樂我亦樂,奸謀使壞徒自壞

行善濟人,人遂得以安全,即在我亦為快意;逞奸謀事,事難必其穩重,可惜他徒自壞心。

[注釋]

快意:心中十分愉快。

[譯文]

做好事幫助他人,他人因此而得到安逸保全,自己也會感到十分愉快。使用奸計,費盡心力去圖謀,事情也未必就能穩當便利,只可惜他奸計不成,徒然擁有壞心腸。

[評語]

行善之事易,謀惡之事難;因為行善在己,謀惡卻必須靠客觀環境的配合。施善於人,每個人都樂於接受;算計別人,別人當然要防範了。所以說善事易為,惡事難成。更何況為善最樂,見到自己幫助的人能夠安樂的過日子,這種喜悅,也能帶給自己莫大的安慰,因此,為善對己對人,皆有益處。反之,整日想著那些害人的點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但難以如願,即使成功,他人心懷怨恨,一定也會報復,真是害人害己。更可悲的是圖謀不成,反而招來無數謾罵,真是何苦來哉!

五二、以人為鏡吉凶可鑒,小河不察亦可覆舟

不鏡於水,而鏡於人,則吉凶可鑒也;不蹶于山,而蹶於垤,則細微宜防也。

[注釋]

鏡於水:以水為鏡。鑒:明察。蹶:跌倒。垤:小土堆。

[譯文]如果不以水為鏡,而以人為鏡來反照自己,那麼,許多事情的吉凶禍福便可以明白了。在高山上不易跌倒,在小土堆上卻易跌倒,由此可知,愈是細微小事,愈要謹慎小心。

[評語]

唐太宗曾言:「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鑒,可以整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古人若沒有銅鑒,往往臨水自照,其作用與銅鏡一般,不過這隻能照人的表面而已。如果以人為鏡,就不只如此了。所謂以人為鏡,就是拿他人行為的得失,來作為自己的借鑒;以別人行事的經驗,來考量自己的成敗。譬如說,他人因驕傲而失敗時,如果反省自己有這種行為,就知道自己也可能會因此而失敗,便能警惕自己,不可犯同樣的錯誤。見到他人有佳言懿行,同樣能效法他,因而能提高自己。我們不是也常說,朋友就是一面鏡子嗎?所以,善於觀察人的人,常可論斷吉凶,並非他真有什麼奇術,而是他根據眾人行為的結果,掌握了人事的變化。因此,我們若能以他人的行為經驗,作為自己的借鑒,自然便懂得趨吉避凶之道了。

我們爬山時,知道山形險峻,就會格外小心;而走在平地上,沒有了那種戒心,往往會被路旁的小土堆絆倒。這雖是人之常情,卻應時時提醒自己:人總在疏忽之處失敗。所謂「善泳著必溺於水」,並不是泳技退步了,而是因為自恃藝高膽大,忽略了許多預防措施的緣故。對很多事情,我們都要抱著「防微杜漸」的態度,愈是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愈要加以提防,才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我們也常常發現,困難的事能夠達成,而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卻容易失敗,這完全在於用心與否。因為對前者我們全力以赴,自然能成功;對後者卻掉以輕心,結果就失敗了。

五三、知足者,得其樂

凡事謹守規模,必有大錯;一生但足衣食,便稱小康。

[注釋]

規模:原有的法度;一定的規則與模式。

[譯文]

凡事只要謹慎地守著一定的規則與模式,總不致於出什麼大的差錯。一輩子只要衣食無憂,家境使可算是自給自足了。

[評語]

這裡講的是一種守成之道,自足之道。任何已經創辦的事業,必然有其一定的規模與法則可遵循,但是,時日一旦久長,或傳與後代,後人多不明白先人建立這些制度的苦心。有的人更是自作聰明,大事更張,總不明白凡事有其相互依存的道理,若換頭不換腳,刮眉不刮須,終會變成四不像而導致失敗。由此可知,光是守成,已經不容易了,若沒有足以開創新境界的智慧,倒不如依照原有的法度去實施,至少不會出錯。

至於人的一生,只要夠吃夠穿,便已是一個安樂的境界,不一定非要有錦衣玉食。因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當中,往往將知足的心遺失了,不見得比以前快樂。不如善用生命,拓展自己的精神領域,如此一來,物質上雖為小康,精神上卻是大富了。

五四、休爭閑氣處事良方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注釋]

不耐煩:不能忍耐煩瑣之事。

[譯文]

對人對事不能忍受麻煩,是一個人最大的缺點。對任何事情都能抱著寧可吃虧的態度,便是處理事情最好的方法。

[評語]

任何事總有它困難和麻煩的地方,不可能完全讓我們順心遂意,要能克服現有的困難和麻煩,方能成功。不然怎麼能說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呢?而「吃苦」首先就要有一個「耐煩的心」,如果稍遇挫折便放棄,永遠也成不了氣候。與人相處亦是如此,若無耐心,許多合作便無法達成。同樣的,領導絕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不耐煩」的人。如此一來,「不耐煩」竟然成了一個人不能成功、不能共事、不能擔當重任的原因,這還不算是大毛病嗎?

做人要常抱吃虧的態度,這並不是教我們姑息養奸,因為做許多事情,大家未必能得到利益,也許有人比自己更需要這些好處,自己吃虧成全別人,不是也挺值得的嗎?有些人喜歡佔小便宜,說起來他也不是大奸巨惡之徒,不過,如果和他爭論,事情可能反而辦不好,倒不如顧全大局,個人的一些小利害,也就不要太計較了。古人不是說嗎?吃虧就是佔便宜。事實上,我們要爭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體;要爭的是義理,而非利害。有誰因為爭一時的利害,而能得到千秋萬世之名呢?

五五、讀書自有樂,為善不邀名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存為善之心,不必邀為善之名。

[注釋]

邀:求得。

[譯文]

把讀書當作是終生事業的人,就該懂得由讀書中得到樂趣。抱著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善人」的名聲。

[評語]

在我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的階樣,但能一舉成名的畢竟不多,一輩子「懷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實做任何事,如果將它視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做起來多半很苦,因為它為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一旦達到了目的,連手段也不要了。現在許多為升學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就是如此。讀書對他們來說,不是樂趣,而是壓力、痛苦。有人一擠進大學的窄門,那些教科書也就稱斤論兩地賣了。要由讀書得到快樂,不妨將讀書當作一件適性的事,才是讀書的真正樂趣。就算讀一輩子書,還是以讀書為樂,因為那是一種享受。

像古代的秀才,現在的研究生、學者,如果無法由書中得到樂趣的話,豈不是要苦一輩子了?那還不如早早改業。

社會上對「為善不欲人知」的人特別嘉許,總有那麼多的「無名氏」默默地奉獻他們的愛心溫暖了我們的世界。那份基於同情的心思,令人感動。他們並不想被推舉為好人好事的代表,只是把心中的那股「有感而發」的善念,擴充而為善行。如果他們只想圖取名聲,這種善行也不會長久的。況且,行善的人若真的想圖求一些聲名,就很可惜了,因為,他心中可貴的善念,早已變成庸俗的名利心了。真正了解「為善最樂」的人,心中挂念的並不是名利,只是為助人而助人,否則,行善反而成了牽絆煩累的事了。

五六、謙虛美德矣

知往日所往之非,則學日進矣;見世人可取者多,則德日進矣。

[注釋]

非:不是之處。取:取法。

[譯文]

知道自己過去有做得不對的地方,那麼學問就能日漸充實。看到他人可學習的地方很多,自己的道德也必定能逐日增進。

[評語]

人貴知道自己的過失,而在發覺自己的過失當中必然有所覺悟,有所進步。只有記取失敗教訓的人,才能再向前邁步。這裡的「學」並不專指書本里的「學問」,更可看成人生的學問。回顧過去,是為了讓自己更能充實現在,策勵未來,而不是因此自怨自艾,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人最怕的是故步自封,那麼他永遠畫地自限,怎麼可能會進步?學問常是在一種「覺今是而昨非」的心情下,更上一層樓的。如果有這種感覺,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過錯,就表示自己也在進步了。

「見世人可取者多」,這是要有條件的。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何能發現別人的可取之處呢?想從別人身上發現值得學習的優點,首先便要具備謙虛的美德,其次要有容人的雅量,同時,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若無容人的雅量,看到別人的美德,嫉妒毀謗都來不及了,哪裡會向人學習?若無敏銳的觀察力,再好的行為也看不見,又如何能學習呢?能見到他人可取法的地方愈來愈多,表示自己更謙虛了,心胸更開闊了,再加上吸收他人所長,德業怎會不增進呢?

五七、敬人者人恆區之,靠他人莫若靠己

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

[注釋]

敬:尊重。

[譯文]

敬重他人,便是敬重自己;依賴他人,倒不如靠自己去努力。

[評語]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若對他人不尊重,他人自然不會尊重你,「禮尚往來」嘛!尊重他人,並不是要阿諛奉承,而是以禮相待。沒瞧見過你待他客客氣氣,他卻反咬你一口的,除非你事先得罪了他,或是你們彼此有誤會,那自然是例外。反之,如果你老愛論人是非,攻訐他人隱私,對方一定也會還以顏色。因為你不尊重人,同時也失去了自重,誰還會尊重你呢?

靠他人不如靠自己,因為靠他人做事,就要仰人鼻息;另一方面,既是你的事情,他人也不會好好幫你做事,就算他不做,你也沒有辦法;如果做了,你還欠他一份人情。由此看業,靠他人做事,無論是不是至親好友,總不太好;弄得不好,還要傷感情。許多事,除非是萬不得已,能自己做的,還是盡量靠自己,一方面是克服困難,增長能力;一方面也免於虧欠人情。有句俗語說得很好:「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靠自己最好。」可不是嗎?

五八、學長者待人之道,識君子修己之功

見人善行,多方贊成;見人過舉,多方提醒,此長者待人之道也。聞人譽言,加意奮勉;聞人謗語,加意警惕,此君子修己之功也。

[注釋]

過舉:錯誤的行為。謗語:毀謗的言語。

[譯文]

見到他人有良善的行為,多多地去讚揚他;見到他人有過失的行為,也能多多地去提醒他,這是年紀大的人待人處世的道理。聽到他人對自己有讚美的言語,就更加勤奮勉勵;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話,要更加留意自己的言行,這是有道德的人修養自己的功夫。

[評語]

為人長者,應該有足以令人仰望的風範。後輩在長者面前,方能屈意承教,因此,在看到他人有善行的時候,應該多方面去讚美他,幫助他。一方面樂於見人為善;一方面藉此教導後輩,也能力行善事。另外,見到他人有不好的行為,則多方面去提醒他,規勸他。一方面是助人改過;一方面也可以警戒後輩,不要重蹈覆轍。因此,為人長者並不容易,不但要智慧與年齡俱進,更要負起教育後輩的責任。否則,馬齒徒增,豈不愧煞自己?而為老不尊,恐怕也會被人譏為「老而不死,是為賊」,又有什麼資格為人長者呢?

君子聽到他人稱讚自己時,不但不敢沾沾自喜,反而加緊奮勉。因為,惟恐他人於過讚美的人自己,而有名不副實的嫌疑,更怕聽到那些讚美的人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別人在欺騙他,豈不是辜負讚美自己的人?所以只有更謹慎小心,不敢因此而得意忘形。至於聽到他人毀謗自己的言語,便趕快自我反省一番,看自己是否真有什麼地方做錯,或是得罪了人,若是沒有,才敢放心。一方面是怕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另一方面怕對方是喜歡誣陷的小人,自己若一時疏忽,真有過失,那麼,以後小人再誣陷自己時,別人就更相信了。所以君子在遭受毀謗的時候,一定更加戒懼,避免犯錯,一來是為自己,二來也是為別人。至於一般難,早就暴跳如雷地找對方理論了,不管誰是誰非,總要對方道歉才能了事。

五九、奢侈慳吝俱可敗家,庸愚精明都能覆事

奢侈足以敗家;慳吝亦足以敗家。奢侈之敗家,猶出常情;而慳吝之敗家,必遭奇禍。庸愚足以覆事;精明亦足以覆事。庸愚之覆事,猶為小咎;而精明之覆事,必見大凶。

[注釋]

慳吝:吝嗇。覆事:敗壞事情。

[譯文]

浪費足以使家道頹敗,吝嗇也一樣會使家道頹敗。浪費而敗家,有常理可循,往往可以預料;而吝嗇的敗家,卻常常是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災禍。愚笨足以使事情失敗,而太過精明能幹亦足以使事情失敗。愚笨的人壞事,只是個小過失;精明的人壞事,事情就很嚴重了。

[評語]

奢侈足以敗家,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為什麼連吝嗇也會敗家呢?這倒需要加以說明一番。我們翻開報紙,可看到一些殺人兇案,只要是因錢財殺人的,若非謀財害命,就是在錢財上分配不均,使得別人萌生殺念。推究這些原因,無非是一個慳吝的心在作崇罷了。他人費了心血,而你卻不給予相對的報償,他人自然要忌恨在心,一天兩天還可忍受,日久天長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到時就不可收拾了。何況,人心不古,見財起貪念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富而不仁的人,更容易惹人眼紅,至於會發生什麼「意外」,就很難說了。

愚笨的人壞不了什麼大事,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愚笨,不會交給他什麼重要的事。而精明的人便不同了,由於他平素精明幹練,人人都肯託付重責,若是他一時失察,所壞的事,必為大事。譬如小兵,負的責任少,即使壞事,影響的層面也很小;而大將率領三軍,一念之差,就可能導致全軍覆沒,這豈不是「大凶」?因此,精明的人處事,尤其要小心翼翼,不可絲毫疏忽。太過聰明的人往往鋒芒畢露,容易遭人陷害,像楊修被曹操所殺,就是因過於精明而招致殺身之禍的例子。這又何嘗不是「大凶」呢?

六O、安分守成,不入下流

種田人,改習塵市生涯,定為敗路;讀書人,干與衙門詞訟,便入下流。

[注釋]

塵市:塵市本意為城鎮,此處泛指市場上的商業行為。干與:參與。衙門詞訟:替人打官司。下流:品格低下。

[譯文]

種田的人,改學做生意,一定會失敗;讀書人,若是成了專門替人打官司的人,品格便日趨下流。

[評語]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只要家裡有一畝田,總還可以衣食無缺,不同於商場的鑽營,得失差別甚大。一個種田的,一不明商場利害;二不解人情世故;三沒有社會關係,若不專心務農,而與人在商場上爭名逐利,常是失敗的居多,搞不好還要變賣祖產。何況商場的事情,起伏不定,也許今天身無長物,明朝卻搖身一變而為暴發戶,也有人投資做生意,以致於血本無歸,這不是質樸的種田人所能明了的,不能「知己知彼」,怎麼可能在商場上立足呢?不如守著一畝方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淡泊名利,如此反而能過成。何必以「世代不竭之食」,換取「商家一日之富」呢?

讀書人講的是「明是非」、「辨義理」,而衙門訟師則是以犀利的言詞,巧辯的口舌,為人爭取勝訴。因「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所以並不分辨是非黑白,只是賣弄口舌,圖取利益。這些均有違聖賢之教,所以作者認為這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讀書人應當知道如何持守自己的節操,去感化眾人,進而使民無爭才對。怎麼可以把他人的爭執,當作是「生財之道」呢?

六一、物質享受要知足,德業追求無止境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運不及我,則可以知足矣;常思某人德業勝於我,某人學問勝於我,則可以自慚矣。

[注釋]

境界:環境,狀況。

[譯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環境還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運也比自己差,就應該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我高尚,某人的學問也比我淵博,便應該感到慚愧。

[評語]

人生有許多事情應當知足,又有許多事情不該知足。追求物質的環境,十分累人,慾望的深淵,也永遠無法填滿,如果一定要滿足慾望才能快樂,那麼可能要勞苦一生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想想那些環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樣在努力地生活著,而且比自己還認真、愉快。自己擁有的比他還多,應當更知足才是,何苦置身於物慾的洪流中呢?命運更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在感慨自己命運多舛之時,不妨看看那些而失怙、長而失學或肢體殘廢的人,就會覺得自己實在很幸運了。我們經常勸人「知足常樂」,而自己就不能這麼想嗎?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才是快樂的泉源。

倒是道德學問,應該要抱著「不知足」的態度。品德學問。完全操之在我,不同於命運;也不像財富只能滿足一時的慾望。它能滿足我們的心靈喜悅,能拓展我們生命的境界,同時也代表著我們的人格、知識。對學問道德「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領域,如此一來,我們的生活會更豐富,更有意義。

六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讀《論語》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為法;讀《論語》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自興。捨不得錢,不能為義士;捨不得命,不能為忠臣。

[注釋]

公子荊:《論語·子路篇》:「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孔讚美衛公子荊,不但知足,而且善於治理家產。齊景公:《論語·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匹,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自興:自我奮勉。

[譯文]

讀《論語·子路篇》公子荊那章,可以讓富有的人效法;讀《論語·季氏篇》有關齊景公那一章,貧窮的人可以為之而奮發。如果捨不得金錢,不可能成為義士;捨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為忠臣。

[評語]

公子荊善於治理家產,最初並沒有什麼財富,但他卻說:「尚稱夠用!」稍有財富時就說:「可稱完備了!」到了富有時,他說:「可稱完美無缺了!」在這段由貧至富的過程中,他不斷地致力生產,並抱著知足的態度,所以貧能安貧,富能安富,始終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齊景公養馬千匹,死了以後並沒有值得百姓稱讚的美德;伯夷叔齊不肯食用周粟,最後餓死在首陽山,而人民卻爭相稱道。可見得一個人「富有」或「貧窮」,不在財富,而在道德。其實,讀公子荊一章,富者可以取法,貧者也可以取法。閱齊景公一章,貧者可以奮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齊愛財,接受周賜予的厚祿,終究不能成為義士。如果伯夷叔齊惜命,也一定不肯餓死在首陽山上了。古時的忠臣義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貴不能淫,分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六三、富貴必要謙恭,衣祿務需儉致

富貴易生禍端,必忠厚謙恭,才無大患;衣祿原有定數,必節儉簡省,乃可久延。

[注釋]

大患:大禍害。衣祿:指一個的福祿。久延:長久之意。

[譯文]

財富與顯貴,都容易招來禍害,一定要誠實寬厚地待人,謙虛恭敬地自處,才不會發生災禍。個人一生的福祿都有定數,一定要節用儉省,才能使福祿更長久。

[評語]

所謂「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即是指富易遭人嫉妒,財富易使人起貪心,若為富不仁,或是仗勢欺人,將他人的嫉妒和貪心,助長為忌恨心及謀奪心。地位顯貴又喜歡到處示威的人,對上司無形中也造成了威脅,而使上司想除去他。如果能富而仁厚,貴而謙虛,才能獲得大家的敬重,長保富貴而無大患。

一個人一生的衣祿,往往有一定的定數,就算沒有定數,再富有的人也經不起長久的奢華浪費。正因為家財萬貫,更該想到世上有許多一貧如洗的人,等待別人的救援,而能解衣衣人;同時,提醒自己富貴一長久,尤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訓示後代子孫以儉約持家,才能永享福祿。

六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見塵世之間,已分天堂地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輩,不隔聖域賢關。

[注釋]

降祥:降下吉祥。降殃:降下災禍。

[譯文]

做好事得到好報,做惡事得到惡報,由此可見,不必等到來世,在人間便能見到天堂與地獄的分別了。人的心是相同的,心中具有的理性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並不被拒絕在聖賢的境地之外。

[評語]

善惡的報應,往往不待來世。善有善報,本乎人情,惡有惡報,因其不能見容於社會國法。我們稱天堂的美境,地獄為苦境;為善的人心神怡悅,受人愛戴,內心一片祥和,何異於天堂境界?作惡的人心神不寧,身在人間,心在餓鬼修羅,眾人避之惟恐不及,不必等法理人情誅伐他,早已自入地獄了。因此,天堂和地獄,實際上完全繫於人心的善惡之念,正如佛家所說「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惡即地獄。」

人都有向善的心,聖愚原無分別,只要有心為聖賢,便可以成聖人賢者。而平庸的人若自認愚笨,不求突破,終其一生也是庸愚之輩。例如近代的武訓,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以行乞為生,卻能努力興學,成為人人尊崇的聖賢之人。如果能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更不能自暴自棄了,因為,只要奮發有為,一樣能做到像堯、舜那樣的聖賢人物。因此,孟子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正是勉勵我們拋除自棄的心理,向聖人看齊。

六五、要心平氣和處世,勿設計機巧害人

和平處事,勿矯俗為高;正直居心,勿設機以為智。

[注釋]

矯俗:故意違背習俗。

[譯文]

為人處世要心平氣和,不要故意違背習俗,自鳴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剛直,要不設計機巧,自認為聰明。

[評語]

我們要懂得隨順人情,所謂「入境隨俗」,就是告訴我們要隨和處世。做任何事總要合乎常理,才不會令人側目。違背風俗以求取名聲的人,無非是一些膚淺之徒,不但不清高,反而愚蠢得很,他們只是想引人注目而已,更不可能移風易俗了。因為,風俗雖因時因地而有不同,但是,可以為多數人遵從的風俗,必定是當地人所認可的,不會因一二人的怪異行為而改變。因此,本章才告誡我們,不要矯俗干名。

真正的聰明人不以機巧為上,因為,他明白誠實及正直才是最可貴的品格,腳踏實地才是最穩當的處事方法。機巧只是顯示一個人的小聰明罷了,並非大智。何況,無論怎麼算計,怎麼富於心機,又能算計別人多少?畢竟,「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正直居心,不管走到哪裡,都是一條平坦大道!

六六、要救世,勿避世

君子以名教為樂,豈如嵇阮之逾閑;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注釋]

名教:指人倫之教、聖人之教;亦為儒教之別名。《世說新語》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樂廣認為,聖人之教中即是一片樂園,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逾閑:指逾越軌範,失於檢點。沮溺:沮指長沮,溺指桀溺,為春秋時避世的隱士。

[譯文]

讀書人應該以鑽研聖人之教為樂事,怎能像嵇康、阮籍等人,逾越軌範,恣意放蕩?聖人抱著悲天憫人之胸懷,關心民生的疾苦,並不效法長沮、桀溺的避世獨居,不理世事。

[評語]

嵇康、阮籍皆為竹林七賢之一。嵇康放浪形骸,常有抨議儒家的言論;而阮籍不拘禮俗,飲酒縱車,途窮而哭。兩人皆不循世俗軌範,除了關乎性情,與時代背景也極有關係。但是後代讀書人,多仿東晉名士,故作風流,一則沒有當時的時代背景;二則沒有他們的性情才氣,在太平盛世仿效竹林七賢的放任行為,無非是自亂禮法,東施效顰而已。

孔子叫子路問,遇到長沮、桀溺兩個隱士。他們在亂世里獨善其身,而且論為孔子之道不可行,不如避世自求多福。事實上,聖人與隱士不同之處便在於此,聖人有憫世之心,不忍生靈塗炭,人心隱溺。並非他不能隱世,而是他不忍隱世,所以勞心疾憂,奔走於世。

六七、勤儉安家久,孝悌家和諧

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肉。

[注釋]

偷安:不管將來,只求目前的安逸。敗門庭:敗壞家風。貲財:財產。骨肉:比喻至親。

[譯文]

放縱子孫只圖取眼前的逸樂,子孫以後一定會沉迷於酒色,敗壞門風。專門教子孫謀求利益的人,子孫必定會因爭奪財產而彼此傷害。

[評語]

做長輩的,應培養子孫勤奮的習性,而不應縱容他們好逸惡勞,否則,子孫必定流連於聲色犬馬的場所。而酒能亂性,色能傷身,一旦陷溺,如何能不因酒色而做出敗壞門風的事情?要子孫好,就要教導他們吃苦耐勞,可見得長輩的教育態度,十分重要。

如果專教子孫謀利,而不教他們孝悌忠信之道,子孫勢義淪為「喻於利」的小人。在他們眼裡,個人的利益比人倫親情還重要,因此,逢到分財產、爭利害的場面,必定骨肉相傷,敗壞人倫。倘若能教子孫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滿著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諧氣氛,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業。這與「兄弟鬩牆」的情形相比,真有天淵之別。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上)原文-譯文-評語-領悟智慧-社交不再難

六八、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

謹家父兄教條,沉實謙恭,便是醇潛子弟;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儉,定為修久人家。

[注釋]

沉實:穩重篤實。醇潛:性情敦厚不淺薄。祖宗成法:祖宗所遺留下來的教訓及做事的方法。

[譯文]

謹慎地遵守父兄的教誨,待人篤實謙虛,就是一個敦厚的好子弟。不擅自刪改祖宗留下來的教訓和做人做事的方法,能厚道儉樸地持家,家道必能歷久不衰。

[評語]

自古以來,有心的父兄多教導子弟誠實穩重,待人謙恭。為人子弟的,若能謹遵父兄的教誨,一來能孝悌忠信,二來能醇厚穩重,這便是父兄的好子弟。長輩的閱歷經驗總是比自己豐富,不聽他們的勸告,盲目亂闖,經常會失之莽撞,怎能成為醇潛受教的好子弟?

祖宗的家法,多半是前人經驗的累積,不可輕易毀棄。忠厚勤儉,是我們祖先用來教訓後代的美德,以目前來看,仍然是教導子弟的好德目。忠厚足以興業,勤儉足以興家。能忠厚勤儉的人,一定能興業積富,家道自然可歷久而不衰了。

六九、知蓮朝開而暮合,悟草春榮而冬枯

蓮朝開而暮合,至不能合,則將落矣,富貴而無收斂意者,尚其鑒之。草春榮而冬枯,至於極枯,則又生矣,困窮而有振興志者,亦如是也。

[注釋]

尚其鑒之: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

[譯文]

蓮花早晨開放,到夜晚便合起來,到了不能再合起來時,就是要凋落的時候了,富貴而不知收斂的人,最好能夠看到這一點,而知道收斂。春天時,草木長得很茂盛,至冬天就乾枯了,等枯萎到極處時,又到了草木再度發芽的春天了,身處窮困的境地而想奮起的人,應當以這一點自我勉勵。

[評語]

天地之間的至理,經常是蘊涵在萬物的生機裡面。看到蓮花的朝開暮合,最後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時,就要明白,富貴而揮霍無度,不知謹守,最後只有衰敗一途。富貴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富貴之道。

草木春天發芽,冬天枯萎,這種枯盡而復生,正是易經中「否極泰來」、「剝極而復」的道理。我們常說:「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株小草,只要它的「根」仍在,便有源源不絕的生機。人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處於極度窮困的境遇,只要心存振興的志向,不自暴自棄,總有重見天日的時候。只是,我們都太容易喪志了,稍不如意,便覺得生活毫無意義,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讓我們的心充滿「生機」吧!

七O、自伐自矜必自傷,求仁求義求自身

伐字從戈,矜字從矛,自伐自矜者,可為大戒;仁字從人,義(義)字從我,講人講義者,不必遠求。

[注釋]

自伐自矜:伐與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

[譯文]

伐字的右邊是「戈」,矜字的左邊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殺傷之意;從這兩個字,自誇自大的人可以得到極大的警惕。仁字在旁邊的「人」,義字的下面是「我」,可見得要講仁義,並不在遠處,只要有人有我的地方,就可以實行。

[評語]

伐和矜都是自我誇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來,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殺傷的涵義。而由事實看來,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自誇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厭惡。不要說沒有長處,就算有一些長處,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為,人在自誇自大的時候,難免會貶抑他人,有誰願意受他毀謗?不是遠離他,就是內心鄙視他,或是還以顏色,這豈不是一種傷害?豈不是以戈自伐,以矛自刺嗎?歡喜自我誇耀的人實在應該三思啊!

仁字的旁邊是一個「人」字,義字的下面是一個「我」字,可知仁義不必遠求。因為「仁」者施於人,「義」者在於我。想要行「仁」,不如先從自己的親友鄰里做起。想要行「義」,只要從自身做起。獨處時,能心中存著義,不做非法勾當;與他人相處時,重然諾、守公義、講義氣,都是行義。仁義並不在口頭,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體力行。

七一、貧寒也須苦讀書,富貴不可忘稼穡

家縱貧寒,也須留讀書種子;人雖富貴,不可忘稼穡艱辛。

[注釋]

稼穡艱辛:種田及收成的辛勞。

[譯文]

縱使家境貧窮睏乏,也要讓子孫讀書;雖然是個富貴人家,也不可忘記耕種收穫的辛勞。

[評語]

家境再窮,也要讓子孫讀書,是因為「不讀書,不知義」,而不是為了要子孫取功名富貴來改善現況。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再窮還是能讀書。人最初原是白紙一張,全靠讀書知道做人的道理。若是不讀書,本性良善又不受環境影響的人當然很好,可是生性浮躁,容易受影的人,就可能誤入歧途而不自知。讀書的目的在變化氣質,本性不良的使其良善,本性已佳的使其成材。因此,即使家裡再貧寒,也要讓子弟讀書。

富貴本非偶然,一定是從貧軍中一點一滴努力掙來的。能夠記取耕種的艱辛,一方面是不忘本而更加珍惜現在;一方面也是提醒自己當初創婁的艱辛,不要在發達後揮霍殆盡。以此教育子孫,家業才能長久。否則人一旦富貴,就忘了當初粗茶淡飯的儉樸日子,富貴就未必是一種福氣了。

七二、勤儉蘊育廉潔,艱辛煉鑄偉人

儉可養廉,覺茅舍竹籬,自饒清趣;靜能生悟,即鳥啼花落,都是化機。一生快活皆庸福,萬種艱辛出偉人。

[注釋]

清趣:清新的樂趣。化機:造化的生機。庸福:平凡人的福分。

[譯文]

勤儉可以修養一個人廉潔的品性,就算住在竹籬圍繞的茅屋,也有它清新的趣味。在寂靜中,容易領悟到天地之間道理,即使鳥兒鳴啼,花開花落,也都是造化的生機。能一輩子快樂無愁的過日子,這只不過是平凡人的福分;經歷萬種艱難困苦,才能成就一個偉人。

[評語]

人若過慣儉約的生活,就不會貪慕物質享受,自然不容易再為物質而改變心志,所以說儉可以養廉。其實,華服美食的生活,總不如竹籬茅舍的生活來得清閑自在,更接近自然。人心在紛爭擾攘中,容易被五光十色所迷,無法醞釀出深刻的智慧。只有在心情寧靜時,一方心湖澄澈清明,能照見天光雲影與萬物的生機,這時,即使是聽一聲鳥鳴,或是觀賞一朵花的凋落,都能體會到生命的至理。因為,這時花已非花,鳥亦非鳥,甚至自己,也未必是原先那自己了。所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確實極有道理。

一輩子快樂無憂的過日子,幾乎是我們平常人的心愿,實際上,想得到這種「庸福」,也實在不容易,這份小小的心愿,也真稱得上是「小人物狂想曲」了。既如此,想成就一個偉人,豈不是更難了?就是因為難,才愈見其偉大。偉人的一生,大半歷經千辛萬苦,各種磨難,這不是一般人承受得了的。

七三、存心方便無財也能濟世,慮事精詳愚者也成能人

濟世雖乏貲財,而存心方便,即稱長者;生資雖少智慧,而慮事精詳,即是能人。

[注釋]

貲財:財貨:存心方便:處處便利他人。

[譯文]

雖然沒有金錢財貨幫助世人,但是,只要處處給人方便,便是一位有德的長者。雖然天生的資質不夠聰明,但是,考慮事情卻能處處清楚詳細,就是一個能幹的人。

[評語]

濟世不一定要用錢財,許多事,不用錢財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有許多事,在他人可能要大費周折,而自己只是舉手之勞。只要處處留意,便可發現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這些幫助,有時是不需要靠金錢的。所謂濟世,無非是自己經常存著方便他人的心。就像在路上拾起一塊滑腳的果皮,上車時讓老年人先行,這些都是便利他人的行為。有這樣的存心,便是一個可敬的人。

一個人天資雖不聰穎,但凡事只要仔細地考慮清楚,計劃周詳,謹慎地去做,必然也會成為一個能幹的人。所謂「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天生聰明的人,因為自恃聰明,便草率行事,事情就不能做得圓滿了。天生愚魯的人,由於知道自己天資不夠好,凡事三思以後才肯著手,反而能使他們穩當地做事,不出差錯。

七四、閑居常懷振卓心,交友多說切直話

一室閑居,必常懷振卓心,才有生氣;同人聚處,須多說切直話,方見古見。

[注釋]

振卓心:振奮高遠的心。切直話:實在而正直的言語。

[譯文]

閑散居處時,一定要時常懷著策勵振奮的心志,才能顯出活潑蓬勃的氣象。和別人相處時,要多說實在而正直的話,才是古人處世的風範。

[評語]

閑居的時候,最容易流於懶散而不知節制,若是沒有高遠的理想和策勵之心,便不知不覺白白的蹉跎大好光陰,人也會變得安於逸樂。如果因此而喪失一顆向上的心,那麼,閑居就變成有害的事了。事實上,聰明的人正是利用閑居的時候來充實自己的,因為,忙碌使人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的事情,惟有在空閑時,才可能自我充實。生活閑散,又沒有一點振奮的心,一個人真的會過得了無生氣。這段話,真是教我們過日子的至理名言。

和許多人相聚在一起時,不要總是說些言不及義的話,古人好友相聚,常互相勉勵,言懇切正直,彼此都能有所長進。因此,古人交遊多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一來能增廣見聞,二來能修養品德。如果大家在一起只是飲酒作樂,互相標榜,那麼,也不過是一群臭味相投的酒肉朋友罷了。與古人相比,我們真切太過「聒噪」了。

七五、有才若無有德若虛,富貴生驕奢淫敗俗

觀周公之不驕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觀顏子之若無若虛,為學豈容自足。門戶之衰,總由於子孫之驕惰;風俗之壞,多起於富貴之奢淫。

[注釋]

不驕不吝:不驕傲,不鄙吝。

[譯文]

周公制禮作樂,是周朝的聖人,但是,他卻不因為自己的才德,而對他人有驕傲和鄙吝的心。有才能的人,哪裡可以自以為了不起呢?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卻「有才若無,有德若虛」,不斷虛心學習。求學問哪裡可以自以為滿足呢?一個家族的衰敗,總是由於子孫的驕傲懶惰,而社會風俗的敗壞,多是由於大家過度的奢侈浮華。

[評語]

孔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而周公為武王之弟,周代的的禮樂行政都由他訂定,足見周公才華之美。由此可知,倘若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般美好,而為人卻驕傲鄙吝,孔子說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也就沒有什麼可看之處了。為什麼呢?因為,才能是用來服務人群、造福社會的,一個驕傲鄙吝的人,不但瞧不起別人,更是吝於貢獻自己,再高的才華又有什麼用呢?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德行最好的,孔子屢次稱讚他,但是他卻更為謙虛,更努力學習。我們現代人,論學問品性,有幾個人能比得上當時的顏淵呢?然而,大部分的人稍有所得便洋洋得意,殊不知學問愈淵博的人,愈不敢自滿,這是因為明白學海無涯的道理。而自滿的人,又如何能擁有豐富的常識人和品德呢?

一個家族的衰敗,往往是由於不肖子孫驕橫怠惰所致,因為驕橫失德,怠惰失學,門風怎麼可能不敗呢?而社會風氣的敗壞,總因為有些人雖然富貴,卻竟相奢靡浪費,把一個淳樸良善的社會,變成一個重財重色的大染缸。奢淫的禍害,實在太大了。那些對社會風氣具有影響力的達官顯貴,更應該謹慎的行事才對。

七六、凝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

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氣所鍾,鬼神亦為之呵護;聖經賢傳,乃古今命脈所系,人物悉賴以裁成。

[注釋]

所鍾:所聚集。裁成:裁剪修成。

[譯文]

孝子和忠臣,都是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凝聚而成,所以連鬼神都加以愛惜保護。聖賢的經書典籍,是從古對今維繫社會人倫的命脈,所有的忠臣、孝子、賢人、志士,都是靠著讀聖賢書,效法聖賢的行為,而成為偉人的。

[評語]

文天祥正氣歌有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所謂的忠臣孝子,他們之所以能為忠孝奮不顧身,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股浩然正氣,而這種潔然正氣,本來每一個人都是具備的,只是他們能擴而充之為忠為孝。他們的那股正氣,足以「驚天地、泣鬼神」。因此,連鬼神也要護衛他們。至於一般人,常因利慾薰心,不知道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漸漸地,這股正氣就消失了。要如何涵養自己的正氣呢?孟子說得最清楚:「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就是說人如果能拿正道好好的培養它,而且沒有一毫邪念去損害它,那麼,它就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了。

聖賢的經書典籍,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包含了經世濟世之道,人倫五常之理,是聖賢智慧的凝聚。我們後代的人,雖然沒有聖賢的智慧,但是依據聖賢的教化去做,行為自然沒有缺失。文天祥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他為什麼能無愧於天地呢?因為他能成仁取義。讀書的道理就在這裡。

七七、一生溫飽而氣昏志惰,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

飽暖人所共羨,然使離一生飽暖,而氣昏志惰,豈足有為?饑寒人所不甘,然必帶幾分饑寒,則神緊骨堅,乃能任事。

[注釋]

氣昏志惰:神氣昏昧,志氣怠惰。神緊骨堅:精神抖擻,骨氣堅強。

[譯文]

人人都羨慕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可是,就算一生都享盡物質飽暖的生活,崦精神卻昏昧怠惰,那又有什麼作為呢?忍受饑寒是人們最不願意的事,但是,饑寒卻能策勵人的志氣,使精神抖擻,骨氣堅強,這樣才能承擔重任。

[評語]

人長久生活在飽暖的環境里,久了就不能吃苦。四體不勤的結果,使得志氣墮落,雄心大志早被逸樂的日子,消磨得一乾二淨,這種人很難有作為。因為,志氣是要有擔待的,想成功就必須要有堅強的精神意志,在飽暖在中浸泡得骨軟志昏的人,是無法承擔它的,長久的無所用心,已使他們失去應變與開拓的能力了。

而饑寒卻足以激起人的精神,磨練人的耐力。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種經驗,在夏日炎炎里,人的精神容易昏沉嗜睡,而冬日氣寒,卻使人精神特別清醒。在苦境中,人容易被激發起鬥志和潛力,也容易被環境訓練得更能吃苦耐勞,這些都是成功所必備的條件。這樣的人才肩負重責,而不會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

七八、愁煩中具瀟洒襟杯,暗昧處見光明世界

愁煩中具瀟洒襟懷,滿抱皆春風和氣;暗昧處見光明世界,此心即白日青天。

[注釋]

瀟洒襟懷: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暗昧:事實隱秘不顯明。

[譯文]

在愁悶煩惱中,要具有豁達而無拘無束的胸懷,那麼,心情便能如徐徐春風般一團和氣。在昏暗不明的環境里,要能保有光明的心境,內心就能像青天白日般明亮無染。

[評語]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是件件掛懷,事事牽絆,那麼,人生的煩惱真是沒有止盡的時候。事實上,我們的煩惱常是由於自己執著不放的緣故,以致於重重網羅,令人掙脫不得。碰到失意落魄的事,更是苦惱無邊,像蠶一般作繭自縛。可是,蠶的自縛是為了蛻變成蛾,有其積極的生命意義,而人卻往往難以「破繭而出」。讓我們學習一點瀟洒,一點淡然,相信我們的日子會過得愉快些,我們的生命也會活得圓滿些。

即使環境再黑暗,只要我們內心坦蕩,仍然能見到光明世界。外界黑暗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黑暗;天下皆濁沒有關係,只怕我們的心也一樣混濁。在絕望之地能有希望,在惡境之中能有勇氣,這些都是人心潛在的力量;心是人類文明的開端,也是文明最後的據點。心的滅亡,才是真正的滅亡。

七九、裝腔作勢百為皆假,不切實際一事無成

勢利人裝腔做調,都只在體面上鋪張,可知其百為皆假;虛浮人指東畫西,全不向身心內打算,定卜其一事無成。

[注釋]

裝腔作調:故作姿態;矯揉做作。體面上:表面上。指東畫西:言語雜亂,東拉西扯。虛浮:不切實。

[譯文]

勢利的人喜歡裝模作樣,只知道在表面上鋪張,由此可以看透他所作所為都是虛假的。不切實際的人言不及義,東拉西扯,完全不從自己的內心下功夫,可以料定他什麼都無法完成。

[評語]

以財勢為重的人,不了解世界上還有比財勢更重要的東西。這種人不但不明白人生的價值,也無法擁有人生真正的情趣。因為,他們整日只知在金錢中打轉,有了錢就想炫耀,拚命的在表面上下工夫,使自己看來更氣派此支便博得別人羨慕的眼光。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硬要打腫臉充胖子,才不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觀察這些人的心態,就能推論他們所做的事情大多虛偽不實。一徒具外表的人,他的內心是無法充實的。這些人和百貨公司里穿著貂皮大衣的塑料人,並沒有什麼差別。還有許多不切實際的人,整天言語不休,說天道地,卻沒有一句是他做得來的。這種人不知道凡事須從自身做起道理,也不肯花工夫進埋頭苦幹,一事無成,是預料中的事,因此,一個肯踏實進取的人,才是最可敬佩的。

八O、心胸坦蕩可見光明境界,涵養成正氣做到勿忘勿助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

[注釋]

不忮不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是說一個人不陷害人,也不希求非分之財,這種人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藏」是美善的意思。勿忘勿助:《孟子》公孫丑:「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這是指養氣的功夫必定要把集聚道義當作一件事,但不可預先期望效果,只要心裡不忘記由它自然生長就是了,也不要因為氣不充足,另外想法子幫助它生長。「正」是預期的意思。

[譯文]

由安貧知足,與世無爭,不陷害別人,不貪取錢財的態度,可以看到一個人心境的光明。在涵養的工夫上,既不要忘記聚集道義以培養浩然正氣,也不要因為正氣不充足,就想要盡辦法幫助它生長。

[評語]

孔子在《論語·子罕》篇中說子路為人慷慨尚義,子路穿著破舊的袍子,和穿了皮袍的富貴中人站在一起時,他沒有一點兒自卑感,絲毫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氣魄不容易養成,必須要有真正的學問和氣度才行。因此,孔子引用《詩經》邶風雄雉章中的兩句話稱讚子路,也告訴我們子路為什麼能做到,就是這四個字:「不忮不求」。

大家都知道「不求」——凡事都無所求。什麼是「不忮」呢?以現代的觀念來解釋,就是內心一片坦蕩。你地位高、有錢,但是你是人,我也是人,並沒有把功名富貴和貧同之間分等,都一樣看得很平淡,自然不會因忌妒而陷害別人了。以此待人處世,「何用不藏」?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來呢?哪裡會行不通呢?有這種心理,自然就氣度高遠。所以說培養氣質,不是外表的服飾可以培養出來的,要在內心具備這種修養,才是一個坦蕩的君子。因此,一個人不忮不求,才能見出他內心的光明心境。

孟子談到如何培養浩然之氣時,曾經舉了一個例子:宋國有個人憂愁他的禾功不長大,就把苗根拔高起來。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裡,告訴家人說:「今天累死了,不過,我也幫助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去一看,那些稻苗都已經枯稿了。

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故事。孟子利用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一般人養氣,不像宋人那樣幫助禾苗生長的實在很少。有的人認為養氣沒有益處而丟開它,這就等於種田卻不替苗耘草,最後仍然得不到效果一樣。有的人養氣未成,卻硬要幫助它速成,這就和拔苗助長一樣了,不但沒有益處,反而害了它。因此,想涵養我們那股浩然之氣,千萬不要忘記把聚集道義當作一件事,更不要忘記記它自然生長。也不要因為它不夠充足,就想助長它。因為這浩然的正氣,是集聚平時所為的一切道義,從內在發生出來的,並不是在外面竊取一兩件偶然合於道義的行為就能得到的。所以說「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的功夫。

八一、求其理數亦難違,守其常變亦能御

數雖有定,而君子但求其理,理既得,數亦難違;變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無失,變亦能御。

[注釋]

數:運數。理:合於萬事萬物的道理。常:常道。

[譯文]

運數雖有一定,但君子只求所做的事合理,若能合理,運數也不會違背理數。凡事雖然應該防止意外,但君子如果能持守常道,只要常道不失去,再多的變化也能御防。

[評語]

許多人相信「命運」是個定數。因此,有的人過於相信而不思努力,甚至坐以待斃的。事實上,天下的事情,一切依理而行,只不過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卻隱晦不明。譬如一個杯子墜地,你若能及時用手接住,杯子便不會破碎,人的命運也是如此。有的看來似乎很難以轉變,卻又不盡然。無論顯而易見或隱晦不明,總不只說命為定數。所以君子作事,於人求人理,於事求事理,只要不悖理行事,命運的好壞就不值得憂慮了。

世事雖然多變化,但是君子只須守住常道,就能「以常制變」,因為常道是萬物的根本。就像萬物或飛或躍,暫離地面,也一定要回到地面的道理一樣。如果常道偏失了,不必等任何變化,自己必定會先傾覆。因此,君子只知道持守常道,並不懼怕小人詭計多端,也不畏懼世事多變化。

八二、和氣致祥驕者必衰,從善者章為惡者棄

和為祥氣,驕為衰氣,相人者不難以一望而知;善是吉星,惡是凶星,推命者豈必因五行而定。

[注釋]

五行:金、木、水、火、土。

[譯文]

平和就是一種祥瑞之氣,驕傲就是一種衰敗之氣,看相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並不困難。善良就是吉星,惡毒就是凶星,算命的人哪裡必需要按照五行才能論斷吉凶呢?

[評語]

我們常說:「和氣致祥」,可知一個「和」字,能化解多少干戈。生意人常把「和氣生財」掛在嘴邊,可知一個「和」字,也能帶給人們多少益處。一個人能常保中和之氣,既不會遇剛而折,也不會太柔而屈;既不會遇驕而覆,也不會太虛而窮。能夠常保這種「和氣」,生命便如源源活水,這當然是一種吉祥之氣了。而驕傲的人即使處在富貴也不長久,因為他盛氣凌人,必定導致衰敗,所以說「驕是衰氣」。善於看相的人,一望可知,自然能推斷一個人的禍福了。

要論斷一個人的吉凶,不必從五行去推斷,只要看他行善或是為惡就知道了。從「水流濕,火就燥」的道理來看,行善的人必能得到擁戴,為惡的人必定遭人唾棄。因此,行善的人是吉星,為惡的人便是凶星,想推定吉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依據。

八三、人生不可安閑,日用必須簡省

人生不可安閑,有恆業,才足收放心;日用必須簡省,杜奢端,即以昭儉德。

[注釋]

恆業:長久營生的產業。放心:放逸的本心。

[譯文]

人活在世上是不可閑逸度日,有了長久營生的事業,才能夠將放失的本心收回。平常花費必須簡單節省,杜絕奢侈的習性,正可以昭明節儉的美德。

[評語]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說,做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們放逸逃失的本心收回來。孟子又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讀書人不必要有長久營生的產業,卻必須要有追求學問道德的恆心。而一般老百姓呢?當然就必須要有「恆產」了。人不能無所事事地過日子,安閑逸樂的日子過得太久,心也會喪失掉的。大人常常罵小孩:「心都給玩掉了!」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生活才有目標,心才能安定下來。我們這顆心,才不會如脫韁的野緊,亂跑亂闖。有的人要他過安閑的日子,他還不願意呢!因為他受不了「不用心」的日子,這種人常常會譏笑自己是「勞碌命」,以另一個觀點來看,能為工作而勞碌,有時也未嘗不是一種神氣。

日常生活的花費,愈簡單愈好,因為人的慾望永遠不會滿足,一旦陷入,就很難自拔了。粗荼布衣不但無損我們的人格,更可以見出一個淡泊寧靜的心胸。而節儉樸實,永遠是值得令人稱許的美德。現代人似乎都很怕穿得「寒酸」,惹人笑話,其實,以現在的生活水準來看,穿著寒酸倒是很少見的,反而內心「寒酸」的人愈來愈多。捨不得衷心讚美他人,捨不得為別人犧牲一點,這種內心的「簡省」,才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八四、秤心斗膽成大功,鐵面銅頭真氣節

成大事功,全仗著秤心斗膽,有真氣節,才算得鐵面銅頭。

[注釋]

秤心斗膽:比喻一個人心志堅定,膽識遠大。鐵面銅頭:比喻一個人公正無私,不畏權勢。

[譯文]

能夠成大事立大功的人,完全靠著堅定的心志,以及遠大的膽識。真正有氣節的人,才可能鐵面無私,不畏權勢。

[評識]

成大事立大功並不全靠學問,雖然學問也是必要條件之一。但是,如果沒有一顆如秤錘般堅定的心,以及遠大的膽識,什麼事都不敢做,即使做了也不長久,那麼,凡事都不能成功。例如,中山先生十次革命失敗卻仍不氣餒,心志的堅定可見一斑。在那時,革命被視為叛逆的行為,抓到了是要殺頭的,可中山先生始終不憂不懼。他的學問淵博,膽識超人,才能成就這番創建民國大事業,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古來的英雄烈士,哪一個不是憑著秤心斗膽,拋頭顱、灑熱血,為歷史增添一頁頁可歌可泣的篇章?

有真氣節,才能不徇私;有真氣節,才能不畏權勢。所謂鐵面銅頭,正是形容一個人不徇私、不畏惡的凜然作風。這種人如果做官,政治必定清明,因為他以廉潔自守。如果他只是個老百姓,也一定有為有守,不致作姦犯科,傷風敗俗。不管是在朝為官,或是在野為民,這種人即使撞得頭破血流,還是一副硬骨頭,因為,真理永遠是他們追尋的目標。

八五、責人先責己,信己亦信人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注釋]

遠怨:遠離怨恨。

[譯文]

只責備自己,不責備他人,是遠離怨恨的最好方法。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是做事情失敗的主要原因。

[評語]

其實,責備別人並不容易,因為責備他人時,首先自己的立場要對。如何才能保證自己的立場對呢?大概便是要先自我反省一番了。即使自己做得對,要別人心悅誠服也不容易,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同,你認為對的,對方不見得贊同,因此,責備別人通常會招致怨恨。不如我們好好的反求諸己,先把自己端正好了,再要求別人。有的人一味責備別人,而自己卻多行不義,就難怪別人要怨恨他了。話說回來,即使要「責人」,也要懂得「忠告善導」的道理。不過,作者在這裡說的,還是重於「修己」,與其要求別人,不如要求自己的內省功夫。

沒有人做事情永遠不出差錯的。有些人很有自信,這當然很好,可是,如果自信不相信別人的,就值得反省了。有時候,我們難免會犯這種錯誤:我們常說別人剛愎自用,自己又何嘗不然?歷史上不乏因剛愎自用而失敗的例子,以國勢來說,大凡一個朝代能興盛,往往是國君肯禮賢下士,採納忠言。而國家的衰敗,總是因國君不聽忠言,自取滅亡。因此,我們除了建立自信心外,相信別人的長處,虛心向對方學習,也是很重要的。

八六、無執滯心始通達事理,不做作氣還本來面目

無執滯心,才是通方士;有做作氣,便非本色本。

[注釋]

通方士:博學而通達事理的人。本色:本來面目。

[譯文]

沒有執著滯礙的心,才是通達事理的人。有矯揉造作的習氣,便無法做真正的自己。

[評語]

人前有一個人,乘船過江到半途的時候,他的劍掉進水裡了,於是,他馬上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他說:「我的劍是從這裡掉入江中的,我只要按這個記號去找,就可以打到劍了。」你想,你能找到劍嗎?當然不可能,他不懂得水流船動的道理。因此,我們把「刻舟求劍」,比喻為固執不通的意思。這個人的心,就是一種「執滯心」。所謂通方士,乃是指博聞而通達事理的人。一個人心中若固執不通,必然就無法對一切學問通達無礙,因為,他心中常有偏執取捨,以致於許多事物無法以客觀與謙虛的態度去評斷或接受。因此,他即使再有學問,也是固執一隅,只能成為專才而無法成為通才。我們常說:「擇著固執」,但是執著也極易造成偏見,而滯礙不通更容易變成食古不化。真正的道理都是活的,並不是教條。有「執滯著」的人往往只知道抓著一些「道理的教條」不放,運用時也不知變通。

做作無非是想要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因此,才有意去掩飾與改變自己的本性。然而,這一種扭曲與改變,總是為了別人,有時候,甚至是為了世俗的名利,無論如何,這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想改變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不要在表面上下功夫,應從自己的內心本質改變起,不過,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自己要看清楚。如果改變的自己,並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具有意義,不如保有原來的自己,至少不會使自己的生命更糟。人的內在也有一些本性是原來就很好的,孟子說:「人性本善」,只要發揚我們心中本有的善性,也許,便是一個最好的本色人。讓我們都保有屬於自己的「本色」吧!

八七、心為主宰,死留美名

耳目口鼻,皆無知識之輩,全靠者(俗作這)心作主人;身體髮膚,總有毀壞之時,要留個名稱後世。

[注釋]

者心:這心。

[譯文]

眼耳鼻口,都是不能夠思想的東西,完全依賴這顆心來作為它們的主宰。身體肌膚,在我們死後都會腐敗毀損,總要留一個好名聲讓後人稱頌。

[評語]

眼、耳、口、鼻、身是人的五官,它們又「心」為主宰,如果沒有一個心在作主宰,耳、目、口、鼻便無法發揮它們最大的效用。如果一個人不用「心」,就會耳不聽忠言,目不辨黑白,口中胡亂言語,連鼻子也讓人牽著走,那麼,這個人必然無法端正自己。心能辨是非,明好惡,所以,人最要把一個心先修好。《大學》上說:「心正而後意誠,意誠而後身修。」心若正,一切行為也就正直而不偏失。再進一步說,賢人便是一個社會的心,若是沒有賢人,許多人便不辨是非黑白,不明善惡。因此,一個社會要賢人來領導大眾,而一個人更要自許成為賢人。

雖然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但是,不如努力自我實現,以顯揚父母。所謂留個名稱後世,便是要我們在有生之年所作為,做些有益世人的事,這就是自我實現。留名是要留善名,而不是惡名,若是惡名,不如不留。有些人以為「人死留名,虛死留皮。」留個臭名也好,至少大家一輩子都記得他,這種人思想邪曲,卻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痛心!想想岳飛廟前的秦檜像,人們經過,或怒罵,或吐痰才能泄恨。的確,我們真該珍惜父母賜予的身體髮膚,做一個有用的人,就算不能顯揚父母的名聲,也不要辱沒有父母的苦心啊!

八八、有生資更需努力,慎大德也矜細行

有生資,不加學習,氣質究難化也;慎大德,不矜細行,形跡終可疑也。

[注釋]

生資:天賦優良的資質。學力:努力學習。不矜細行:不拘小節。

[譯文]

天生的資材很美好,如果不加以學習,脾氣性情還是很難有所改進的。只在大行為上留心謹慎,卻在小節上不加以愛惜,到底讓人對他的言行不能信任。

[評語]

「人之初,性本善」,是說人本來就有良好的善性,但是,為什麼有的人後來卻成為不好的人呢?這完全是由於外力的影響所造成。就如一塊璞玉,如果好好去琢磨,會變得光潤美好,然而,若不加以琢磨,它頂多也不過是一塊石頭,終究不能成為玉器。因此,我們才說:「玉不琢,不成器。」同樣的,人的本性再美好,也要努力學習,在學問的潛移默化中加以琢磨,才能成為大器。所以,光有優秀的天賦,後天卻不肯努力學習,也是枉費了上天一片美意。久而久之,連天賦的潛力也會被埋沒,更別談變化氣質了。

如果僅在大行為上面注意,微細的行為卻不加謹慎,仍然不能讓人信任。因為由小見大,有時小節正是一個人內心的真正流露,如果小節屢犯,則表示此人還不能將一些劣根性加以去除。正如堤防上有裂痕,隨時都有可能擴大崩裂,誰敢去相信呢?

八九、忠厚傳世入,恬淡趣味長

世風之狡詐多端,到底忠厚人顛撲不破;末俗以繁華相尚,終覺冷淡處趣味彌長。

[注釋]

顛撲不破:理義正當,不能推翻。趣味彌長:滋味更耐久。

[譯文]

世俗的風氣愈來愈流於狡猾欺詐,但是,忠厚的人誠懇踏實,他們的穩重質樸,永遠是眾人行事的橫范。近世的習俗愈來愈崇尚奢侈浮華,不過,還是寂靜平淡的日子,更耐人尋味。

[評語]

世俗的風氣所以狡詐多變,大半是為了名利二字。而狡詐的手段是一些騙人的伎倆,不過大家也不是傻子,會一再受騙。待人處世,不妨學學忠厚人的那股傻勁。小人的狡詐欺瞞,永遠是忠厚老實的人學不來的,想也想不通的,為什麼不以誠心待人?為什麼要老奸巨滑?其實,吃虧的往往是那些搞陰謀詭計的小人,陷害的也是他們自己。讓我們的心保留一塊凈土吧!這片凈土,只有忠厚的人能以赤子之心去開懇、耕耘。在你對人失望透頂的時候,不妨想一想,我們的社會其實乏厚道可愛的人啊!至少,我們就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忠厚人!

眾人總以為奢侈熱鬧是最有面子的事,事實上,這樣足以令人的心被物慾所蒙蔽。如果大家都崇尚奢侈,就會造成一個重利的社會。既然重利,便不重義,這正是社會風氣敗壞的原因。老子主張人應清靜寡慾,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並非沒有道理。反而是寂靜恬淡,可以使我們的萬慮皆滌,心胸為之一暢。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寂靜中才可以觀照得到。

九O、交友要交正直者,求教要向德高人

能結交直道朋友,其人必有令名;肯親近耆老成,其家必多善事。

[注釋]

直道:行事正事。令名:美好的名聲。耆德老成: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譯文]

能與行為正直的人交朋友,這樣的人必然也會有好的名聲;肯向德高望重的人親近求教,這樣的家庭必然常常有善事。

[評語]

孔子說過有三種朋友值得我們向他學習,那就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便是行為正直,又能規則勸我們錯處的朋友。要觀察一個人,先觀察他所結交的朋友,是一個好方法,物以類聚啊!一方面因為自己正直,才會結交正直的人,一方面有這種朋友相到提攜,自己的德業學問必定能日漸進步。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受人稱讚呢?

老年人的人生經驗很豐富,他們就好像是寶藏,只要你肯挖取,必能從中獲得許多可貴的寶物;又好像地圖,可以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當然,這是指修養很好,道德有成的老年人。一個人如果肯常常去親近這樣的老年人,受其教益,他對人生的努力,比較容易成功。推而廣之,他的家庭也一定能逐漸興旺,因為他能以好的表率來教導子孫,使得「家和萬事興」。

九一、解鄰紛爭即化人之事,講說因果亦勸善之方

為鄉鄰解紛爭,使得和好如初,即化人之事也;為世俗談因果,使知報應不爽,亦勸善之方也。

[注釋]

化人:教化他人。不爽:沒有失誤。

[譯文]

替鄉里的鄰居解決紛爭,使他們和最初一樣友好,這便是感化他人的事了。向世俗的人解說因果報應的事,使他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這也是一種勸人為善的方法。

[評語]

在我們的觀念中,好像只有做官才能教化人,其實不然。像我們一般人,如果能為鄰里的人排解糾紛,為他們講說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注重和睦相處的重要性,這也是在教化人。這種影響力雖然小,卻也不能忽視。假使每個人都有心如此,小至鄰里,大至鄉黨,豈不是一片和氣嗎?因此,每個人都不要輕忽了自己的小力量。

若能向鄉人解說因果的事,使鄉人明白善惡報應的道理,他們自然會勉力行善,而不會去為惡了。因此,作者認為這也是勸人為善的方法。

九二、發達福壽空命定,努力行善最要緊

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

[譯文]

一個人的飛黃騰達,雖然是命運註定,卻也是因為他肯努力。一個人的福分壽命,雖然是一生下來便有定數。仍然還是要多做善事來積陰德。

[評語]

如果只相信命運,認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完全是命中注定,因而想不勞而獲,這就不是正確的生活態度了。如同一則寓言故事中所講的懶婦人,她丈夫出遠門前,怕她餓死,就做了一個大圈餅掛在她的頸上,如此才放心出門。但是,回來時發現她仍然餓死了。因為,連把餅拿起來吃,她都懶得拿。就算說一個命再好,如果不肯努力,不肯下工夫,還不是一事無成。更何況,命運好不好,誰又能知道呢?一個人發達了,就說是他的命好、運好,否定了他的苦心與努力,更是不公平的事。

人的福分和壽命雖然也是天生的,然而多有因積善而得福,因行善而致長壽的。你種什麼因,便得什麼果,不但過去如此,今後也是如此。所謂:「欲知過去因,今日受者是;欲明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天生福分雖好,若多行不義,也許今生就會嘗到惡果,有什麼福分可言?若有人命中原該長壽,可是他心裡充滿惡念,再加以縱情酒色,哪裡會長命呢?因此,不管一個人天生的福壽命運如何,最重要的仍是今生今世的努力與行善,大家不要忽略了這一點才好。

九三、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惡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所以淫是萬惡之首。

[注釋]

百行:一切行為。

[譯文]

心中常抱著仁心、孝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為,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為中應該最先做到的。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穢惡念頭,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現在做起來一點也不困難,因此,淫心是一切惡行的開始。

[評語]

一個心懷仁義的人,連螻蟻都不忍去踩它,連草木都不忍去任意砍伐。因為,他有著「民胞物與」的胸懷,就更不可能會做出傷天害理的事了。同樣的,一個有孝心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會想到那樣做會不會使父母蒙羞,甚至還要想,如何做才會讓別人因自己的行為,而稱讚自己的父母。像這樣,一方面斷絕了惡行之源,別一方面又開啟了善行之端,孝豈不是一切行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嗎?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色膽包天」,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淫邪的念頭,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因為,色慾是一個人慾念之中最為強烈的,只可節制它,不可放縱它,更何況任何慾念都是無窮無盡的。一旦放縱,整人人就會受肉慾所趨使,而不能為心智所控制,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去做了。由此可見,淫實在是萬惡之首。

九四、享受減幾分方好,處世忍一下為高

自奉必減幾分方好,處世能退一步為高。

[注釋]

自奉:對待自己。

[譯文]

對待自己,最好不要把自己侍候得太好;與世人相處,最好凡事能退一步想,才是聰明的做法。

[評語]

怎樣才算是對自己好?是否讓自己錦衣玉食,便是待自己好?事實上,過於「珍愛」自己,往往使失去了生命力,同時也會使心靈變得不思振作。這種對自己的好,往往是最不好的。真正對自己好的人,並不在物質上滿足自己,而是懂得如何使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充實,使自己的生命不致於浪費。

和他人相處時,並不是什麼事都爭了第一,才是最好的。因為,爭的事情有許多種,若是公義的事,恐怕大家避之惟恐不及,還談什麼「爭」?一般人所爭的,無非是個人的名與利,不但把自己的氣量爭小了,大家還劍拔弩張的,似乎不戰不休。「忍一下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倒不如退讓一些,會讓自己清醒一點,人際關係也可能更和諧。不過,這點不太容易做到,因為大家都想爭一口氣,否則就認為自己很沒有面子。其實,這關乎修養與處世態度,和面子有什麼關係呢?

九五、持守本分安貧樂道,凡事忍讓長久不衰

守分安貧,何等清閑,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

[注釋]

持盈保泰:事業到達極盛時,不驕傲自滿,反能謙謹地保持著。

[譯文]

能持守本分而安貧樂道,這是多麼清閑自在的事,然而喜歡興造事端的人,偏偏要自找煩惱。在事業極盛時,總要不驕不滿,凡事忍讓,才能保持長久而不衰退,因此仗勢欺人的人,等於是自取滅亡。

[評語]

人若心中不妄求,對於下事物都能用一種「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一定比較能輕鬆自在。所謂「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惜人的「閑事」實在太多了,整天患得得失,全沒有一個安定處。窮時求富,富時求名,即使名利雙收了,還是改不了「好管閑事」的毛病。享受的比別人多,煩惱也比別人多,這似乎是很公平的事。做個快樂的窮人也不容易,因為大部分的窮人都很不快樂,窮人永遠是愁眉苦臉的。其實,這是看各人的生活態度而定。凡事順其自然,不強求而盡本分,保持內心的安泰,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都無法了解的人生至樂。

身處富泰的環境,就更要謹慎謙虛了,所謂「勢不可使盡,福不可雙受」。使盡受盡之後,便是窮窘睏乏。因此,富泰若是驕橫而逞強欺人,便是很難守得住鼎盛的家業。要持盈保泰,就是「忍讓」二個字。大部分的人一朝富泰了,以前能忍的,現在再也忍不住了。因為有恃無恐,既然有權有勢,還有什麼她忍的?如此一來,紛爭不斷,能富泰山到什麼時候?不管人處在什麼環境,中國人尤其講求的「忍」,永遠是立身處世的良方。

九六、境遇無常須自立,光陰易逝早成器

人生境遇無常,須自謀取一吃飯本領;人生光陰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注釋]

境遇:環境的變化和個人的遭遇。成器:成為可用之器,即指一個能有所成就的意思。

[譯文]

人生中的環境和遭遇是沒有一定的,自己一定要謀求足以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才不至受困於環境。人的一生僅僅數十寒暑,很容易便逝去了,一定要及早訂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在一定的期限內使自己成為一個用的人。

[評語]

人的一生可能遭遇到的事物,以及環境的變遷是沒有一定的。有的人生於富豪之家,卻因意外的遭遇變故,潦倒而死;有的人生於窮困的家庭,卻因環境際遇,再加上個人的努力,而成家立業。這正說明了人生的無常。在無常的人生中,若想維持一個起碼的生活條件,一定要學得一技之長,一可以圖個人溫飽,二可以養活一家人,甚至幫助他人,總不至於在挫折的時候,連自己也養不活。

人的一生是十分短暫的,轉眼即過。若不好好把握,極可能有「老大徒傷悲」的感慨,後悔也來不及。所以,要及早為自己訂立一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督促自己在某個時限完成它,這樣生活才有目標,有意義。你細想一想,大部分人的生命,是不是都在張望和蹉跎中逝去的?孔子見到流水,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而我們呢?生命是值得振奮起精神,勇往直前的。

九七、河川學海而至海,苗莠相似要分清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注釋]

謀道:追求學問及人生的大道理。莠:妨害禾苗生長的草,像禾,俗名狗尾草。

[譯文]

河川學習大海的兼容並蓄,最後終能匯流入海,海能容納百川,所以,一個人追求學問與道德的心,也應該如此,永不止息。田裡的莠草長得很像禾苗,可是它並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沒有真知灼見,否則便容易被蒙蔽。

[評語]

「川學海而至海」,乃是一個比喻,如果把每一個讀書人的求學心當作河川,而把知識當作海洋,那麼,由一條河的發源一直匯流到海洋,其中必然要經過許多崇山峻岭。然而河川始終奔流不息,正如讀書人求學也應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知識道德才能更淵博深廣。而且,「泰山不辭壤土,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棄細流,故能成其大。」讀書人也不要放過任何獲得新知的機會才是。

有時候,真理的辨認是十分不容易的,就像苗與莠一般難以分別。因此,在研究任何一種學問,或窮究一項事理時,一定要經過謹慎的判斷,才能評論是非。只有真知灼見方能洞察真理,排除似是而非的謬論。萬一被蒙蔽了,還能探究真理嗎?所以說「窮理者不可無真見」。

九八、守身必謹嚴,養心須淡泊

守身必謹嚴,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養心須淡泊,凡足以累吾以者勿為也。

[注釋]

守身:持守自身的行為、節操、戕:損害。

[譯文]

持守節操必須十分謹慎嚴格,凡是足以損害自己操守的行為,都應該戒除。要以寧靜寡慾涵養自己的心胸,凡是會使我們心靈疲累不堪的事,都不要去做。

[評語]

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倘若沒有什麼抱負,只要庸庸碌碌地過一生也就罷了。如果,對人生心中還有一點牽繫,一點理想,那麼,持自謹嚴就很重要。怎麼說呢?正因為我們愛人生,所以愛自己,「守身」正是愛自己的表現。我們珍惜自己的一言一行,恐怕有所缺失。古人的「守身如玉」,無疑是對生養自己的父母與孕育自己的天地的一種最誠心的回報,因此,凡是可能損害自己言行的邪曲行為,一概不為,他們的操守永遠光明坦蕩,就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溫良可親,學習他們並不代表食古不化。想一想現代人,持身謹嚴的有多少?別說那些作姦犯科之輩,我們有時不也會為不該得到的利益而動心嗎?「謹嚴」二字,可是不容易的,不過,也更見古要守身的「專心一志」了。

人的渴望是無窮無盡的,許多事情想也沒用,徒增我們的煩惱。禪宗有句偈語是這樣的:「左一布袋,右一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許多事情對於我們而言,也就像布袋一般,只是負擔。大部分人一輩子扛著七情六慾、兒女情長的「布袋」,永遠也放不下,這樣非把自己累死不可。結果,這一輩子,雙手都用來扛布袋,而不能空出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心靈也永遠不下來,想一些真正屬於自己生命的問題。

九九、有德不在有位,能行不在能言

人之足傳,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注釋]

足傳:值得讓人傳說稱讚。

[譯文]

一個人值得為人所稱道,在於他有高尚的德性,而不在於他有高貴的地位。世人所相信的,是那些凡事都能實踐得很成功的人,並不是那些嘴裡說得好聽的人。

[評語]

一個人足以為人讚賞,並非他身在高位,因為,深居高位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一切全在他內心是否有德。有德的人即使居於陋巷,他做的事仍然有益於眾人;無德的人即使身居政要,也不是大家的福氣。

一般人的毛病是光說不做,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說過幾百遍:「我一定要……」結果,毛病還是毛病。有些人說起話來真是令人傾倒,所謂雄辯滔滔,也不過如此。但是,再仔細觀察他的行為,對他的話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要讓別人相信你,很簡單,拿出成果來!畢竟,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是看你做,而不是聽你說。

一OO、稱譽易而無怨言難,留田產不若教習業

與其使鄉黨有譽言,不如令鄉黨無怨言;與其為子孫謀產業,不如教子孫習恆業。

[注釋]

譽言:稱譽的言辭。產業:田地房屋等能夠生利的叫做產業。恆業:可以長久謀生的事業。

[譯文]

與其讓鄰里對你稱讚有加,不如讓鄉里對你毫無抱怨。替子孫謀求田產財富,倒不如讓他學習可以長久謀生的本領。

[評語]

一個人要做到認他人讚美並不是困難的事,最困難的是讓別人對自己沒有絲毫怨言。因為,前者可能多做幾件好事就能得到,而後者幾乎是要人格完美無缺才行。在我們的經驗中,一個人很難做到十全十美。「使鄉黨無怨言」不是去討好每一個人,而是要使每個人都能信服,這就很困難了。由這章我們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樣要求自己的。總要持之以恆,在自己的人格修養上下工夫,才能做到讓周圍的人對自己毫無怨言吧!

為子孫謀求大的產業,原是人之常情,可是,子孫若是品德不良,龐大的產業總會讓他敗盡,甚至使他的行為更加乖張,因為他有了揮霍的憑藉。即使子孫品德上過得去,若無謀生的本領,坐吃山空,再多的家產也會有用光的一天,到那時,只有流落街頭了。因此,留產業給子孫,倒不如先教好他的品德。讓他學習一技之長。一方面有了長久謀生的本領,另一方面也不會花天酒地,入不敷出,這才是非曲直最妥當的辦法。

一O一、先賢格言立身準則,他人行事又作規箴

多記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閑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規箴。

[注釋]

先正:指先聖先賢。規箴:規是畫圖的器具,箴具有規勸性質的文體。規箴是指可以規正我們行為的道理。

[譯文]

多多記住先聖先賢立身處世的訓辭,心中才會有正確的主見。旁觀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為我們行事的法則。

[評語]

先賢的格言,都是經驗的累積。雖然時代環境已不有不同,但人心千古相同;雖然社會制度已有改變,但做人的道理不變。因此,多將一些聖賢的言語記入心底,多加以咀嚼、消化,我們內心對行事的對錯與法度,便能建立一個正確的準則,不至於被邪說蒙蔽,遇事也能依此來決定取捨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許多事情,我們雖不曾經驗過,但只看他人已有的得失,便知這件事是好不好,值不值得去做。譬如說,看那些嗜賭如命的人如何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就知道賭博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我們取法了。我們看他人誠實穩重,熱心踏實,最後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經商能致富,為學有所成,做官更是造福民眾,就知道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事實上,只要我們多加留意,格言不僅在書中,也在我們的生活里。

一O二、身為重臣而精勤,面臨大敵猶奕棋

陶侃運甓官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謝安圍棋別墅,其鎮定非學而能也。

[注釋]

陶侃:晉鄱陽人,為人明斷果決,任廣州刺史時,經常運磚修習精勤。甓:磚的一種。可企而及:能夠做至意思。謝安:晉陽夏人,淝水之役,前秦符堅投鞭斷流,人心為之惶惶,當時謝安為征討大都督,絲毫不驚慌,閑時仍與友人在別墅下棋,鎮定如常,最後他的侄兒謝玄大破符堅於淝水。

[譯文]

晉代的名臣陶侃,在閑暇的時候,仍然運磚修習勤勞,這種精勤的態度,是我們做得到的。晉代名相謝安,在面臨大敵時,仍然能和朋友從容不迫地下棋,這種鎮定的功夫,就不是我們學得來的。

[評語]

晉代的陶侃身為廣州刺史時,每天仍然運磚來修習勤勞,不使自己有一點怠惰的習慣。他還常常勸人愛惜光陰,珍惜事事物,甚至,連不用的竹頭木屑,他都會先收藏起來,以備將來急需。不過就光以運磚這件事,便可以見出古時成大事業的人,莫不時時刻刻在鞭策著自己,即使有最舒適的環境讓他享受,他也寧願勞動自己的筋骨,絕不讓自己懈怠半分。陶侃後來能成為晉代名臣,實非偶然。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的,而且,這種精勤的精神只要我們肯去做,就一定能做得到。

至於謝安,在大軍臨境時還能安然下棋,這等靜功夫就教人不得不佩服了。但是,他令人佩服的地方並不在於他視若不睹,而是他分明看見卻能胸有成竹,泰然處之,所以能臨危不亂,大破符堅的百萬雄師。這種鎮定功夫並不是臨時學就學得來的,因為,這完全是看個人的膽識。就像練功夫的人,由於長久臨敵,知道遇事而亂是最大的忌諱,另一方面也由於功夫已深,對方一拳打來,自己有數十種方法可以化解,自然不覺得有什麼好慌張的。因此,鎮定能命一個人的頭腦保持清醒,慌張只會自露陳腳;鎮定能找出對方的弱點,慌張只有自露弱點。惟有鎮定,才能克敵制勝。一棵樹之所以不畏風吹雨打,還是因為根札得深啊!

一O三、以美德感化人,讓社會更祥和

但患不肯濟人,休患我不能濟人;須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注釋]

濟人:救濟別人。

[譯文]

只怕自己不肯去幫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夠。應該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為畏懼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

[評語]

這章講的,完全是一個「心」字問題。如果真的有心救助他人,並不怕自己能力不夠,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毫無能力的。只要有心,任何事情一定可以略盡綿薄。大部分人說自己沒有能力助人,總歸一句話,還是沒有心罷了。幫助他人的方法很多,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聲慰問也可以帶給別人滿心的溫暖。把我們善良的心意,分一些給別人吧!只要你——有心。

別人不敢欺負我那是因為自己厲害,別人懼於威勢,所以才不敢。可是「不忍欺我」,就是因自己品德善良,待人誠懇,別人期負我會良心不安,所以才不忍。不過更重要的是要使大家不忍去期負任何人,不僅是我而已,這就需要感化的功夫了。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講的也是這個道理,與其讓人懼怕你,不如讓人敬愛你;與其以威勢刑名來壓制人,不如以美德來感化人,讓他們自內心發出親愛別人的好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祥和。

一O四、幸福可在書中尋求,創家立於教子成材

何謂享福之才,能讀書者便是;何謂創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注釋]

創家:建立家庭。

[譯文]

什麼叫做能享福的人呢?有書讀且能從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什麼叫做關於建立家庭的人呢?能夠教育出好子弟的人就是。

[評語]

人間的享樂無數,總要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才算是有福氣。許多人並不明白什麼叫快樂,常常誤把刺激當作快樂,一旦外界的刺激消失了,自己的心靈反而更加空虛。作者認為,懂得讀書的人,才是真正的享福。能安心自在地讀書,的確是一種福氣。書中有無限的天地,隨時在等著你,全看你有沒有一把「心靈之鑰」可進入書的世界。有許多人一輩子也無法擁有這把鑰匙,於是只好由外界去獲取種種快樂,他的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上。能由書中得到喜悅的人,隨時都能打開書,聆聽心靈最悅耳的音樂。這種人才是真正能享福的人。

什麼人才是擅於建立家庭的人呢?應該是那些擅於教育孩子的人吧!就像一個園丁,他的園子里種的樹如果都長斜了,長歪了,花不開而雜草叢生,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好園丁。若是他種的每一棵樹都俊秀挺拔,而且百花怒放,草兒碧綠,這才是一個好園丁。擅於建立家庭的人也是如此,教育出來的都是好子弟,這些好子弟將來又創立了許多好家庭,這豈不是擅於創家嗎?

一O五、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則體孔子之言以勞之(愛之能勿勞物),勿溺受以長其自肆之心。子弟習氣已壞,教難行也,則守孟子之言以養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勿輕棄以絕其自新之路。

[注釋]

未漓:尚未變得澆漓。自肆:自我放縱。

[譯文]

當子弟的天性尚未受到社會惡習感染,而變得澆漓時,教導他是不難的,因此應以孔子「愛之能勿勞乎」的方式去教導他,而不要太過分溺愛,增長了他自我放縱的心。當子弟習性已經敗壞,不易教導時,要依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的方式教他,不要輕易地放棄,使他失去了自新的機會。

[評語]

真正懂得愛的人,是愛之以方,而不是溺愛。因此在子弟還保持著純樸的心時,要對他要求高些,使他養成刻苦自立的精神,這才是真愛。而溺愛會使他無法離開父母的照顧而生存,反倒害了他,到了放縱成習,便不好教育了。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是指有合乎中道的父兄來教育子弟,使他歸於中道;有才的教導無才的,使他自覺自發。子弟就如長偏的小樹,要由父兄像直木一般地去矯治他,千萬不要輕易放棄,使他任意生長,那就更要長偏斜了。就像少年管教所的孩子,只要耐心地教導,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仍有機會成為有用的人。

一O六、若成事業,不可無識

忠實而無才,尚可立功,心志專一也;忠實而無識,必至僨事,意見多偏也。

[注釋]

僨事:敗壞事情。

[譯文]

如果一個人竭心儘力,雖沒有什麼才能,只要專心一志在工作上,還是可以立下一些功勞。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忠心賣力,卻沒有什麼知識,必定會產生偏見,將事情弄砸的。

[評語]

打個比方,要一隻烏龜送信上山,雖然它爬得不快,只要方向正確,能專心一志地往上爬,遲早會將信送到山頂。但是如果它不認識路,甚至不知往山頂是向上爬,那麼即使它再忠實可靠,再賣力地爬,也許一輩子也送不到這封信。

忠心是好事,但有許多事反被忠心壞了。這便是由於認識不清,不知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情形。

人不可以無識,尤其是不可無正確的判斷力。即使力量薄弱,無才能的人還是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因此,無論做什麼事,先要把事情的真相弄清楚。如果什麼都不明白,便貿然地介入,鮮有不礙手腳、幫倒忙的。

一O七、有時勿忘無時,踏實勝於僥倖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倖之事,斷不可存僥倖之心。

[注釋]

僥倖:意外獲得。

[譯文]

人即使處在順逆的環境中,也不可忘卻人生還有逆境的存在。世上雖然偶然會有意外收穫的例子,但是心中不可抱著不勞而獲的想法。

[評語]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好花不會常開,好景不會常在。因此,雖然不在逆境中,也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作一些準備,才不至於事到臨頭,被擊倒而不能爬起。逆境之來,有時是無法預料的,天災人禍皆可以造成,只要不對生命絕望,一切都要可以從頭開始。人生最可愛之點便在太陽落下,明天仍會升起,人也應該有這種心境和心情。

說到僥倖,不免讓人想起守株待兔的寓言。僥倖是偶然的,一個人心存僥倖,便無法認真地做事。到最後只會像寓言中的農夫一般,把田園都荒廢了。既然是偶然,便不在人的掌握之中,而踏實的努力絕對可以獲得代價。偏偏有人一心想不勞而獲,放掉手中掌握的錢,在路上尋找別人可能遺落的錢,這是可悲的。人為何要放棄做一個踏實的機會,而去做一個愚昧而可憐的人呢?

一O八、心靜則明,品超斯遠

心靜則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遠,雲飛而不礙空。

[注釋]

品超斯遠:品格高超則能遠離世事的糾纏。

[譯文]

心能寂靜則自然明澈,就像靜止的水能倒映事物一般;品格高超便能遠離物累,就像無雲的天空能一覽無遺一般。

[評語]

心就像一個湖,所謂「寒潭過雁影,雁過影不留」,倘若雁過波興,雁影便扭曲失真;又若雁過影留,那麼後來再有別物掠過,終因雁影滯礙而不現。風就彷彿我們的七情六慾,影便如同外界是的種種想像,如果心有所愛戀取捨,就無法見到萬物的本相。當湖水混濁不堪,自見不明時,又何能照物呢?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內心澄澈,不執著於一物,才能做到動靜如一,因其極動之時其實不動。

品格高超的人,由於內心不受情慾愛戀的牽累,因此行事能如天馬行空,沒有阻礙。亦如雲行在天,既不為人間牽絆,又不為天空羈留,偶化為雨,滋潤人間花草樹木。當它再由水化為雲時,更不帶走半點塵土。

處世奇書《圍爐夜話》(上)原文-譯文-評語-領悟智慧-社交不再難

一O九、讀書人貧乃順境,種田人儉即豐年

清貧乃讀書人順境,節儉即種田人豐年。

[注釋]

豐年:米穀收成豐盛的年頭。

[譯文]

對於讀書人而言,清高而貧窮才是順逆的日子;而對於種田的人而言,只要省吃儉用,就是豐收的年頭。

[評語]

顏淵一簞食一瓢飲,猶不改其樂。所以,真正的讀書人並不以貧為苦,因為他們的心中僅有讀書之樂,面無復他樂。所謂清貧乃是讀書人的順境,倒不是讚美清貧,而是清貧不但足以養廉,亦足以誠心,同時也沒有浮華奢靡之事來擾亂身心與道業。而為官與富貴有時反倒才成讀書的障礙。因為為官事務繁冗,無暇讀書充實自己;富貴則五欲充心,五聲充耳,極易墮落了志氣。

節儉是良好的美德,種田人家不能保證年年都有豐收,若是平常儉約,而有所積蓄,即使年成欠收,亦能衣食無虞,豈非與豐年無異?倘若不能節儉,日日浪費,即使年年豐收,又何異於年年欠收?所以開源節流,不要寅吃卯糧,那麼任何用度都是永遠充足的。

一一O、講求正直,莫入浮華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故迂拙之人,猶不失為正直。高或入於虛,華或入於浮,而虛浮之士,究難指為高華。

[注釋]

迂:不通世故,不切實際。

[譯文]

做人太過方正則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顯得有些笨拙,但這兩種人還不失為正直的人。理想太高有時會成為空想,重視華美有時會成為不實,這兩種人到底不能成為真正高明美好的人。

[評語]

正直而迂拙,所懷抱的還是正直的心,根本上不同於那些只求變通而失正直的人,因此既不可笑,亦不可恥,因為這種人有一顆可敬的心。人若不能外圓內方,寧可外方內方。總不要外圓內也圓,一點腳跟都沒有,使世間的一切正直、道德、原則,皆被此等人敗壞了。

任何想法總要以能實現為準,若是不能實現,便是虛妄。能履踐的想法有一定的步驟可以依循,而虛妄的想法則沒有這種次第。這種想法即使再美妙,再高明,也只是空想,一無是處。人都喜歡光彩奪目的事物,但是如果因此而走向無意義的浮華,只重形式而不重內容,那麼就失去了根本的精神,這種美便是空洞的美。真正的美是內涵而外現並非外加的。

無論是空洞的理想,或是虛浮的美,都是一種假象,無法帶給我們真正美好的事物與發自心靈的讚歎。

版權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梅煮酒論國學 的精彩文章:

父母規12條,從此刻起:只有鼓勵和讚美才能帶給孩子自信和力量
20個佛教經典故事:百讀不厭,開悟人生

TAG:青梅煮酒論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