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石頭城到紫金山:南京為什麼不容易守?

從石頭城到紫金山:南京為什麼不容易守?

原標題:從石頭城到紫金山:南京為什麼不容易守?


1、


南京,據險臨江,西通巴蜀,東接三吳,北面兩淮。


從戰略態勢上看,巴蜀、荊襄屏護南京上游,東南三吳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兩淮地區為攻守進退之所。


從南京本身來看,「前據大江,南臨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北有長江環繞,加上鐘山、覆舟山、幕府山藩護,周邊還有河道湖泊縱橫,比起那些地勢平坦的南方平原來,南京實在是「形勝之地,帝王之宅。」


所以,歷史上立國於東南的政權往往都會選擇南京作為都城,從三國時期的孫吳、到東晉六朝,再到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


然而,窘迫的事情就是,南京城既然如此險要,為何在歷史中很難找到防守成功的事例?


南京最重要的防線就是自古以來被稱為 「天塹」的長江,任何北方南下的軍隊,要想進攻南京,首先必須跨過江面寬闊,水深浪急的長江。


渡江的關鍵點,就是位於南京城西北的石頭城。


在古代,萬里長江奔涌於金陵城西北,石頭山(今清涼山、國防園、石頭城一帶)位於今天的南京城西,西臨秦淮河,西北接馬鞍山,東南連五台山,現在海拔有60餘米,山勢呈圓形,周圍有大小山丘十餘座。

《輿地誌》載:石頭山「山環七里一百步,北緣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七里。山有城,相傳楚威王滅越,置金陵邑與此」。

如果守城者能夠控制石頭山,從北方而來的軍隊就無法直接渡江登陸繼而進攻南京。


因此,從三國孫吳時期開始,就把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的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加以經營。


2

公元211年,即漢獻帝建安十六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到秣陵,次年,孫權在金陵石頭邑的基礎上修築石頭城,城牆夯土而成,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如今的六里左右。


石頭城東有二門,南有一門,西為臨江峭壁,無門,並在此處屯駐水陸大軍,建造貯藏軍糧器械的國庫,又沿秦淮河築堤建橫塘,夾淮立柵建柵塘,形成堅固的沿江防線。當時,在四望山最高處,建有總烽火台,「沿江築台以舉烽火燧,自建康至西陵五千七百里,有警急半日而達」。


宋人朱存《金陵覽古》詩中感慨詠道:

「此址定由天造險,古來常恃作金湯。」

在整個六朝定都南京的320餘年間,石頭城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史稱:一旦「江邊有警,必先據石頭以為捍禦」。一方面,朝廷以皇親國戚和王公大臣領戍軍鎮守石頭城,另一方面,叛軍也常以石頭城作為進攻台城的根據地。


石頭城建成後,南京的防禦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其中北面,白石壘(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面,丹陽郡城。


此外,建康城的內城和台城非常堅固,尤其是台城,由三道城牆構成。


所以在宋代以前,南京地區其實很難攻克。

南朝時,建康有名的兩次失守,比如侯景之亂和隋滅陳,基本是內部人為因素。


北宋時,面對宋軍圍困,南唐依然堅守南京長達一年有餘。


3


六朝時期,長江在京口(鎮江)一帶入海,這裡的江面寬達數十里,波濤洶湧與大海無異。


由此可以想像當年南京的江面有多寬廣,但是唐宋以後,隨著河沙的日益堆積,下遊河道漸漸變窄,大海也在快速向後退去。


早在唐高祖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由於長江江水日漸西移,石頭城在軍事上就已經失去利用價值。



今天的石頭城


同時,由於大運河的開通,揚州成為連接南北的長江樞紐,渡江方向上的選擇變得更多。


此外,隨著西北陸地面積的擴大,南京周圍也更適合大兵團運動部署。這時,城牆本身是否堅固,成為南京地區防禦的重要衡量指標。

4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後,修建了周長35.3的南京城牆。


史書記載,南京城牆全長33.6公里,最寬處達到30米,最高處達60米。


此外,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用青磚和條石砌成!


全部城牆或者依山(石頭、馬鞍、盧龍),或者傍湖(玄武湖、莫愁湖),或者因舊堤(玄武湖南岸十里長堤),佔據了所有涉及到的山體和制高點。


所謂:

「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於內。」


1595年5月31日,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抵達南京,曾經遊歷無數地方的利瑪竇充滿驚嘆地寫道:

這座城市很大,它的第二道圍牆有二十多里長,全由大石塊築成,堅實寬大,上面足足可以並馳三部馬車。

1816年10月19日,英國阿美士德訪華團路過南京,首先映入他們眼帘的就是「以大而著稱的城池」,隨團到訪的外科醫生克拉克·阿貝爾被巨大的城牆所震驚,以至於在日記中記下來這樣一個說法:

中國人聲稱,如果兩人佛曉時分騎馬從城牆德一處向相反方向出發,圍著城牆飛奔,他們直到太陽落山也不會相遇。

然而,過於寬大的城牆,是一把雙刃劍。


因為將近34公里的城牆需要大量的兵力,所以在明初時,南京一度駐軍將近20萬。


但是當守軍數量不足時,太長的城牆反而成為巨大負擔。1853年,太平軍攻打南京時,城內清軍只有四千人,結果被太平軍炸毀天妃宮附近城牆而輕鬆攻破。


此外,就南京周邊地形而言,周邊山脈相對北方呈現為凹形。


當近代火器出現後,南京周圍各處制高點一旦丟失,南京本身就會處於或力打擊之下。


俗話說,「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轟進後宰門。」


太平天國把南京設為首都之後,最重要的防禦要塞就是位於紫金山的天堡城和地堡城。



當湘軍攻克天堡城和地堡城後,南京也就無險可守了。


辛亥革命時,革命軍也是率先攻克天堡城,然後架炮轟擊南京城內清軍。於是,第二天,南京城就輕鬆光復。


南京城雖是山水形勝,虎踞龍盤之地,但是長江既可以成為天塹,也可以幫助敵人運糧運兵。山既可以成為自己的要塞,也可以給敵人提供火力制高點。


這也就是為什麼看起來虎踞龍蟠、堅不可破的南京城,也不是絕對的固若金湯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龍城飛將李廣為何名氣大於成就?
究竟是「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