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生活:不怕不如意 就怕想不開

生活:不怕不如意 就怕想不開

導讀

前幾天聽到一個毒雞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剩下一二則是極不如意。」

一笑之餘,細思似乎又頗有道理。生活中有太多事情無法按照我們既定的想法去實現,而在一樁樁、一件件難事過後,留給我們的往往是無限的疲憊與失望。

故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短短的八個字,就成為歷經千迴百轉的我們對自己的激勵,對未來的期許。初心本不難守,只是在一次次的挫敗之後,忘記了最初的自己。

面對困境,我們要做的是明白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它,以何種態度安頓自己,又如何在困境中尋找到一個支撐自己走下去的理由?

劉晝《劉子·激通》中云:「梗楠郁蹙以成縟錦之瘤,蚌蛤結痾而銜明月之珠,鳥激則能翔青雲之際,矢驚則能逾白雪之嶺,斯皆仍瘁以成明文之珍,因激以致高遠之勢。」

「梗楠」、「蚌蛤」雖自身有瑕疵,但卻能夠轉賤為貴,成為珍寶;「飛鳥」、「箭矢」因外物的刺激,反而能夠突破自身的局限,做到以往所不能及之事。物是如此,人事亦然。

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云:「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古代聖賢人之所以能在絕境中取得舉世成就,是他們能夠正視苦難,以內心強大的毅力戰勝眼前的困頓之境。苦難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無限的潛力,從而絕處逢生。

態度,決定我們的行動,態度,決定我們的格局。試想倘若司馬遷沒有受到當初的迫害,這部流傳千年的《史記》也許不能完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很多事情不在於它本身是什麼樣的,而是在於我們怎麼去看待它。

昔者范陽祖逖在統治者不支持的情況下,率領其下部隊百餘家渡江,船行到中流擊楫發誓說:「我如果不能掃清中原的殘敵渡江回來,將如這大江一般一去不復返。」

於是駐紮在淮陰,冶煉兵器,招募隊伍,向前進發。我們在感慨於祖逖勇氣的同時,更欽佩其面對層層困難不屈不饒、積極進取的精神。置之死地,也許就是成就一個人的最好時機。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句名言:「態度決定一切。」這裡的態度不僅是我們做事的決心和毅力,同時也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

正如蘇軾所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還是那個廬山,在不同人的眼中卻有著不同的一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的這句話扭轉了從宋玉以來的悲秋傳統。在凄凄慘慘的秋天,我們能做的只有顧影自憐、悲戚傷感;而如果眼前是如春的秋季,我們或許可以創造新的生機,充滿無限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夢李白》:故人入我夢 明我長相憶
漫步人生:請不要停止「生長」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