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必須扣好「第一顆扣子」
10月26日晚,深陷學術不端輿論旋渦的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梁瑩告訴媒體,因為無法忍受部分同事、學生及媒體的「惡毒攻擊」,同時鑒於身體原因,已向學校提出辭職。
此前,針對媒體對其涉嫌學術不端的報道——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梁瑩在過去發表了超過120篇論文,其中至少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南京大學已經啟動對撤稿事件的調查。按照學術不端的調查、處理規則,調查將不因其提出辭職而終止,南大應堅持學術原則對其進行嚴肅的調查,並把調查結果、處理意見告知公眾。如果其確有學術不端行為,梁教授想通過辭職來「止損」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是嚴肅的學術處罰。畢竟,辭職是個體的行為,談不上處罰,而依據調查結果撤銷教授職稱、各種學術頭銜,解除聘用合同,才是對學術不端行為的嚴肅處理。
梁教授撤稿事件,之所以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是因為她的行為雖然是老生常談的學術不端問題,但是她主動撤稿,並稱撤稿的原因是自己以前的文章「都是垃圾」、「不能代表我的水平」,揭開了我國學術界的另一個帶有極強成功學色彩的潛規則。即有的學者認為,要儘快取得學術成果,可以不擇手段,在最初階段可以採取作弊、造假手段,以此獲得課題、經費、榮譽後,自己再「正兒八經」搞研究,只要現在搞的研究沒問題,以往的就可既往不咎,一撤了之。這是深受成功學毒害的結果。
不要說個體,我國的社會輿論有時也是站在抄襲、作弊者一邊的,覺得取得原創成果很難,先抄襲情有可原,只要抄襲成功,在此基礎上再取得創新成功,不應該對以前的抄襲太過苛責,甚至把這視為創新的一種路徑。如果一名知名學者多年前的學術不端被舉報、曝光,我國社會總會出現「陰謀論」「動機論」等論調。這些觀念,其實是對抄襲作弊的縱容,而且也打擊原創精神。從近期看,這會快速取得成果,但從長遠看,會影響社會的持續創新能力。
學術能力和學術不端是不同性質的問題,也有一些人將學術能力與學術不端混為一談。一個人學術能力不強,這並非什麼問題,尤其在剛進入學術領域時,寫出一些幼稚文章,是很正常的。一個後來成為「大學者」的研究人員,沒有必要迴避自己之前的文章,以之前的論文水平低而撤掉這些論文,這本就缺乏對學術研究正確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另外,一個能力強的學者,也可能有學術不端問題。學術不端的調查、處理,要對事不對人。
學術不端是破壞學術創新的毒瘤,因此,學術界對學術不端的基本態度是「零容忍」。所謂「零容忍」,就是哪怕是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只要發現他之前的學術研究有造假行為,哪怕這一造假行為發生在三四十年前,也照樣要追究責任。不能因為他後來取得的成就,就對學術不端視而不見。這種嚴格的學術規範,要求所有研究者都必須踏踏實實做學術研究,讓學術研究擺脫叢林原則、急功近利。簡單來說,就是必須扣好學術道路的第一個扣子,水平差沒關係,但必須誠信。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對學術不端有怎樣的認識並不重要,涉及學術不端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也是其權利,但學術機構,必須堅持學術原則處理學術不端。我國當前的學術不端問題,與學術機構對處理不嚴,往往從利益角度而非學術角度處理學術不端問題有密切關係。比如,學術機構追求近期的學術政績,而以學術不端方式獲得的成果服務於學術政績。學術機構擔心調查、處理學術不端,會影響學術聲譽以及獲得學術資源,因此就充當學術不端的「保護傘」,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是和學術共同體追求真理,關注學術本身的價值背離的。這也導致大學教師、學生,科研人員,缺乏正確的對學術不端的認識,覺得為實現功利的目標,學術不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此,學術機構嚴肅對待學術不端,才能形成正確的學術規範,培育健康的學術生態。最關鍵的是,學術機構必須回歸學術本位,防止功利因素對學術的侵蝕。
有關研究顯示,我國的學術不端現象,正朝本科學生、高中生蔓延,有一些高中生就用抄襲、請人代寫的論文去申請大學自主招生,這些學生及其家長沒有意識到,這種不端行為,會給未來發展留下無法抹去的污點。即便僥倖通過自主招生被大學錄取,在若干年後被發現抄襲、造假,也將為之付出代價。這不是靠撤掉論文就可以「抹去」的。所以,嚴肅調查、處理這起撤稿事件,對消除青年學生、學者中的學術「成功學」十分重要。
※心臟幹細胞研究論文造假 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並非沒有希望
※你要記住,英雄莫問出處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