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遭遇新困境,印度市場卻不能再一次拯救它
過去的三年,小米的路走得不容易。
2016 年,小米從谷底爬起;去年,小米靠著印度市場打了翻身仗;今年,小米上市高開低走,上市前股價兜兜轉轉,上市後股價一路狂跌,成為了「年輕人第一支被套牢的股票」。
目前小米股價在 12 港元左右徘徊,「破發」幾乎成為了小米股票的常態。
與此同時,小米在產品上也越來越乏力。
2018 年,小米曾經領先的全面屏已不再能夠成為一個賣點,OPPO Find X 還順手搶走了「真·全面屏」的名頭,踩著小米順利登上了高端旗艦機市場,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留下小米 Mix 3 與榮耀 Magic 2,用滑蓋全面屏的方式相視而立,帶著尷尬和無奈撞一番臉。
如今,小米能夠吹噓的,只剩下那個救了小米一次的印度市場了。
近日 Counterpoint 發布本年第三季度調研報告,小米憑藉 27% 的市場佔有率,牢牢穩住了印度市場第一的寶座,比第二名三星多了 5 個百分點。
但是,2018 年眼看就要結束了,如今印度第一,並不能解決小米的新困境。
2015 年,小米從頂端突然墜落,彼時,開拓印度市場的效果立竿見影,小米的全球出貨量水漲船高,讓小米衝擊上市成為了可能。
可如今,手機市場進入了新的競爭階段,低端市場也必須伴隨著高端機的亮眼表現才有效果。但小米獲得市佔率,主要是依賴紅米低端系列衝量,除了小米成立至今便一直存在的品牌形象受損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小米的整體業務布局。
小米的三駕馬車,手機、互聯網和生態鏈,手機顯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是一切的基礎。而高端旗艦手機,則是手機的基礎。
高端旗艦手機的乏力,首先會影響小米手機業務本身。
早年 OV 在線下渠道的快速擴張,證明了性價比從來就不是真正的殺傷力武器。
低端手機市場,消費者反而更認品牌,這是華為榮耀機 OV 能夠迅速崛起的關鍵。而品牌的構建,絕對不是來自於低端機,而是靠研發高端機,拿出硬實力產品,然後再靠龐大的營銷體系傳播出去的。
畢竟,價格便宜是消費者可以感知的,但「性能強勁」卻是模糊的概念。在千元機乃至百元機領域,小米的性價比產品,大概抵不過 OV 銷售人員一句「小米不行」,也扛不住華為鋪天蓋地的「中國驕傲」。
價格上小米是有優勢,但消費者能夠感知的性能上,小米卻佔了劣勢,「性價比」在成熟的手機市場,成為了不成立的武器。
其次,高端旗艦手機的乏力,也會影響小米的物聯網、生態鏈業務。
儘管目前,小米在物聯網領域憑藉 8500 萬的激活設備總數,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但是,在物聯網全面爆發之前,這些起跑的領先,並不能成為太大的優勢。
現在,華為阿里騰訊都在物聯網領域都有布局,一旦行業進入爆發性發展期,用戶選擇誰的解決方案並不能夠確定。而機哥認為,高端旗艦機用戶,在行業普及期搭建智能設備的意願,應當比低端機更強——
更何況即使在低端機銷量上,國內市場小米並不如華為榮耀,這幾乎成為了小米的最大短板。而放到印度市場,由於基礎設施落後,市場價值還沒能顯現,遠水解不了近渴。
第三,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同樣在受限範圍內。
小米自我定位一直為互聯網公司,但始終沒能受到認可,原因很簡單: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嚴重依賴於硬體本身的市場佔有率。
什麼是互聯網企業?無論是阿里騰訊百度,還是美團頭條拼多多,他們的優勢在於,純粹的軟體平台服務不存在硬體本身的制約。無論你硬體載體用的是蘋果三星,還是華為OV諾基亞,你都可以享受它們的服務,沒有界限。
可小米的互聯網服務,只存在於小米手機之中。這就註定小米的服務廣度,被限制在了小米用戶群中。
綜上,小米就的三家馬車成了一個死循環:旗艦機市場表現不佳,低端機影響力不夠,導致手機業務聲量變小;手機業務反過來影響物聯網和互聯網業務的發展;而後兩者難以形成生態反過來促進手機業務,轉了一圈,小米還是停在原地。
雷軍總說,要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產品,但到現在價格厚道是看見了,感動人心的成分卻越來越少。而蘋果、華為和 OV 的經驗正在傳遞出一個信號:
價格厚道這件事,並沒有那麼重要。或者說,價格厚道是可以分層的:中低端機可以價格厚道一些,但高端機,感動人心更重要,它支撐起的高溢價,能夠給企業和用戶,帶來更多。
可小米卻偏偏在追求「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時候,最終拿出了低價卻平庸產品。這當然也值得讚美,可是,卻再也不能挺直腰板說,「探索黑科技」。
畢竟探索黑科技這件事,價格一定不會太厚道。
▎搞機哥經典熱文
《魅族的引領,迷失,尷尬和看不清的未來》
《全面屏手機的瓶頸:動不得的前置攝像頭》
《新 iPhone X 或降價,眾安卓廠商要如何過冬?》
《華為小米發布新機,國產品牌什麼時候能不模仿?》
《被小米趕上的三星印度市場霸主地位還能維持多久?》
《缺失印度入美受阻,華為如何應對嚴峻的新年挑戰?》
※賣一萬的華為Mate保時捷,現在竟然2K拿下
※手機行業沒有聯想,似乎也不會怎樣
TAG:搞機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