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禕為何不能阻止魏延楊儀火併
魏延和楊儀可以稱得上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但這兩個人卻是水火不容,以至於諸葛亮死後來了一個大爆發,導致蜀漢國京城守衛部隊都出動了。
兩人的矛盾由來已久,激烈時曾經拔刀相向,每遇這種情況,費禕總是擋在他們中間,避免了時態進一步的惡化。
但是,在諸葛亮臨死安排的軍隊撤退事宜中,兩人意見相左,費禕作為兩人中間的聯絡人,卻沒有在這個關鍵時候阻止兩人之間的內鬥,導致了兩人率領的軍隊開戰,造成了蜀漢國軍隊的重大損失。
那麼,費禕為什麼調解不了兩人之間的矛盾呢?
先看史書對於兩人的矛盾和楊儀調解的記載:
魏延勇猛過人,善於愛護士兵,加上他性情高傲,當時的人都對他很客氣,避免冒犯他。只有楊儀對他毫不忍讓,魏延十分惱恨,與楊儀勢不兩立。
諸葛亮十分愛惜楊儀的才幹,依靠魏延的勇敢,經常為他們兩人相互不滿意而感到遺憾,不忍心在他們之中偏袒一方而廢棄另一方。
建興八年(230年),費禕調任為中護軍,後來又擔任司馬。正好趕上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互憎惡,常常坐在一起爭論,魏延有時舉著刀比劃假裝要殺掉楊儀,楊儀則一下子淚流滿面。費禕時常插在他們中間,規勸、開導,分辨是非。
在諸葛亮一生當中,諸葛亮能各盡魏延、楊儀的能力而任用他們,多仰仗費禕匡正補救的力量。
北伐撤軍時的矛盾
諸葛亮病危時,和楊儀及司馬費禕等安排死後退軍的調度,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後;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軍隊就自行出發。
諸葛亮去世,楊儀秘不發喪,命費禕前往揣摸魏延的意向。魏延想讓丞相府的親信官屬將靈柩送回安葬,自己則留下來自率各軍繼續作戰。
魏延明確表示,他不願意受楊儀約束,給他作斷後的將軍!
魏延私自和費禕共同安排回去和留下的部隊,命費禕親筆寫信和自己聯名,傳告下面眾將領。費禕欺騙魏延說:「我將為您回去向楊儀解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經歷軍事,必定不會違命的。」
費禕出來,策馬奔去,魏延當即後悔,但已追不上了。魏延派人窺探楊儀等人的動向,看到各軍營按照諸葛亮的計劃依次率兵回撤,大怒,搶在楊儀沒有發兵之前,率所屬的部隊徑先南歸,所經過之地燒毀棧道。
由於楊儀日夜兼程,緊緊跟隨,兩軍在南谷口交戰,魏延被楊儀率領的先頭部隊將領王平所部擊潰。
魏延和他的兒子在逃往漢中途中被楊儀部將馬岱所殺,事後被誅滅三族。
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費禕是唯一能夠調解他倆矛盾之人,那麼,為什麼在三軍喪帥這樣重大的關頭,費禕卻毫無作為,調解不了兩人的矛盾了呢?
兩人是最高權利之爭,不是方法之爭
毫無疑問,兩人是最高權力之爭,也就是個人最重大原則問題,並不是為了某件事情的方法之爭,這樣的利害嫌隙是無法彌合的。
本來,北伐撤軍的部署是諸葛亮做出的,但因為是由楊儀來執行,魏延就非常反感,認為自己這是給楊儀作斷後將軍,於是不顧政令軍紀,不但不斷後,反而率先南歸。
魏延還說過:「丞相雖亡,吾自見在……怎麼能因為一人的死而影響討賊這樣的天下大事呢?」
很顯然這是將自己看作是諸葛亮的繼任者。同樣,楊儀在得到魏延的首級後,用腳踏著說:「庸奴,還能繼續作惡嗎?」
本來,楊儀派馬岱追趕,是可以生擒魏延的,不是說馬岱武藝高強,而是魏延已經沒有了部隊,但馬岱卻是殺了他,顯然這是楊儀的授意。
楊儀將部隊帶回到蜀國,又把魏延殺了,自己認為功勛至大無比,一定會代替諸葛亮擔任丞相,沒想到蔣琬擔任了尚書令,立刻就「怨憤形於聲色」。
所以說,兩人都是以諸葛亮繼任者自居,都認為自己才是最高權力的所有者,這樣的矛盾是不相容的,所以是費禕解決不了的。
費禕職位低,正所謂人微言輕
費禕儘管是劉禪身邊出來的人,又很得諸葛亮的信任,但他一直比兩人職務低。從魏延和楊儀的角度看,你費禕如果是我的人,為了我的利益,規勸我是可以的,但絕對不是聽從,更不是服從。
這就是所謂的人微言輕。更何況,這兩人怕是連規勸也可能聽不進去,否則,諸葛亮在世的時候,為什麼也解決不了呢?
費禕也有私心
還有一點就是,費禕是有私心的。他到魏延軍營中,雖然是受到楊儀的派遣,但執行的卻是諸葛亮生前的部署。
魏延要留下來繼續作戰,不願做楊儀的斷後將軍,費禕應該嚴肅明確的指出利害關係才對,那就是:這種部署是丞相的臨終決定,不是楊儀的意思;
再就是,諸葛亮之死,不僅僅是一個人之死,而是蜀漢國重大的變故,絕對不是前線換一個將帥這般簡單。
很可惜,費禕既沒有像以前一樣「分辨是非」,也沒有規勸魏延以國家利益為重,而是為自己脫身尋找理由和借口,反而把兩人的矛盾進一步推升,以至於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當然了,費禕儘管有私心,但歸根結底還是兩人自己的責任。魏延和楊儀兩人最後的結局誰也不好,看起來,儘管是私有制,但在國家面前,還是有一個整體利益的,僅僅想著自己的那點點私利,終究是不會讓人讚賞的。
※雍正最寵的大臣,三省六道皇親國戚沒人敢動,脾氣上來連親王都揍
※清朝最「牛」小兵,因提了一個建議,皇帝便下旨:升你為一品官員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