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中國教育的人文缺失

中國教育的人文缺失

一個人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中學、大學,包括大學後的繼續教育,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當然這種影響不一定是某一個老師、某一所學校給予的,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學校的體現。

現代很多人在講人文精神,講科學精神,講得很玄乎。什麼是人文?我認為所謂「人文」就是關乎人與關乎文。關心人類的命運(關心他人),關心人類文明(關心文化),這加起來就是人文。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一定科學、全面。

中國的教育是非常缺少人文精神的。我們在為20世紀的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而歡欣鼓舞之餘,常常會發現過去的一些評價、判斷存在問題。我覺得,20世紀是非常值得我們認真檢討的世紀。20世紀的100年,人類在科學發明創造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成果也是空前的。雖然我們不能說征服了宇宙,但是起碼已經登上了征服宇宙的新台階。在宏觀方面,有衛星的上天、人類的登月、火星地表的探索,等等。有的商人甚至在策划到其他星球去賺錢,在策劃怎樣把我們地球人送到其他星球去。在微觀的層次上,基因的研究是一個重大突破,如人的基因組織、疾病的基因組成等等。將來,對很多疾病,包括癌症的控制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基因的問題解決了,基因編碼的問題解決了,對人類的生命的改善就容易得多了。袁隆平把水稻的基因解決了,糧食的問題也就解決了。克隆人,可能也很快就會橫空出世,儘管「他」會帶來很多倫理的問題、法律的問題,但是「他」的出現是誰都阻攔不了的。科學差不多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已很難想像,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電了,人們會怎麼活。畢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得靠電來控制。但是,與此同時,在這個時期,人類的人文精神又如何呢?地球上數千年數萬年形成的森林差不多被砍光了,全世界的森林,絕大部分是在20世紀被砍光的。而河流呢?50年前打仗時,南征北戰,戰士們雙手舀起河裡的水,就能享受到清涼與甘甜。河流甚至在30年前、20年前還是清的,可現在碧水藍天成了神話里的世界。空氣也不再乾淨,人類對臭氧層的破壞、對自然界的破壞,在20世紀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兩次世界大戰也發生在其間,據說死傷人數超過歷史上諸多戰爭的總和。赤壁之戰、淝水之戰死傷的人數跟這兩次世界大戰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今天,人類依然沒有停止對人類的摧殘,戰爭的硝煙還在四處燃起。我們不禁要問:人類怎麼了?人類是越來越聰明了呢,還是越來越愚蠢了?

人類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教育在其中應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一個人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中學、大學,包括大學後的繼續教育,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當然這種影響不一定是某一個老師、某一所學校給予的,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學校的體現。從世界範圍來看,文藝復興時的那種人文精神在今天沒有得到發展,而是斷裂了,因為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競爭,依然白熱化。這些國家,在培養人才的時候,越來越注重人才的政治、經濟價值,而忽視了人本身的存在價值,大家越來越多地把人當做一個工具,而不是把人當做人。

在20世紀初,我們聽到了一點民主教育的聲音,聽到了一點人文主義教育的聲音,聽到了永恆主義的聲音,聽到了要素主義的聲音。這些是教育哲學的幾個重要流派,所有的這些流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強調教育要重視人文,要把人類永恆的東西、人類的經典、人類的不懈追求,傳遞下去。什麼是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就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讓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的人更有教養,更加文明。但是,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以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開始重視科學教育,科學主義觀點、結構主義理論、高效率理論成為教育的主導潮流。大家恰恰忘了,人文和科學是社會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會就會失衡,人類就會失衡。20世紀就是教育失衡的世紀。

在課堂上,有多少老師真正用心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們是不是讓孩子沉住氣去讀一部經典,讓經典去滋潤他的心田?很少。20世紀是遠離經典的世紀,《巴黎聖母院》有多少中學生看過?它可以引導人們區別美醜,把握善惡。《安徒生童話》有多少小學生讀過?它會告訴你什麼是同情,什麼是善良。孔老夫子的書有多少人讀過?人文教育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善待生命,包括善待一草一木的教育。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應該崇尚什麼,追尋什麼,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怎樣把人類文明、人類的優秀文化傳給我們的孩子,要從教材改革做起。對於這樣的問題的思考,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呼喚走進孩子心靈的教育」。我提出了一個觀點:德育的關鍵是培養德性。現在有些人可謂「缺德」。德性的養成跟知性的養成不一樣,而我們常常用培養知性的方法來養成德性。德育大綱化,德育課程化,德育系統化,講的是條條框框,言之成理,但收效甚微。人的德性的養成,至少有三個基本規律。

第一,人要活動。自然的活動、自主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們養成德性。在課堂上讓孩子們玩遊戲就很重要,因為人的德性,不是從學校中學的,不是從課程中學的,而是在玩中、在遊戲中、在家庭中養成的。在遊戲的時候,大家都遵守規則,凡事民主協商,這比你在課堂上講一萬遍要遵守規則有用。為什麼?他不遵守規則,他就會受到遊戲夥伴的指責,他就沒有人緣,他就沒有遊戲夥伴,大家就不理他。孩子最痛苦的就是別人不理他。《小學教師》中那個孩子最痛苦的是其他的孩子不理他。有些孩子老師看不起,但在小夥伴眼裡卻是孩子王,他從其他孩子那裡得到了快樂補償。活動不是剛性的,但這樣的方式卻有效。記得一位駐北京的美國記者曾就中美教育問題作過評論,其中就提到過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美國的教育不會直接說「你要愛國,你要捍衛美國,你是美國人」,他們的政治教育是軟性的,講究潛移默化。我經常說,權利、責任、義務,很多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會在遊戲中學到。我年少的時候,家中兄妹三人,我是哥哥,後面兩個妹妹。像做家務,掃地、洗衣服、洗碗,根本不用父母親去分配任務,反正活在那兒,就你們三個人干。我們毫無疑問,民主協商,我掃地,大妹妹洗衣服,小妹妹洗碗。有時妹妹也會幫我掃地。什麼時候呢?我講故事給她們聽的時候。我甚至也講故事給鄰居家的小孩聽,讓他來幫我掃地。他們幫我幹活,我就要獎勵他們,給他們講故事。當然,如果有好吃的,我也會說,你們幫我幹活,給你們吃。吃東西時,小妹妹多吃一點。當哥哥的要保護、幫助妹妹,他有這個義務。就這樣我們可以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學到一些做人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沒有這樣的機會。他只能通過電子遊戲去獲得。他怎樣形成德性?有些家庭非但不能培養孩子的德性,反而在做反面工作——不讓孩子做事情。孩子一定要活動,能力只能在活動中形成,在教室里是不能培養能力的。你只有搞了大量的活動——演講比賽、讀書比賽、文藝活動、體育活動,才能不僅培養能力,培養德性,也培養人文。

第二,人要讀書。人在活動中形成的體驗,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找到共鳴,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孩子們讀書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想搞一些真正適合孩子們讀的書,所以組織了國內外的一些教育專家,包括科學家、院士,選編了一套《新世紀教育文庫》。小學生有10本、20本的基礎書,也就是必讀書,其中有一本小學生的《中華經典誦讀本》,編得很不錯。那裡有管子的名言、老子的名言、孔子的名言,有著名的唐詩、宋詞、元曲,古典文學的精華都在裡面。中學生的推薦書中有一本《英文名篇誦讀本》,我希望學生能好好讀讀,裡面有名言、諺語、詩歌、散文、優秀的文獻,你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你要用英文寫作,這些少不了。當然,我們不是說不讀書不識字品德就不高尚,我們也承認有些熟讀四書五經的人暗地裡幹了不少壞的勾當。但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度是不可能進入文明時代的。

第三,人要培養才藝。過去我們過多地把才藝看成一種技能,吹拉彈唱,琴棋書畫,如此而已。其實,才藝對一個人的精神的豐富非常有好處,而豐富的精神生活自然對德性發展有好處。一個絕大部分時間被健康生活情趣佔領的孩子,就沒有時間沉迷於電子遊戲,沒有興趣沉迷於網上聊天,沒有精力沉迷於不良網站,可現在的孩子遠離了才藝。有人說現代教育遠不如古代科舉,這話是過了,但古代科舉制度雖然摧殘人才,然而古代的文人秀才一般都是才藝上的多面手。我們現在的孩子就缺少這個大環境。在幼兒園時,孩子們還寫寫畫畫,唱唱跳跳,但到小學時,大部分家長都讓孩子停掉了。到了中學,孩子們的才藝訓練差不多被斬盡殺絕。學校要努力給孩子們提供藝術熏陶的機會,要將才藝看成一個重要的教育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朱永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