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m差距遠超你的想像 iPhone XS信號問題復盤
苦等多年,今年的新iPhone終於加入了雙卡雙待,而且也終於迎來了4x4 MIMO支持。但萬萬沒想到,新iPhone卻爆出了新的信號門,一時間國內外鬧得沸沸揚揚,嚴重程度直逼當年iPhone 4的天線門。
雖然速度經常被吐槽,但全地球質量最好的2G網路、最不計工本的4G網路覆蓋都在中國大陸,如果連國內用戶都遇上問題,那世界各地的人民就真的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了。
究竟是發生什麼事呢?大家對新iPhone信號翻車的成因眾說紛紜。萬元手機為何淪為打不了電話的MP4?死亡一握是否依舊存在?為何還有兩格信號就無法通話?這一切的背後,究竟是基帶翻車?還是天線的淪陷?我們現在就來系統地復盤一下。
信號是個系統工程
雖然現在還未有定論,但影響手機信號最重要因素,不外乎就包括Modem、射頻發射器和天線等等。最早被大家懷疑的,毫無疑問就是對信號影響最大的基帶晶元。國內常說的基帶,一般是指基帶數據機(Baseband Modem),為準確和方便起見,下文統一使用Modem代稱。
Modem的功能說白了就是負責合成和處理接收到的信號,手機所有信號的信道編解碼,信源編解碼、信道均衡、語音編解碼、解擾、解擴和調製解調等都是由它負責。 它從最底層決定了手機支持的網路制式、信號好壞、通話質量、網路速度、延遲等實際表現,決定一台手機「身而為手機」的尊嚴。
但它又是手機上技術門檻最高的部分之一,而且廠商之間的技術高度獨立。10年前,德儀、博通、ADI、NXP、英飛凌、Skyworks、飛思卡爾、飛利浦、諾基亞都有涉足Modem產品,但現在喊得上名號的就只剩下高通、MTK、海思、三星和英特爾幾家了。當中佔比和技術水平最高的都是高通,其單家就佔據了Modem領域50%以上的份額。
英特爾Modem產品的前身是英飛凌,很多人對其的印象都源自於前兩年iPhone的Modem混用事件。正常大廠都會準備多個零部件供應商以降低供貨風險,但產品間差距過於明顯就會引發各種問題。除了以前混用三星和台積電工藝的著名事件外,在iPhone 7、iPhone 8和iPhone X系列上,蘋果也混用高通和英特爾的Modem。
但無論是用戶反饋還是第三方機構測試,高通版都要比英特爾版本的好,差幅從30%-75%不等,而且信號越差差距越大。而更加可怕的是,蘋果都把規格向下統一,把更強的高通Modem 「控制」得和英特爾產品差不多。畢竟是商業產品,性能一致性可以省卻很多宣傳、成本和售後的麻煩。
例如上一年的高通Modem中就已經集成4×4 MIMO和LAA,而且已經是千兆LTE了,但最後為了「適應」英特爾版本,這些先進特性都被閹割屏蔽掉了。這也難怪為什麼大家第一時間都覺得是英特爾Modem的鍋。而且以前混用Modem只會影響部分用戶,但這一代英特爾Modem的用戶基數暴漲太多,更加惡化了輿論風向。
主因會是射頻嗎?
英特爾射頻收發晶元 PMB5762
隨後拆機網站ifixit和TechInsights都亮出了新iPhone的晶元圖,大家的疑點延伸到了射頻晶元。射頻收發晶元(RF transceiver)是Modem的數據進出口,是繼基帶之後最重要的信號部件。它的工作重點是調製信號的上下變頻,涉及到了頻率合成、功率放大和射頻收發等工作。籠統概括就是射頻管收發,基帶管數據處理。
新iPhone的射頻前端由博通、Skyworks、Qorvo、Murata等幾家廠商負責,但射頻前端本身的雜訊因素非常接近,技術也非常成熟,而且供應商眾多,射頻前端導致信號翻車的幾率很低。而工作緊密結合的射頻收發晶元和Modem,一般都會採用同一個廠家的產品,所以疑點都落在了英特爾的射頻收發晶元上了。
手機通訊的過程,是從基站發出的信號開始,天線接收後由射頻前端選擇、濾波並放大,經由射頻收發器完成降頻、放大、模擬信號轉數字信號等過程,最後交給基帶處理,而信號發射則是相反對稱的過程。
這個過程經過的部件和影響因素都很多,通過調整天線增益和射頻功率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Modem的短板,並最終達到一樣的信號/信噪比效果。當然,功耗未必會一樣。但蘋果在射頻上翻車的幾率同樣很低,因為蘋果的射頻構架,多年來都是手機廠中最頂尖的,可能沒有之一。
嫌疑最大的天線設計
iPhone XS射頻輸出功率(via:WiWavelength)
iPhone XS Max射頻輸出功率(via:WiWavelength)
隨後,國外網站WiWavelength放出了新iPhone的射頻數據和分析,顯示iPhone XS系列的信號發射功率明顯低於iPhone 8和前代iPhone X,多數頻段的射頻輸出都沒能跨過200mW的標準線,天線增益偏低的問題非常明顯。
手機天線負責各種信號的接收和發送,從最早的外置天線(5、6年前的韓版智能手機甚至還有線收音機一樣的伸縮天線),到1999年首次引入的內置天線,到後來的FPC天線和LDS天線,再到iPhone 4的金屬中框天線和後來的納米注塑天線,已經經過了N代的演變。
2G通話、4G通訊、Wi-Fi、藍牙、GPS之外, MST、NFC和無線充電的線圈其實都是天線。當年iPhone 4激進地把不鏽鋼中框拆分成兩段,分管通訊和其他信號的,但卻因為沒有表面絕緣層,導致持握姿勢會直接影響信號強度。
iPhone XS Max天線增益(via:WiWavelength)
而今年的iPhone對天線設計進行了升級,側邊原有的4條天線隔斷槽之外,上下邊框都新增了天線槽,終於用上了驍龍835上就已經集成的4×4 MIMO了。但新iPhone天線變多的同時,每條天線的體積因此縮短,且接近頻率的信號如何隔離?天線也是個非常複雜的工程,天線的長度、體積、方向性、隔離帶的寬度等都會影響效果,而且不但會影響上網和通話,GPS、WiFi、藍牙等天線也會受到影響。
被大家忽略的誤區與爭議點
在找iPhone信號翻車原因的過程中,有不少誤區,我們這裡亂序盤點一下。
1.無論是4G還是WiFi,都需要和基站或路由器交互,信號接收和發射,任意一個出問題都會導致通訊受阻。iPhone歷年都是發射功率信號弱於安卓同行的(還沒開賣的iPhone XR例外),這裡有一部分是蘋果射頻增益策略的問題,同時也有高通平台那邊的映襯對比,畢竟使用高通方案的廠商很少會出問題。
重點修複信號問題的系統更新
2.Modem不但會影響電話信號強弱和速度,而且也會直接影響WiFi性能。新iPhone 早期 5GHz WiFi選擇問題,也有一部分是Modem調試和天線的鍋,在最新的iOS 12.0.1中果不其然地升級了基帶固件。
3.很多人覺得這次蘋果全線使用英特爾Modem是因為成本原因,甚至網友戲言「給萬元手機配5V/1A充電頭的廠家,還有什麼做不出來?」。但實際上,英特爾Modem的價格可能比高通還高。
首先,通訊技術更弱的英特爾,要做到和高通同水平,很可能需要類似CPU和GPU那樣,通過更多的晶體管去完成同樣的事情,從而導致晶元面積和成本上升。另外,英特爾要追上和高通之間的巨大差距,得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這些都會均攤到成本里。
再者,英特爾的14nm工藝本來就已經非常吃緊了,進一步推高了XMM7560這顆新基帶的價格。所以我們才會看到TechInsights的成本分析上看到,今年英特爾的Modem成本比上一年貴了4美金。
4.新iPhone信號差,還有一個鍋是要全面屏和劉海來背的。留心的用戶可以發現,就算是同代同配件的iPhone 8和iPhone X,也是有明顯的信號差別的,它們是考察劉海屏對信號影響的特徵樣本。
因為天線一般都在金屬邊框上,而越來越高速高頻網路,對金屬阻斷的損耗非常敏感。手機換成全面屏之後,屏幕幾乎貼著邊框跑,屏幕背面又是會阻擋信號的金屬,留給天線的凈空區比以前的手機小了幾個量級。
Liquid Crystal Polymer天線
即便蘋果在iPhone X就使用了介質和導體損耗更小,但設計和製作難度都非常高的多層Liquid Crystal Polymer天線。但信號水平還是不如傳統設計的iPhone 8。即便到了iPhone XS,貌似這個問題依舊沒有解決,並因為處理不好新增的兩條天線而出現了更加嚴重的倒退。
5.新iPhone在良好信號環境下,其實網路速度是有了大幅躍升的,其主因是4x4 MIMO的引入。但在信號干擾或信號阻擋嚴重的很多地方,考驗的更多是射頻和Modem的糾錯和容錯能力。在信號良好時測出的速度,就如實驗室數據不能完全代表實際使用一樣,不能作為日常信號提升或者不及格的依據。
Modem間的差距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大
正因為移動通訊是系統工程,Modem的位置太底層,除了最基本的規格和功能實現,很難確定它們的高下。但實際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內容,Modem間的差距遠比我們想像中大。
今年英特爾 XMM 7560終於追上了上一年的高通X16 LTE Modem(雖然後者已經是高通在2016年發布的產品),而這個英特爾最強Modem新增的全網通雙卡支持,依舊是以前熟悉的雙卡,雙VOLTE還得等後續OTA,用戶使用中的各種雙卡切換、通話丟失信號,這種問題都是歸根於基帶本身的。
比起這些功能實現上的差距,信號環境兼容性,是英特爾更加難以追趕的地方。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所有糟糕體驗都源自於弱信號或強幹擾環境。而強大的Modem不但要有多種制式、LTE雙通等新功能,而且也得在遇到五花八門的阻擋和干擾、甚至各種工況異常的基站時,能提供更強的信號處理能力和糾錯能力,從而提升弱信號下的連接成功率和吞吐量。
在Modem產品在設計和改進的過程中,需要海量的實驗數據、用戶案例、實際的測試和路試才能對各種弱信號、強幹擾場景進行「適配」,沒有足夠的用戶數目和時間累計都不可能完成。
高通Modem的優勢,有一部分是源自於其在移動平台的佔有率和歷史,其在弱信號場景的優化,是時間和實際用戶支撐起來的,是高通的護城河,也是英特爾、MTK追趕的最大障礙之一。在這裡摩爾定律和逆向複製都無法生效,要求和期待英特爾Modem在幾年內完成這些大躍進,是非常不現實的。
其次,從 Modem晶元到實際產品之間,射頻和天線構架等眾多細節的處理、調試,都需要廠商完成,成熟的調試工具和工程文檔支持必不可少。高通的調試工具名聲和歷史之悠長,以至於很多搞機用戶都可能會聽過QXDM、QPST和DFS這經典的「高通三件套」,工程師甚至普通用戶,可以通過這些工具自行調整和優化信號和網路表現。
而硬體上,高通Modem的歷史和地位都已經是深深地印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腦海中了。高通作為CDMA奠基人,在2007年推出初代驍龍晶元,在連GPU都沒有的年代,高通Modem就支持3G了。
2011年的初代Gobi首發支持3G和LTE、2012年底的第三代Gobi首發了LTE-A(4G+)和全網通。高通在2014年把Gobi更名為現在大家熟知的驍龍X系列,初代產品X10 LTE Modem首發了三載波聚合,並達到了現在國內運營商都還沒能突破的Cat.9(450Mbps)。
隨後的歷史大家就很熟悉了,驍龍820上的驍龍X12 LTE數據機首發了上行載波聚合併引入雙卡雙VoLTE支持,驍龍835上的X16 LTE數據機是首個商用的千兆Modem,驍龍845上的X20 LTE數據機又接著首發Cat.18(1.2Gbps)。還有一個細節上,高通早在2016年就首發了首個5G Modem - 驍龍X50 5G數據機了,該數據機支持在6 GHz以下和多頻段毫米波頻譜運行,旨在為所有主要頻譜類型和頻段提供一個統一的5G設計,同時應對廣泛的使用場景和部署場景。
可能是因為高通最近兩年花了大量精力在5G上,給了三星、英特爾等廠商在4G上追趕的時間,讓大家產生了差距已經拉近的錯覺(雖然今年的英特爾才追上高通當年的驍龍X16 LTE數據機)。但今年年初,驍龍X24 LTE數據機「無情」地發布了,不但刷新了LTE Modem的記錄,還一口氣把數值從1.2Gbps提升到了2Gbps(Cat 20),Cat 7載波聚合、同步20個LTE層這些規格,可謂是高通Modem「肌肉」的一次展示。
高通驍龍X50 5G數據機晶元
在更難啃的5G上,高通驍龍X50 5G數據機晶元組在2017年10月完成了人類首個5G數據連接,在年初的測試速度已經達到4.51Gbps。在今年8月22日,高通宣布下一代旗艦驍龍移動平台將會使用7nm製程,並能與驍龍X50 5G數據機搭配。驍龍X50 5G數據機成為首款移動端的5G Modem,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現在是4G轉5G的節點,從2016年發布驍龍5G X50數據機,到今年SoC出樣,本就在Modem技術上領先的高通穩紮穩打,用了約2年時間。5G規範之前還沒定下來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其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考慮到現在各家5G外掛 Modem功耗嚴重的問題,預計除了高通,其他家的移動5G產品還要等上一段時間並可能會出現大量跳票。所以如果把5G也連在一起看的話,其他廠商和高通Modem的差距,很可能根本沒有縮小,反而還在擴大。
※不走尋常路的OPPO,要用R17創新的外觀設計詮釋態度
※跟著 OPPO R17這個首發劇本走,驍龍670可謂是衛冕神U了
TAG:ZAEKE知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