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站在以新鮮海貨出名的福鼎小吃一條街上,許多人閑閑地走著。各種街市喧鬧和我們此行的目的卻形成一種反差——為了釐清在中國六大茶類中看似簡單卻奧妙無窮的白茶的身世,我們來到這個位於閩東沿海的小城,走進許多傳說和歷史的深處,要給中國白茶一個真實的回答。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而答案在哪裡呢?或許要回到兩百多年前的這片海。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陳文丕 攝

公元1739年,好像是個平常的年份,而這一年,是時年29歲的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即位大清君主的第四年,皇帝血氣方剛。

這時候的中國,正值盛世,而位於中國南方福建東部的小縣福鼎就更年輕。它才剛剛誕生,是由霞浦縣划出勸儒鄉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單置為福鼎縣,歸屬福寧府。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這個叫福鼎的地方,在歷史上並不起眼,那時也不發達,沒有人會想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它竟因一片茶葉而揚名四海。

這片茶葉的名字,叫福鼎白茶。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陳昌平 攝

福鼎白茶的誕生和興盛,與福鼎建縣的背景有著密切關係——在經過明末清初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中國的經濟從康熙年間開始逐步發展。因為沒有了戰亂干擾,人口也同時大幅度增長。而清代中國幾乎是個純農業國,皇帝要安定社會秩序,最好的辦法就是鼓勵民間的自發生產。所以從順治、康熙兩朝開始,政府就屢次召集生活著的流民,鼓勵他們到各省各地墾荒。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順治帝畫像

順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頒布《墾荒令》,命令各級政府「凡各處逃亡流民,不論原籍、別籍均廣加招徠,編入保甲,使之安心樂業,查本地方無主荒田,州、縣官給以印信執照開墾耕種,永准為業。俟耕至六年後,有司官親察成熟畝數,撫按勘實,奏請奉旨,方議徵收錢糧。其六年以前不許開徵,不許分亳派差徭」。

這顯然是一項仁政。到了康熙手上時,這位在清朝歷史上最受好評的君主為了保證墾荒政策的落實,進一步修訂了《墾荒令》,明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等優惠政策,並把墾荒的多少和人口的增減作為對州縣地方官員年終考績的一項依據。

這種由皇帝牽頭,舉國推行的「墾荒」讓當時經濟還十分欠發達的福建地區,掀起了圍墾造田的高潮。而耕地面積多了,糧食產量和國家賦稅也相應增多,百姓生活越來越穩定,生產物資十分豐富,原來的集鎮市場不再能滿足需求,貨幣與貨物間的加速循環流動成為民眾和政府的共同願望。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這可以由一件事標記,就是福鼎沙程港的開發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復台灣。同年,沙埕港正式設貿易口岸,出口閩浙一帶的茶葉、煙草、明礬等物資。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政府放開自明代以來的「海禁」政策,於是閩東沿海地區的農、漁、牧業生產都發展了起來,尤其茶葉的外銷量日趨增加,整個對外貿易的發展蒸蒸日上。

出於加強統治、管控金融的政治需要,乾隆三年(1738年),先由福寧府知府提出申請,後由閩浙總督上疏大清高宗皇帝,到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終於經清朝中央政府的審批,從霞浦縣勸儒鄉中划出望海、遙香、育仁、廉江四里,獨立置縣。福鼎建縣後仍屬福寧府。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陸羽 《茶經》

在福鼎,其實關於茶的傳說可以追溯到隋唐之前。唐代著名茶學家陸羽在其《茶經》中曾經引用隋唐《永嘉圖經》中的一句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而近代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陳椽教授則在《茶業通史》中指出,永嘉縣東三百里是大海,應為南三百里,南三百里正是閩東的福鼎。

而可追溯的民間傳說那就更遙遠了:按照福鼎當地人的說法,白茶起源可以追溯到堯帝時代,傳說當年福鼎太姥山上有一位藍姑,以種茶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而她將所種的綠雪芽茶作為治麻疹的良藥,救活了無數小孩子。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這位藍姑被福鼎人稱為「太姥娘娘」,而傳說中她在太姥山上種的綠雪芽茶就是四千年前的古白茶。在所有的文獻資料及傳說中,無論學者還是普通百姓,都認為中國白茶的興起得益於中國人原本就有的「葯食同源」的理念,尤其在醫學很不發達的古代,中國所有的茶葉都是從藥用開始的。而一開始沒有制茶方法,人們就用自然晾青來處理鮮葉,這也是源於一種古老的製作草藥的方法。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真正意義上的福鼎白茶的起源,依照中國茶業泰斗張天福的說法(張天福《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應該以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福鼎創製的銀針作為標誌。

從福鼎開始,追尋白茶的樣貌

白毫銀針

因為古代書中記載的各種「白茶」,並非現代茶葉加工分類學中所說的「白茶」。一是從品種的角度來說,古代人常常將嫩梢芽葉黃化或白化的茶葉稱為白茶,而其實很多是綠茶(比如安吉白茶);二是從加工工藝的角度來說,在明代以前的各類著作中,均無提到白茶的關鍵工序——萎凋。

另一位茶學家張堂恆也在《中國制茶工藝》一書中提到:「現代白茶是品種與製法結合的產物。1795年,福鼎茶農採摘普通茶樹品種的芽毫製造銀針。1857年發現大白茶樹。1885年改用大白茶品種的芽毫加工成白毫銀針,用一芽二葉原料加工成白牡丹。」



來源:《中國白茶:一部泡在世界史中的香味傳奇》

吳錫端,周濱 著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懂茶妹交流哦~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並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麼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 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交流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茶源地理 的精彩文章:

茶都能泡幾次,那得看茶!
我的生活,不能沒有茶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