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十大經典名方,每一個都救人無數!

中醫十大經典名方,每一個都救人無數!


1.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

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解:

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行水為主葯。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為輔葯。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乾薑、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




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為佐葯。甘草調合諸葯,以緩和麻、桂、姜辛溫剛烈之性。諸葯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2.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

柴胡9克、黃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党參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和解表裡,扶正祛邪。




主治:

用於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干、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方解:

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里之熱。




二葯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症。配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止嘔;配党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姜、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3.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2克、厚朴9克、枳實9克、芒硝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峻下熱結。




主治:

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方解:

本方為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為主葯;輔以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於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朴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葯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




對於腸胃燥實、郁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4.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

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12克、白朮9克、桂枝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

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為主葯;白朮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為輔葯;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為佐葯。




諸葯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5.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為散,每次6克,生薑、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3次。




功用:

疏肝養血健脾。




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脘腹脹痛,脈弦而虛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葯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為方中主葯;白朮、茯苓健脾和中,為方中輔葯;佐薄荷、生薑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葯為方中使葯。諸葯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症自愈。




6.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

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為主葯;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葯助主葯以活血祛瘀為輔葯;




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為方中佐葯;甘草協調諸葯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7.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

黃芪15克、白朮10克、党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

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主葯;党參、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輔葯;




脾胃為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為佐使葯。諸葯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8.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

白朮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党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

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為主葯;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為輔葯;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為佐葯;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為使葯。諸葯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9.六味地黃丸《小兒葯證直訣》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

研未,煉蜜為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

滋補肝腎。




主治:

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

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葯;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為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




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為經使葯,謂之三瀉。六葯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10.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

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

方中以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葯。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END>



轉載自五味古法中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微信平台長期徵稿,徵稿郵箱cjcmmxinmeiti@126.com,稿酬豐厚,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本書面向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給喜愛經方的人去魅解惑;可以讓臨床醫師了解不同的診治思路與疾病治療的秘訣;也可以給文學者提供一個民間中醫師在底層社會摸爬滾打的樣本。同時,這本書也是面向沒有醫學知識但關心自己健康的人群,讀者可以從輕鬆的閱讀中發現一種為家人或自己排憂解難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這三個誤治的醫案,都很有借鑒性
它是重口味的「吸血醫生」,你敢養嗎?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