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薦書|聲色野記
原標題:周六薦書|聲色野記
撰文:侯磊
《聲色野記》(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0月出版)是歷史考據達人侯磊的一部文化隨筆集,書稿內容兼有舊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戲曲曲藝中的裉節兒、傳統書香門第的風雅、綠林血案的傳奇……於八卦野記中敘議舊日繁華,和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逸事,系統梳理中國的歷史、社會變遷,以及中國式的思維模式,有料有趣、有本有據、雅俗共賞。
以下文字受權摘自該書。
忠烈:鼓王與「一門忠烈」
若論「鼓界大王」劉寶全的京韻大鼓,最為珍貴的是1941年卜萬蒼導演的電影版《寧武關·別母亂箭》,這是民國時期少見的京韻大鼓錄像電影。劉寶全在開頭有一段話白,行話叫作鋪綱,即聊兩句做個開場白,把曲目向觀眾做個介紹。
這次的鋪綱除了感謝電影公司老闆,更重要的是對《寧武關》的介紹:明末大將周玉吉的家在寧武關,他回家給母親拜壽,得知寧武關被闖王打來了。周玉吉又要打仗又要拜壽,忠孝不能兩全。這時,周玉吉拔劍擲在地上,夫人會意,拿劍自刎,小少爺(兒子)立刻一頭碰死在台階上,周玉吉上戰場殺敵。太夫人(周母)得知後異常高興,命人舉火自焚。周玉吉奮力與闖王交戰,被亂箭射死,最後連家裡的老院公都投河而死了。
劉寶全對每個人的死都有說法。
周夫人自刎時:「賢德的夫人會意,接過寶劍就自刎了……」
小少爺碰死時:「站起來沖著忠良一跺腳,頭碰石階而亡,那麼這一門忠烈,打這說起……」
太夫人死時:「那個周母太夫人樂極了,賢母啊……」這時候,鼓王用扇子敲打了幾下桌面,以表示著重和感嘆,隨後用周母的口吻說:「那很好很好。」然後改為話白:「命人用柴草把屋子圈起來,點著了,老太太這要賓天。」
說到老院公死時:「老院公要隨著老太太投河自盡,這才夠這個一門忠烈的資格。」
鼓王上來解釋一門忠烈的這段話韻味十足,後人是學不了的。在整個舉家自殺的故事中,劉寶全重點是講到這四個人自殺時都是持著肯定、讚揚的態度,並有著蓋棺論定般的肯定:忠臣、孝子、賢妻、賢子、老夫人賓天……最後連掃地傳話的老院公都要算上,所有人都死了的行為叫作一門忠烈!
1
《別母亂箭》這個故事是崑曲中的保留曲目,是《別母》《亂箭》二折,整部的名字叫《鐵冠圖》,是清代的傳奇,已經不知作者名姓。全劇既有大量的身段,又有大段的唱腔,演起來難度很大。我看的是朱家溍先生的演出版,當時朱先生已七十四歲高齡,嗓音仍是高亢、洪亮,只是個別演員配合得稍有瑕疵。在崑曲中,老夫人得知夫人自刎,公子觸階而亡後,悲痛中說所的是「好哇,難得我家出此節婦賢孫」。京劇、川劇、湘劇、桂劇、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徽劇等都有這個劇目,大多是叫《寧武關》《別母亂箭》《一門忠烈》這樣的劇名。京劇名家中早年譚鑫培、余叔岩和言菊朋都善演此劇。這部戲很早就沒人演了,不僅是人們對一門忠烈的行為有爭議,更重要的是周玉吉的征戰對象是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鎮壓農民起義的罪名是誰都擔當不起的。
清代彈詞《天雨花》講的也是一門忠烈的故事,就安上了一個神話般的尾巴。《天雨花》說的是明末之事,結局是主人公左維明舉家殉國,他邀請了五姓姻親,幾大家族在襄江上泛舟,痛飲達旦後自溺而亡,最後被上天接引成仙去了。如此「大團圓」在今天的人看來,實在是自我安慰,但願天上有仙人吧。
繼續回來說劉寶全。且不說劉寶全的《大西廂》是如何俏皮婉約,《戰長沙》是如何金戈鐵馬,僅僅是在《游武廟》中,那句「有一對獅子分為左右,唰啦啦空中有兩桿杏黃旗」的行腔,就使人好像聽到兩桿杏黃旗在半空中飄蕩發出的聲音一樣。舊式藝人傳藝都是一句一句地教,沒有什麼唱詞、歌譜,要唱好「嬌滴滴輕聲兒婉轉喚丫鬟」,是唱出叫小丫鬟的感覺;而唱好「碧天雲外,鴻雁高飛」是唱出鴻雁高飛的感覺。這是學「曲」的要訣。張衛東老師告訴我,(歌)曲者,(彎)曲也。唱得越「彎」,越是婉轉曲折,就越是動聽。唱曲要折一點兒,做人要寧折不彎,鼓王詮釋得極好。都說演戲唱曲唱的是演員心目中理解的人物,鼓王心中的周玉吉是這樣在大敵當前忠勇的周玉吉。
究竟什麼導致古人必須一門忠烈呢?
一門忠烈的要點不在於男主人公自殺殉國和夫人自殺殉情,而在於全家幾十口、上百口主動跟著一起死,甚至是男主人公動手殺掉家人,是整個家族忠烈。一門忠烈指的既不是陸文龍的父親陸登在城破後舉劍自刎,夫人亦自殺的情況;而是崖山之戰中,陸秀夫在背著小皇帝投海自盡前,先逼妻妾、兒女跳海之舉。在《寧武關》中,夫人看到寶劍後就拾起來自刎,小少爺立刻觸階而亡,老夫人為此又悲又喜,悲的是一家人死絕,喜的是一門忠烈。而當他們死絕後,貌似與此事無關的老院公也投河自盡了。
一門忠烈之風是有歷史承傳的,最初被立為榜樣的是東晉年間的名臣卞壼。卞壼在平定蘇峻叛亂時身亡,他的兩個兒子也是力戰而死。這是歷史上記載的關於他忠烈之舉的事迹。而民間以為這樣是不夠的,還塑造了卞壼夫人、卞母自殺殉節的劇情,卞母已經九十多歲了,十分高興家裡能有這樣的忠臣、孝子、節婦,自然也一同殉節。在這個故事裡,焦點集中在女人身上。人們的眼睛不是盯著卞壼殉國,而是盯著卞夫人和九十多歲的卞母。
歷史上,在政權更迭時,對於失勢的一方採用「連坐」制。一旦男主人自盡,非但其夫人、子女無法獨立謀生,還極有被俘、受虐的可能。由此想到歷代的樂籍中屢有前朝官員家屬被充作官妓的例子。清代禁止官員嫖妓,並在雍正年間廢除了樂籍制度。而犯官女眷的下場則是「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還不如做官妓。如此看來,受辱的基點在於被抓。古人少有流亡海外的觀念,明代又是個禮教森嚴的朝代,從朱元璋開始有后妃殉葬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才廢止,這種情況在宗室中也時有發生。大臣、大將們確實不會做「范跑跑」。在跑不掉的情況下,也許舉家自儘是唯一的選擇。對明末的女人而言,既亡了國,又有可能失身,那還不如殉節。這種行為在古代多有發生。但凡改朝換代,都會有一大批臣民舉家忠烈,以表明自己不事二主或受辱喪節。面對國家危亡、戰爭無可挽回的局面時,不論直接與間接,男主人殺掉全家,或全家自刎、上吊、投河、投井、赴火……這一切不是簡單的打不過就集體自殺的行為,還包含了太多的古人忠烈觀、家庭觀、倫理道德等。《禮記·樂記》中云:「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這裡沒有說得很明確,唐代的孔穎達明確提出:「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在三綱五常、忠君事主的思想下,殉節這等今人看似極端的事情,在古人看來卻實屬正常。古人認為,男人掙的是忠烈,女人掙的是貞節,這些都是人應該具有的品德,而一門忠烈是最高標準的行為規範,是要寫入史書萬古流芳的。
2
明末殉節的故事最多。可以參看由顧炎武的外甥、徐乾學的弟弟、徐元文的哥哥徐秉義所著的一部《明末忠烈紀實》,裡面收錄了因抗清而死的義士近三百人,書的目錄就是按照殉豫、殉秦、殉楚、殉蜀、殉晉、殉江北、殉齊魯、殉黔滇、 殉豫章、殉畿輔、殉君、殉福、殉唐、殉魯、殉桂、效死、違制、殉國、烈女諸傳這樣排列的。
崇禎皇帝的殉國,在歷史上有著與陸秀夫背小皇帝跳海同等重要的意義,他為普天下的男人做出了與劉禪相反的榜樣。在崑曲《煤山恨》中,演到崇禎皇帝殉國的片段時,早年間的演出有一個特技動作,就是演員甩髮以發遮面,表明崇禎上吊無顏見列祖列宗。這個動作是一瞬間完成的,唰的一下,長發遮面,恐怖得能把孩子嚇哭。而崇禎自盡時留下的遺言更是擲地有聲:
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這時,大半個江山還是姓朱的。在城破之際,崇禎皇帝殺掉後宮妃子和女兒以後,從神武門跑到景山上上吊,陪在他身邊的是太監王承恩。此時,宮中的實景遠比金庸的《碧血劍》中寫的還要慘烈。崇禎皇帝有七個兒子,其中四個沒活過四歲,三個失蹤;有六個女兒,四個早逝,另兩個是壽寧宮的長平公主和昭仁殿的昭仁公主,昭仁公主被他直接砍死,長平公主被砍掉左臂,昏迷了五天後醒來。
到此,崇禎皇帝家的女人「一門忠烈」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許多親戚也在此刻爭先恐後地追隨皇帝殉節。泰昌皇帝朱常洛是崇禎的父親,他的女兒樂安公主嫁給了宛平人鞏永固。城陷之時公主已經自盡,鞏永固把他們的五個孩子和公主的棺材綁在一起,說:「此帝甥也,不可污賊手。」他放火把五個孩子都燒死了,自己也舉劍自刎。不知這位駙馬爺是否想過,燒死比抹脖子要痛苦許多,他自己選了一個較快的死法,給子女安排了一個稍慢的,也許極度的心痛讓他想不到這些。
《明史》中類似的記載有很多。崇禎皇帝的生母是孝純皇太后劉氏,她的父親叫劉應元,她父親的弟弟叫劉繼祖,按輩分,劉繼祖應是崇禎皇帝的外舅公。劉繼祖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劉文炳、劉文照、劉文耀,也是崇禎皇帝的三個舅舅,他們相繼投井而亡。這還不算,在城破之日,劉文照的母親徐氏、劉文照的兩個女兒、劉文炳的妻子王氏,一起朝著孝純皇太后劉氏的遺像哭拜後自縊而死。劉繼祖的原配董氏,妾左氏、李氏,都是跳入火中自焚而死。結合明史以及蔡石山先生的《明代的女人》來看,孝純皇太后劉氏娘家總共殉國的外戚有四十二位之多。明代防外戚,不防宦官,公主往往下嫁平民,婆家親戚都沾不上光,卻落得滅門之禍。他們並不是宗室,不姓朱,女兒嫁到夫家是夫家的人,都可以隱姓逃亡的,而他們選擇了與大明共存亡。
這類保全貞節的故事並不只是發生在公主的寢宮裡。宮廷中有不少女官和「青霞女子」,就是負責皇帝選妃子時的女性工作人員。青霞女子本不是宮裡的人,大明的江山和她們沒有血統關係,可以一走了之。可那一百多位青霞女子集中在屋子裡,把門關死,一起自焚了。宮內的金水橋畔,宮外的筒子河邊,上百名宮女一起投河自盡,宮裡的水井也塞滿了死屍。有一位幼小的費宮人,在投井後被叛軍從井裡勾出來,要被分配給軍士為妻,末了被李自成送給了部將羅讓。費宮人在新婚之夜一連數刀刺死了羅讓,隨後自刎而亡,她才十五歲。她的故事被改入崑曲《鐵冠圖·刺虎》,以梅蘭芳最為擅長。
除了京城,各地的藩王中也有一些以身殉國,哪怕是遠在雲南的沐王府也無法逃脫。雲南沙定洲叛亂,進入昆明城縱火搶掠。末代沐王沐天波跑了,太夫人陳氏和夫人焦氏等出逃不及,太夫人說自己是國公府里的夫人,絕不能被反賊污辱,於是舉家自焚。末代蜀王朱至澍在張獻忠攻破蜀王府時,率領所有妻妾投井殉難;晉王朱新堞的封地在山西汾州,李自成軍隊快到時,他先是幫助妻子盧氏、妾薛氏、妾馮氏自盡,又幫才幾歲大的小女兒上吊,之後給朝廷寫了一封信,最後整理官袍烏紗,向北京的方向叩拜,叩拜母親的遺像,隨後上吊身亡。甚至到了康熙二十二年施琅收復台灣時,鄭克塽降清,逃到台灣的明寧靖王朱術桂見大勢已去,跟五位妃子訣別,五位妃子都自縊而亡。第二天,他把家中財物分送給鄰居,把印綬交給鄭克塽,穿上大明朝服向著大陸遙祭祖先,寫下絕命詩詞,末了懸樑自盡。整個「忠烈」的過程都是在部下的旁觀中完成的,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那樣按部就班,沒有戰爭時的慌亂。
三思起來,古人思維的出發點在於防患未然。女人殉節是防止被侮辱,不過,城破了不一定被侮辱,被侮辱了也不一定必須去死。究竟什麼導致古人必須一門忠烈呢?有一個表面現象,是在政權更迭時,對於失勢的一方往往是採用「連坐」制。對於明末的女人而言,「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既亡了國,又有可能失身,在這種因噎廢食的思維下,她們成了殉節的力主者。
再者,古人的主僕觀念和我們的不同。古代很多老僕都是跟隨主人家數十年,日夜朝夕相處,關係遠比家人還親。其中不少都是主人家救過的窮人,被安排在家裡做僕人。僕人屬於主人,沒有獨立的戶籍和姓氏,就姓主人家的姓,男僕往往取個「來福」「富貴」這樣的名,而作為丫鬟的女僕,往往取「春梅」「春香」「秋香」這樣的名字。僕人與主人家的情感是忠貞的,很多古典故事中,忠實的老僕為了主人家往往不惜性命,京劇中有四齣義僕戲,其中有四位義僕最為知名:《走雪山》的曹福、《一捧雪》的莫成、《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馬義。往往家裡的少主人也和老僕有深厚的感情。比如主人家管得嚴,禁止孩子吃零食,老僕會偷偷給少主人買點兒吃的;少主人受罰,老僕會去講情。既然僕人屬於整個家庭,他們就難以逃脫「一門忠烈」的命運,就算能跑也不跑。
對於家眷自殺行為還有一種解釋,家眷即拖累,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女人集體自殺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讓自己的丈夫、孩子無後顧之憂;進一步地講,家眷的自殺行為會激勵男主人奮勇殺敵,在《賽德克·巴萊》中,原住民是本著同歸於盡的方式戰鬥的,《寧武關》中周玉吉的情況也是這樣。可也有例外,在明正統年間,遼東廣寧右衛指揮使僉事趙忠鎮守邊關,蒙古人來進犯,趙忠的妻子左氏為了激勵丈夫作戰,和趙母以及三位女兒一起自殺,趙忠如果像周玉吉那樣陣亡,也算可以理解。可是趙忠勇武爆發,一下子領兵擊退了蒙古人,之後也沒有自殺殉情,而是受到了朝廷的褒獎。家眷的死成全了他的功績,這才真是鮮血換來的成果。
更無恥的事也有,反賊張士誠的女婿潘無紹在城破時逼著七位侍妾自縊,他自己隨後卻轉身投敵做了貳臣。
男人設定一門忠烈的理論基礎,女人設定了忠烈的制度並嚴格執行著。高級妓女柳如是亦如此。清兵兵臨城下時,錢謙益答應了柳如是與其投水殉國,還在家鄉常熟的尚湖請來親朋故舊,搞了一場盛大的忠烈慶典,從早折騰到晚,最終他說出了千古名言:「水太涼了。」倒是柳如是履約投入水中,幸好被人救起。這個故事見於據顧苓《河東君傳》,是可考的。結果,柳如是沒有死,錢謙益的「名言」還在世間流傳,比如「頭皮甚癢」。後來錢謙益剃髮做官,被清史列入貳臣,背負千古罵名,乾隆皇帝最看不起他。
一門忠烈者肯定是走上絕路時才出此下下策。深究起來,眾人行動時一般會有個牽頭的人,餘下的都是追隨者。追隨者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 主動自殺的。
2. 經別人勸說而選擇自殺的。「別人」不分男女老幼,往往是老母勸兒子,丈夫勸妻子、子女,以體現三綱五常。這時,無法區分自殺者自願的比例多大。可能又有三種情況:
(1)自己想自殺,與對方不謀而合。
(2)自己沒有主意,別人提得恰到好處,即不想自殺,但被環境裹挾著自殺了。
(3)自己不想自殺,但被人殺了,比如珍妃之死的種種說法。
在論述中,古人會自動過濾掉後兩種被迫自殺的情況。在古人看來,被宣揚為一門忠烈的,必定是飽讀詩書的書香門第,不論男女,他們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用自殺的來盡忠守節是應該的。
3
1939年,在拍攝《寧武關》這部電影時,鼓王劉寶全七十歲,嗓音仍舊洪亮甜潤,身段邊式依舊,唱功表演爐火純青。看他的面相,因謝頂格外顯老態,面容慈祥而又堅定,想必他已理解了一門忠烈的含義,也把自己當成了忠烈之人。表演之前那一段話白,更是對一門忠烈最為精妙的注釋。這個注釋不是由士大夫而是由文化程度不高、社會地位連同為下九流的京劇演員都比不上的大鼓藝人做出的。
欣賞這段大鼓,我認為生於清代的劉寶全是認可一門忠烈這種行為的,因此,他才能演繹得如此出色。我不是曲藝行業的人,只是單憑自己的了解,劉寶全年輕時是個細高個兒,英俊瀟洒,而晚年像個固執的老人。藝人固執一點兒是好的,連唱錯了都不改,有助於傳統藝術的承傳。他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把錯的改對,只是為了承傳,一旦改了,後人就更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了。
有人說劉寶全抽大煙如何如何,實際上他最注重保護嗓子,甭說鴉片,他連煙捲都不會抽,連肉都少吃,到晚年還能保持著嗓音的清脆、圓潤。他彷彿一直在等著卜萬蒼給他拍電影,特意要留下幾個身段親自來解說一下什麼叫一門忠烈,怕別人解釋得不清楚。隨後,他親自唱上一曲最表忠烈的《寧武關》。一曲歌罷,沒幾年他即撒手人寰。
※諾獎詩人塞弗爾特:有蛛網琴弦的蘋果樹
※如何成為公民:20世紀早期女性選舉權運動
TAG:東方歷史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