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可能已經被穿越了
每日 8 點,文化早餐 ? 點擊
拾文化
關注 / 置頂公眾號 |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摶物館 |
從曼德拉到思想者,我們的世界是不是被人修改了?
有一首歌,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大家每個人都聽錯了。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看起來沒有錯對不對?
但是實際上原歌詞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不要懷疑,後面的這個才是原版!
是五十六個星座,不是五十六個民族!
但是確實有很多人的印象里,是五十六個民族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類似的事情還有一件。
去年香港電影有一部大作《追龍》。
其中有演員鄭則仕的出演。
電影上映後很多人非常驚訝地問:鄭則仕不是已經去世了嗎??
還有一個關於雕像的問題。
現在請你仔細想一想著名的「沉思者」雕像。
就是那個一名裸體男子坐在石頭上思考的雕像。
在你的腦海里,這名男子的手,是托著額頭還是下巴?
如果你的答案是托著額頭,那麼恭喜你,你錯了。
是下巴。
明明雕像托著的是下巴,但是確實有很多人的記憶里是托著額頭的。
作家九把刀有一部講男女校園的戀情,名字是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這部電影的名字一直都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還有就是埃及法老圖坦塔蒙的雕像。
很多人的印象里,這座雕像的額頭上,都有一條蛇。
但是現實是:除了蛇,還有一隻鷹。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我們記錯了嗎?但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在同一時間都擁有這樣錯誤的記憶?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其實不是一個人的誤聽或者誤記,而是一種心理學效應。
這種怪現象被稱為:曼德拉效應。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聞發布之後,世界各地的人們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從死亡時間到死亡原因都出現了不同的記憶,許多互不相識的人回憶稱自己看過紀念曼德拉的電影,包括電影的名字和內容都大體一致,然而這部影片從未上映,甚至從未拍攝過。這種現象之前因為「對事情持有錯誤的印象」而知名。
對於曼德拉效應,科學家們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因為記憶混淆。
因為一個人的記憶混淆,可以用粗心或者失誤解釋。
但是一群人集體的記憶偏差,就已經無法用謠言或者失誤來解釋了。
對於曼德拉效應的解釋,一共有三種。
一、多元宇宙理論,這指的是多個平行宇宙,並且在同時運行在這期間有大量的宇宙記憶互躥(例如A宇宙的記憶傳播到B宇宙中)造成了所謂的「曼德拉效應」。之所以有這種假說,是因為,量子力學近期的研究證明了,平行宇宙確實是有可能存在的。
二、未來人類對於歷史的修改遺留下的漏洞。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未來的人類修改歷史的時候由於馬虎留下了蛛絲馬跡。這個解釋看起來比上一個還要科幻一點。它的意思是說這種現象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未來的人類穿越回來修改歷史產生了遺留問題。
三、這也是比較科學的解釋說法,例如標題的曼德拉效應。曼德拉出獄時的名氣並不像現在這麼舉世聞名,而且當時的人們也並不會關心這些,所以出獄的迎接會被錯誤的理解為葬禮,而且在朋友親友互相攀談的時候這種錯誤的記憶鏈接被不斷加強導致了現在的錯誤理解。總會有那麼一天,時間會逐漸解開現在我們無法理解的事物。
現今科學界對這種現象的解釋,更偏向於第三種,就是集體突發的記憶錯亂。雖然仍然沒有辦法解釋這種現象的原因,但是在沒有更多的證據之前,我們沒辦法相信捕風捉影的「平行宇宙」和「穿越改造」說法。
在1995年,兩名心理學家 Loftus和Jacqueline Pickrell進行了一個叫「商場走失實驗(lost in the mall experiment)」。首先,他們招攬了24名受訪者並記錄他們的個人資料。之後,兩人由24名受訪者的家人秘密打聽了3宗真實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兒時經歷並把它們寫下來,之後在受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實驗人員在那張紙上加插了一宗完全由他們創作的「商場迷路事件」。在實驗時,兩人要求受訪者描述那4宗兒時經歷,包括當時的感受和環境細節,愈仔細愈好。
實驗人員把那宗商場迷路事件設定在受訪者的5歲,商場則設定在受訪者家附近的商場,內容則是受訪者和家人走失,之後被一位老人找到,最後和家人團聚。實驗結果顯示25%的受訪者竟然能清楚描寫「那段不存在的走失事件」的詳細細節,例如那老人的樣貌,為什麼走失,警察的介入。即使實驗結束,實驗人員對受訪者說4宗事件中有一宗是假的,仍然有20%的受訪者未能認出商場迷路事件是虛構的。這實驗一直用來證明人類記憶的脆弱,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已未必知道虛假記億的存在。
那麼你有沒有過一些和其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常識都截然相反的記憶呢?
.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點擊直達 |
福原愛,你憑什麼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日本運動員?
為什麼錢最多的銀行卻最小氣?
《相聲有新人》即將結束,但他的「相聲有江湖」還在繼續
要不要 贊 和 分享到票圈 ? |
※賈樟柯:所謂江湖,就是你不欺我少年窮,我不負你糟糠恩
※陳魚海:構建心中的教育生態圈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