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一切痛苦都抵不上我與你的異地戀
芳華已逝,自由何故。
不見硝煙,唯愛唏噓。
今年似乎是藝術電影的大年。從戛納走出來的[小偷家族]、[幸福的拉扎羅]、[燃燒]早已成為了文藝青年手裡的香餑餑。
當然,即使面對這些熱門電影,[冷戰]也絕對會佔據今年最優秀的影片之列。
[冷戰]在豆瓣的評分,好於85%的愛情片
電影在豆瓣的評分目前在8.1,爛番茄新鮮度為91%,成績不俗。在影評人眼中表現的更加出色。
《視與聽》雜誌這樣評述:
「[冷戰]就像一部無窮無盡充滿誘惑的音樂劇,並且用最華麗的單色攝影呈現出來。」
《衛報》則評論道: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的神秘來源於跨越鐵幕下的愛欲主題,耀眼的音樂和迷人的視覺效果讓這部反映冷戰的波蘭電影走得更遠。」
[冷戰]在爛番茄的評分
[冷戰]的片名有點不太討巧。不看電影,是不是還以為這是個間諜片,或者政治?
哪裡想的到,它竟然是個愛情片,還浪漫的要死——看到海報就能一目了然。
[冷戰]海報,簡單明了
▼
電影雖然發生在冷戰時期,但無意於強調當時的政治背景,只是通過簡練乾脆的描繪,自然地帶出時代氣息。
故事一上來有點類似於大家熟悉的[芳華],同樣以社會主義大家庭下年輕的文工團成員的愛情為線索。
與[芳華]對那個時代的美化不同,[冷戰]在畫面上更加寫實
[冷戰]故事開始於波蘭,時間是1950年前後。
文工團的音樂家維克多來到民間採風,挑選歌手,遇上了與眾不同的女歌手祖拉。面試的時候男女主角就看對上眼了。
在之後的相處中,兩人彼此的迷戀與日俱增。
男女主角的凝望,一張圖看出導演的構圖水準
祖拉入團後不斷地進行訓練、綵排、演出。
這些段落,不僅展現了波蘭豐富而特色的民族音樂和舞蹈,還透露著鮮明的政治環境和濃烈的青春氣息。
既不嬌柔做作,也不過分扭曲。
大量排練和演出的場景還原了那個時代下波蘭文藝工作者的生活
電影之後的走向與[芳華]就大相徑庭了。嚮往自由的維克多在歌舞團來東柏林演出時,打算逃往西方國家。
他邀請了祖拉一起離開,不過最終他卻沒有等到她來。
兩人分離,各處兩極社會。從此,電影的空間也逐漸開闊起來。故事的地域也跳脫出波蘭,放眼於了整個歐洲。
電影中的音樂也從沉穩、工整、莊嚴的民族樂,過度到自由、即興、情緒化的爵士樂、搖滾樂,從一個極端扭轉至了另一個極端。
一入西方世界,流行的音樂形式完全變了個樣
冷戰時代兩種極端的社會風貌,在導演不動聲色的勾勒下,真實而生動的呈現出來。
而兩位主角之間的情感關係,也在這樣的對立、壓抑的時代下,繼續延展與糾葛。
▼
毫無疑問,音樂是電影最大的特色。
電影中使用的音樂類型很豐富,可以看出導演的音樂品味很高,涉及領域也很廣。
電影中甚至還出現了一曲兩唱的情況。即同一首曲子,在波蘭是民族樂,到了巴黎則改用冷爵士風格,別有一番滋味。也通過這樣的方式呈現了兩國截然不同的文化傾向。
祖拉將波蘭的一首民族歌曲改用爵士演唱
可以看到,電影中音樂的出現,並不只是作為一種敘事的必要性,或者過分營造懷舊的意味。
導演利用音樂做了更多的東西,包括構建人物關係,交代時代氛圍,營造視聽情緒等等。
祖拉隨著音樂驟然起舞,由靜轉動的長鏡頭也深入了角色的內心
除了音樂,攝影是電影的又一亮點。
精緻的構圖和光影,考究的調度和運鏡,讓人暢享在美得窒息的畫面里。
高對比度的黑白影像,建立了電影深沉而古典的悲劇氛圍。大量的固定鏡頭,又讓故事的敘事平靜而穩健。
憑藉如此獨特的風格,本片的導演也順理成章地摘得今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71屆戛納電影節,[冷戰]導演大放異彩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這個名字真是又長又拗口。
5年前,他帶著[修女艾達]橫空出世時,大家還以為哪裡又冒出來的一個膽魄過人的新導演。
[修女艾達]在豆瓣的評分
結果一看導演履歷,竟然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傢伙。之前拍了好幾部電影,籍籍無名,而且還都是英語片。
[修女艾達]是他拍攝的第一部波蘭語電影。耳目一新的別樣構圖,出其不意的運動長鏡頭,黑白影像,留白敘事,盡顯大師之范。
[修女艾達]是2013年藝術電影中不折不扣的爆款黑馬
導演彷彿突然開了竅一般,拍出了驚艷之作[修女艾達]。
這一部電影同樣強烈推薦。它起初聲響不大,但在上映之後,越來越受到讚賞、推薦。
電影當年一路殺入奧斯卡,最終捧得了最佳外語片獎。
[修女艾達]中導演樹立起了自己獨特的影像風格
實際上,導演小時候就出生在波蘭的華沙,父親是軍醫,母親是芭蕾舞演員。14歲時,隨母親離開了波蘭,來到英國定居。
牛津大學畢業後,導演在BBC拍攝了幾部紀錄片。40歲時才開始執導首部劇情片。一連四部影片都反響平平。
直到回歸母語的創作,才突然爆發了自己的創作才華。
導演代表波蘭勇奪87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這說明了,正是故鄉的情愁給予了導演無窮的能量。
對於波蘭,我們總能感到一股沉重的傷痛。從這裡走出的導演們,大多遺留著憂鬱陰暗的氣質。
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苟延在蘇、德的夾縫中,無盡的屠殺和迫害,讓這片土地盈溢著悲傷的訴說。
正如導演所說:「我完完全全地與波蘭緊緊相連。」
當2013年他回到華沙拍攝[修女艾達]時,他忽然發現:我到了對了的地方,我正在拍對了的電影。
[冷戰]中透露出波蘭文藝屆鮮明的政治氣息
在拍完[修女艾達]之後,帕維烏不再離開波蘭。這幾年,他一邊在瓦伊達電影學院教書,一邊進行寫作。
為了做出更好的作品,導演潛心籌備了五年,並在自己60歲時完成了電影拍攝。
據導演所稱,[冷戰]的故事靈感來源於自己父母的關係,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一個叫維克多,一個叫祖拉,恰好引用了導演父母的名字。
同樣,他的父母也是在鐵幕的兩邊分分又合合,相互愛戀,又難以相容。
「一場複雜而混亂的愛情」,導演這麼形容。
相愛相殺的男女主角在歐洲的兩極社會分分合合
要麼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中過著艱難的流亡生活,要麼接受在極權統治下毫無尊嚴地生活。
兩個人的愛情悲劇,同時也映射了時代的無奈。
「冷戰」,不僅指涉了那個時代,也象徵了兩個強硬又極端不同的男女個體。
只是對於個體,最終還是在濃烈的愛欲下,消解了一切對峙,也讓愛之外的所有意義無足輕重。
▼
電影的結尾極其令人動容。維克多為了與祖拉重逢,又再次回到了波蘭。
回國所付出的代價,不僅僅是放棄了在巴黎的自由生活,還將是作為政治逃犯發配到勞改營受苦。
維克多和祖拉回到當初兩人相識的地方
為了愛情,自由可以拋,事業可以拋,生命也可以拋。
兩個優秀而堅強的人,找不到適從的角落。相互之間熾烈的愛情,卻成為他們對世間唯一的依戀。
[冷戰]與[芳華]一樣,都具有令人痛心扼腕的悲劇結尾。不同的是,後者主要表達了小人物的無奈和妥協。
而[冷戰]中兩位主人公都十足的優秀,完全可以退讓於時代的局限,過得舒適而體面。但性格強硬的他們,最終卻都選擇了自由和尊嚴,忠於自己的內心。
所以,電影的悲劇性也更加的強烈。
愛,即是永恆
電影不長,卻那麼完美,浪漫,感人。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這個讀起來拗口極了的名字。
請,一定,記住他。
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在[冷戰]拍攝現場
※那些忽視女人和愛情的男人,都死了
※讓你不明不白做一輩子殺人犯有多難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