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萬曉茜

編輯|姬政鵬

上周五,《帝企鵝日記2》在中國內地上映,首周票房490萬元。12年前,首部《帝企鵝日記》在中國獲得了950萬元,那一年,中國內地年度總票房僅為26.2億元,不足當今市場的5%。

《帝企鵝日記2》不是今年唯一「失落」的紀錄電影,《最後的棒棒》(100.9萬元)、《大三兒》(130.1萬元)、《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1749.5萬元)......截至目前,今年還沒有一部紀錄電影取得理想票房,更無法與去年的《二十二》(1.7億元)、《岡仁波齊》(1億元)的票房成績相比。

難道中國紀錄片的春天剛剛抽枝,就要結束了嗎?

一直是小眾

「紀錄片復興純屬瞎掰!」,某紀錄片發行人提醒業界保持清醒,「紀錄片從來都是小眾電影,過去是,現在依舊是」。

讓這位發行人告訴記者,去年,《二十二》火了之後,紀錄片突然就成了「搶手貨」,「來了很多人轉行拍紀錄片」,連原本冷清的紀錄片立項部門也「忙的不可開交」。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然而,這種「繁榮」帶給他的更多是擔憂,「我發現他們中的好多人很投機」,這位發行人透露,他接觸過許多紀錄片創作者,他們拍紀錄片,不是出於熱愛,而是因為「成本低」,他發現,大家都在拿《二十二》做參考,彷彿所有人都相信,只要自己花點兒錢拍個紀錄片,就可能放出一兩億的票房,「這不是搞笑嗎?《二十二》的成功有太多偶然性,大家只看到了黑馬,卻沒看到這黑馬下面壓了多少『屍體』」。

以他多年的市場經驗,紀錄片若想取得市場成功,必須有打動人心的東西,「觀眾覺得你足夠真誠,可能會給你一線生機」,但他同時也提醒說,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打動人心的紀錄片都能贏得市場,「紀錄片從來都是小眾電影,目前只有一線市場的小部分觀眾有看紀錄片的習慣」。

缺獨立思考能力

紀錄片市場走低,創作者陳非有不同的觀點,「如果沒有市場,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

陳非的想法並非「妄自菲薄」,中國紀錄片的國際認可度向來尷尬。在第三屆金樹國際紀錄片節閉幕頒獎典禮上,10部獲獎影片中,僅有一部《毛坦廠的日與夜》來自中國。

陳非還記得,自己在某國際性電影節上,親耳聽見BBC大中華區的總裁對中國紀錄片「不屑一顧」,在與外國創作者的交流中,情況更糟,「美國人覺得中國沒有紀錄片,韓國人說咱們的紀錄片都是宣傳片」,「我們真的要反思一下」。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中國紀錄片為什麼不能走向世界,我想是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陝西新聞攝影協會會長杜耀峰分析說,紀錄片首先是「發現」,「紀錄片需要承擔發現者的責任,人類的情愫、環境、地球、瀕臨滅絕的動物,靠什麼發掘?就靠紀錄片去發掘」,但許多中國紀錄片卻拍成了「宣教片」,「人家給你什麼,你就把它當成了餡兒,包出了一個湯圓,這就是我們拍紀錄片的思路,但做電影應該是在滾雪球呀,有了創意,越滾越大,才能出好作品」。

杜耀峰認為,問題出在了中國紀錄片創作者的思維上,「我的學生採訪過一個普通老太太,她的孩子在廣東打工,一年回來兩次,老太太一直在等,有一天,老太太上網給孩子留言說,要是沒什麼事,我就先死了。

這種事兒在中國農村特別普遍,但我們的紀錄片為什麼沒有發現?反而都去隨大流,看什麼火就拍什麼」,杜耀峰說,「紀錄片創作者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這就是思維問題。」

選題的「奧妙」

在美國,紀錄片的定義是在真實世界真實的狀態下去探討人和自然之間的真實和奧妙。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肖雪梅認為,所謂「奧妙」就是帶著好奇心去探索拍攝對象未知的東西,這裡的「奧妙」就是紀錄片選題的源泉。肖雪梅說,「紀錄片最打動人的是記錄人當下真實的狀態。」

杜耀峰對「奧妙」的解讀是「一見鍾情」的感覺,「這其中沒有任何宗法、父母、老師等外界強加給你的東西,這種感覺就好像,在萬眾之中你看見一個人,馬上就產生了心靈感應,你就去拍,肯定是最好的。」

但在中國,紀錄片導演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某紀錄片導演跟記者提及,2012年,曾提出想拍「南水北調工程」紀錄片,多次去電視台溝通未果,許多前輩也勸他「你不是你操心的事兒」。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類似選題「無疾而終」的事兒,中國電影評論協會常務副會長張衛早已見怪不怪,「我跟一些紀錄片導演聊天,他們常說,這個不讓拍,那個不讓拍」,張衛覺得,很多時候,是創作者的角度選擇有問題。

「我推薦大家看一下,央視的紀錄片《毛澤東》」,片中的領袖形象讓張衛初看時大為吃驚,「你見過毛主席有瘊子嗎?你見過毛主席把一個拐杖摔下來嗎?你見過毛主席在河南駐馬店泥濘的鐵路坡上接待美國代表嗎?」張衛說,「你以為像毛主席這樣的題材只能突出領袖偉大的一面,但這不紀錄片卻拍了毛主席的日常,讓我們看到,毛主席也是人。」

張衛認為,在這種既定模式下的領袖紀錄片都能拍得如此豐富,創作者以題材為「借口」,不再有說服力。

得耐得住寂寞

儘管互聯網的普及,為紀錄片提供了除電影、電視之外,更廣闊的傳播渠道,但尋找投資仍是大多創作者面臨的棘手問題。

陳非坦言,自己為了拍紀錄片,曾經買掉房子,只能睡在工作室,時至今日,自己依然在四處找錢。但他仍舊鼓勵創作者,「拍自己想拍的片子,如果你喜歡拍,你就拍優秀的紀錄片,不管多難」。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除了缺乏資金,寂寞是紀錄片創作需要面對的另一困難,肖雪梅告訴記者,「紀錄片的人,你對你拍攝的對象,要真心的熱愛,所以拍紀錄片的人都要耐得住寂寞,你要一直跟著拍攝對象,要持續保有好奇心,去發現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

她認為,BBC之所以能把動物拍出人的情感,與攝影師常年跟隨動物有關,「在某個層面上,他們之間已經超越了利害關係,建立某種情感,變成一種和諧的合作夥伴關係。」,「做創作,特別是紀錄片,我覺得真誠和真心最重要。」肖雪梅說。

中國紀錄片生存現狀:投機者扎堆製片,行業從未復興

聲明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獲取授權請點擊「閱讀原文」

商務合作微信:2147425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