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書與清末《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原標題:丁寶書與清末《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20世紀初,中國人自編中小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如風起雲湧。那時參加編寫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學者絕大多數不懂得新史學理論,也不明白編寫本國歷史教科書的路數,成功者寥若晨星。其中,丁寶書編寫的《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堪稱佼佼者。
丁寶書 (1866 —1936),江蘇無錫人,幼年隨父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參加鄉試中副榜。這一年,他就讀於江陰南菁書院,經常與同邑吳稚暉、俞仲還暢談新學。1894年,清末民初教育家侯鴻鑒在無錫北禪寺巷延請日本教師講授理化,丁寶書時常去聽課。甲午戰爭以後,他深感科舉制度誤國,遂將自己過去所作八股文章全部銷毀。
戊戌變法期間,丁寶書與吳稚暉、俞仲還等人創辦無錫三等公學堂,教師由俞仲還、丁寶書等同人十餘位輪流擔任。課程略仿日本尋常小學,分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術等科。教科書由教師們隨編隨教,令學生抄讀,然後教師就本課內容設問題數條,讓學生筆答,以「實地試驗其合用與否」。歷經五年,共成七編,每編包括50至80課不等,後經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審定配上插圖,交文瀾書局1902年石印出版。同年,廉南湖、俞仲還等在上海創辦文明書局,丁寶書任美術編輯,兼書局附設的文明小學教員。至1903年6月,文明書局出版的蒙學教科書有20多種。這是清末壬寅癸卯學制時期最完備的一套小學教科書,在中國近代課程教材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套教科書中的《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是丁寶書編著的。
章節體編著首部中國通史
從編纂體例上說,《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分兩冊,共七篇,每篇採用章節體,從古代講到1899年俄國強行租借旅大、英國強行租借威海衛和法國強行租借廣州灣。
我們節選一段「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目錄」,一窺本書的編寫體例:
中國之古代
第一章 唐虞三代(共八節)
太古 黃帝 唐虞 夏 殷 周之興起 周之全盛 周室東遷
第二章 春秋戰國(共八節)
春秋五霸 齊桓宋襄 晉秦楚之霸業 吳越之爭 戰國之雄 人才輩出 合縱連衡 秦之一統
不難看出,《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依時間順序講述,按篇、章、節編排,分篇綜論,因事設題,既分門別類又綜合貫通,具有容量大,系統性強,結構清晰,易於檢錄的特點,屬於典型的章節體中國通史著作。今天看來,這種編寫方式顯得平常,可在清末傳統史學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仍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採用章節體的《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很是難得。
在一些編排細節上,該書也有不少創新處,如插圖、地圖的運用。《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配有插圖49幅,其中人物圖,如治洪水之夏禹、改郡縣之秦始皇等26幅;文物圖,如晉王羲之奉桔帖、吳道子之真跡、奉天太祖等7幅;歷史地圖,如春秋戰國時代、隋統一時代等16幅。
此外,《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還附有中西曆法對照的《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丁寶書在該書《編輯大意》中說:「中歷年代,或一帝一易,或一帝數易。紀元分年,奇零錯雜,欲計其前後距離之數,即成人亦易致恍惚。茲於後頁附大事年表,用中西合曆,庶前後距數若干,一檢便得。」 這種中西合曆的歷史大事年表在當時也屬首創。
以進化論為編寫指導思想
晚清是傳統史學延續與近代史學萌生的時期。丁寶書在《編輯大意》中說:「歷史者,敘過去進化之現象,為未來進化之引缐,非僅紀三千年之事實已也。」這表明作者擯棄了傳統史學記一朝一姓興亡,專為帝王作家譜的指導思想,接受了近代史學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的原則。
傳統史學只有朝代的區分,沒有時代區分。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中說:「中國二十四史,以一朝為一史。即如通鑒,號稱通史,然其區分時代,以周紀秦紀漢紀等名,是由中國前輩之腦識,只見有君主,不見有國民也。」他主張「就其事變之著大而有影響於社會者」,作為歷史分期斷限的依據,將中國史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統後至清代亁隆之末年」;「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
丁寶書編寫的《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分七篇敘述中國歷史,儘管沒有使用「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的名稱,但在時代劃分上與梁啟超是接近的。第一篇「中國之古代」與梁啟超的「上世史」相當;第二篇至第六篇敘述秦漢至元明的歷史是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君主專制政體不斷強化的時代,與梁啟超的「中世史」大體相當;第七篇「明季及我大清之開國」就是梁啟超所謂的「近世史」;所不同者,梁啟超將清朝前的歷史期歸於中世史,而丁寶書將整個清朝的歷史都納入「近世史」,本朝人寫本朝史,這樣區分時代也不是沒有道理。
梁啟超以秦的統一作為劃分上世史與中世史的重大事變,丁寶書也是將秦的統一作為劃分中國歷史時代的標誌。《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一篇「中國之古代」敘述從太古無君主時代到其後出現酋長,黃帝征服諸部落,開疆拓土,由酋長而漸變為君主之局。黃帝之後,堯、舜實行禪讓,至夏禹始定君主世襲制度。周武王大封同姓功臣,定封建制度。第二篇「秦漢三國時代」,敘述秦王政既一統天下,因封建之弊,改行郡縣制度。從此君主之威權達於極點,三代之治法,盪滅無遺矣。以此表明中國歷史的進化。
多角度展示歷史原貌
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說:「德國哲學家埃猛埒濟氏曰:人間之發達凡有五種相。一曰智力(理學及智識之進步皆歸此門),二曰產業,三日美術(梵谷等技術之進步皆歸此門),四曰宗教,五曰政治。凡作史讀史者,於此五端,忽一不可焉。中國史以一書而備具此五德者,固渺不可見。即專詳一端者,亦幾無之。所陳陳相因者,惟第五項之政治也。然所謂政治史,又實為紀一姓之勢力圈,不足以為政治之真相。故今者欲著中國史非惟無成書可沿襲,即搜求材料於古籍之中,亦復片鱗殘甲,大不易易。」這裡,梁啟超對於中國傳統史書一味注重政治史(而且還是一家一姓的帝王史)給予了批判,因為真實的人類歷史是多維度、多層次發展。
《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雖然篇幅簡短,但是內容豐富,包括「智力」、「產業」、「美術」、「宗教」、「政治」五端,這跟梁啟超建設新史學的號召相應。書中敘述孔子和儒學、老莊諸家學之短長、宋代道學、明代陽明之學,這些內容都歸於「智力」門。敘述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使民殖財貨,取東海魚鹽、兩漢與大秦海陸兩途的商貿交通、南北朝商業工藝的進步,這些內容都歸於「產業」門。敘述東晉王羲之書法,妙絕千古、唐代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皆善山水、宋代畫家李公麟及徽宗,這些內容都歸於「美術」門。敘述漢明帝求佛教、道教之由來、唐代景教傳至長安,這些內容都歸於「宗教」門。敘述商鞅變法、秦始皇廢封建,置郡縣、漢武帝征討匈奴、安史之亂、王安石變法、靖難之役和永樂之治、三藩之亂及台灣之鎮定、尼布楚條約等,這些內容都歸於「政治」門。在清末注重政治史的傳統史書仍然佔據主流的情況下,《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讓人們感到新鮮。
充滿經世救國時代精神
20世紀初,梁啟超寄希望於史教救國。他說:「今日欲提倡民族主義,使我四萬萬同胞強立於此優勝劣敗之世界乎,則本國史學一科,實為無老無幼無男無女無智無愚無賢無不肖所皆當從事,視之如渴飲飢食,一刻不容緩者也。然遍覽乙庫中數十萬卷之著錄,其資格可以養吾所欲給所欲求者,殆無一焉。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新史學之著,吾豈好異哉,吾不得已也。」編纂新式史書,振奮國民精神,培養博通時務、講求實用、省悟強弱興亡之故的人才,以救國強國,成為當時進步史學家的共識,體現了近代史學強烈經世的時代精神。
丁寶書編寫《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無論是在內容選擇上,還是體例設計上,都貫徹了史教救國的宗旨。他在《編輯大意》中說:「是編以進文化改良社會為主,凡於世界有影響者,均再三注意,並繪聖哲儀容,使印入兒童腦髓,為他年步趨之目的。」「是編自春秋戰國,迄最近形勢,各附地圖,詳細指示,以識古來併合之由,以起近今喪亡之痛。長學識、雪國恥,是在吾黨。」「是編以衛種族、張國威為主。凡遇有衛我同種,力捍外侮者必稱道勿衰,以壯我幼年之氣。」「是編以交通世界互換知識為主。我祖國數千年以來,能具此手段者,必揚搉陳之,庶兒童不為執鎖國主義者所惑。」「是編以發達實業教育為主。凡遇前代有崇工藝以致富強者,無不濡筆詳載,庶兒童知實業之寶貴。」 考察全書,編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儘管《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結構簡單,內容淺顯,但它率先構建出新式中國通史基本框架,成為中國傳統史學向近代史學轉變的最初突破口。作為中國人採用章節體編寫的第一部中國通史,其開創之功,不可埋沒。另外,小學生用書負有啟蒙意義,一部好的蒙學歷史教科書能夠給小學生奠定良好的歷史知識根基,使其受用終生。據說《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刊印了四十餘版,在上海、北京、漢口等多地發行,大約使用了十年左右,到民國元年還作為初等小學堂學生用書。從這個意義上說,作始雖簡,但也絕不可忽視。中國史學史理應給丁寶書及其《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一定的地位。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