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原創: 趙春明 鐵道兵公眾號 2018.10.18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我在鐵道兵工作29年,1984年1月隨鐵道兵集體轉業併入鐵道部,1984年3月1日調到鐵道部機關工作。30年後的今天撫今追昔,崇敬和親切之情油然而生。鐵道兵前輩從1948年到1983年幾十年的歲月里,創造的豐功偉績讓人感動。是他們,在解放戰爭中捨身忘死,大軍打到哪裡,鐵路就修到哪裡;是他們,在朝鮮戰場,築成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是他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奮力拚搏,建起一條條鋼鐵巨龍,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上世紀60年代初,鐵道兵擴編到40萬人以上,由於國家經濟困難,他們倡導和踐行以勞動為榮、艱苦為榮、當鐵道兵光榮的「三榮」思想,使幾十萬大軍服從黨的指揮,政治堅定,信念不移,在極端艱難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下,完成無比繁重的施工任務,被譽為社會主義建設突擊隊、修建鐵路的尖兵。他們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用汗水、鮮血甚至生命鑄就了鋼筋鐵骨般的鐵道兵精魂,用堅韌和智慧培育了攻堅克難的鐵道兵基因。葉劍英元帥為鐵道兵題詞:「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鐵道兵前無險阻;風餐露宿,沐雨櫛風,鐵道兵前無困難。」這是對鐵道兵精神的生動概括。

每一位前輩都是一座豐碑,他們鐫刻的豐功偉績,讓後人永遠銘記。我在鐵道兵部隊29年間,得到了前輩們無數的關愛和教誨,從入伍開始,就耳聞目睹了前輩們的高貴品質。他們為革命不顧生命,為國家不顧小家;他們為人師表,率先垂範;他們作風樸實,沉穩厚重;他們自奉儉樸,清正廉潔;他們關心群眾疾苦,和士兵打成一片……鐵道兵紀念館內,一幅時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龍桂林(後任鐵道兵參謀長)陪同王震司令員檢查工作的巨幅照片,把我的記憶帶回到59年前。1955年冬,開國上將、鐵道兵司令員王震代表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到鐵道兵學校為軍官授銜授勛。這幅照片反映的就是王震司令員閱兵後發表簡短講話的瞬間。

龍桂林校長是我和廣大鐵道兵幹部的啟蒙老師。1955年8月,我們入伍的600名新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就是龍校長講的「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從此我的腦筋開了竅,知道了該怎樣樹立核心價值觀,也堅定了熱愛鐵道兵、服務鐵道兵、奉獻鐵道兵的信念。龍校長主管鐵道兵學校7年,始終以教育合格人才為中心目標,運用現代思維、科學態度制定了良好的校風校紀,把學校辦成了鐵道兵幹部的搖籃。60年來,鐵道兵學校經過7次更名,但優良的校風仍在傳承發揚。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1957年,我在連隊參加隧道施工時,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連長李明會手把手教我打風槍,他還交待老班長陳文盛負責帶我。陳文盛是一條鐵道兵硬漢子,在任務緊急時,他堅守32小時不離工地,連長含著眼淚才說服他到草棚睡覺。在連隊施工勞動一年後,連長推薦我去團政治處駐勤,這是我邁進政治機關的起點。老連長對普通一兵的關心,我永遠銘記心中。

隨著工作單位的變動,使我有更多機會接觸一些前輩們,受到他們的關心教誨也更多了,他們的言傳身教無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前輩們身體力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二分錢的豆腐乳,大校劉學禮一次吃不完,讓炊事員替他保存下次再吃。少校繆國珍,難得下一次小飯館,卻只要5分錢一碗的羊雜湯充饑。1967年大興安嶺鐵路會戰時,45團團長戴桂林說,他們團機關年招待費不超過600元。

前輩們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生活不搞特殊,和群眾打成一片。1958年,54團團長曾廣(後任十二師首長)到連隊檢查工作,就餐時自己拿碗盛飯,然後和士兵一起圍著一盆菜蹲在地上吃,飯後還自己洗碗並放回取碗處。1967年,大興安嶺林區指揮所政治部主任徐誠之(後任鐵道兵政治部主任)到41團連隊指導工作,晚上在帳篷內和戰士們一塊兒睡通鋪。1967年,大興安嶺鐵路會戰時,九師師長田仁明(後任一指司令員)、政治部主任李際祥(後任鐵道兵副政委)的家屬帶子女到部隊探親,就住在辦公室,並和大家一起在大食堂就餐。東北指揮部司令員張雲山認真執行鐵道兵幹部離京家屬隨遷規定,家屬遷至大連留守處,他獨身在大興安嶺工作多年;張治安政委愛人是現役軍人,從兵部機關調到指揮部,一直住在張政委辦公室。張政委患有糖尿病,讓到京出差的一位同志帶點蘇打餅乾,也花不了幾塊錢,他硬是把錢塞到這位同志兜里。工程學院院長王敏、政委黎群在學院工作多年,他們每次回北京的家,都是坐火車而不用學院配的小車。在幹部調配任用上,始終堅持黨委討論,不個別交待「任務」。新招學員和學員畢業分配工作中,不寫條子,不打招呼,學院是真正的「清水衙門」。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1983年,是鐵道兵落實轉業工作的關鍵之年,以尚志功、李際祥二位老首長為首,由王功、劉秉順、姜培敏、劉毓珊等前輩組成的鐵道兵指揮部領導班子,帶領1200多名師團幹部、上萬名營以下幹部、10萬餘名士兵,竭盡全力總結、傳承鐵道兵精神,順利完成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工作。這批師團幹部在鐵道兵部隊摸爬滾打二三十年,營以下幹部經過十年鐵道兵大熔爐冶煉,鐵道兵精神已融入血脈;?10萬士兵也經過鐵道兵精神熏陶,都能做到服從命令聽指揮。指揮部領導把這些有利因素轉化為巨大動力,做到服從全局,堅決執行國務院、中央軍委撤銷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決定。他們既注重政治工作,又善於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解決了10個師落戶安家問題。經中央軍委批准,2個師落戶北京、天津,4個師在省會所在地,4個師在歷史名城。脫下軍裝不久,王功和劉毓珊二位領導即約請鐵道部、北京市有關領導和部門,商討落實在京鐵道兵所有人員落戶家屬隨遷問題,在他們的大力協調下,該項工作得以順利解決,為大批人員解除了後顧之憂。領導們還千方百計保留重用技術骨幹,選拔他們進入師團領導班子。1983年,首批具有5名大學學歷的技術幹部被委以師長重任。調整配備後的師團領導班子堅強齊整、結構合理,思想上、組織上都有了絕對可靠的保證。為保證符合離休條件的鐵道兵各級領導離崗後留部隊妥善安置,指揮部領導堅持尊老敬老的美德,從各方面給予幫助。所有這些工作,使鐵道兵併入鐵道部的工作做到了思想認識統一,步調行動一致。「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1983年12月31日的子夜,成為歷史的分水嶺,從那一刻起,十多萬鐵道兵將士成為鐵道部的新員工。師、團長改稱為局、處長。鐵道兵寫進歷史,指揮部領導也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交上了完滿的答卷。

鐵道兵離開了軍隊編製序列,但前輩們鑄就的鐵道兵精神永存,他們的光輝業績和高大形象與山河同在,永載史冊。在紀念兵改工30周年之際,我思緒萬千,感慨系之,謹以此文抒發我對光榮的鐵道兵的崇敬之情。

「鐵號」鐵兵風範昭後人




鐵道兵公眾號第2018-369-1期

來源:信息中心

編輯:大漠孤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