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劉伯溫:「謀臣」的人生悲劇

劉伯溫:「謀臣」的人生悲劇


劉伯溫:「謀臣」的人生悲劇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文成,浙行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亦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起於鄉野

今天,如果問人們,劉伯溫是什麼人?估計很多人都說知道,說他能夠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年,厲害得很。可是,誰又知道,真實的劉伯溫(劉基)在其生前和身後,原本並沒有這麼高的名聲呢?

轉機出現在他死後一個半世紀,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當時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

意思是說,劉基應當陪著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孫也應該像中山王徐達的後代一樣世襲爵位。

祭祀、爵位是國家大事,世宗命大臣們討論此事,結果大臣們一致贊同,說:「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都有巨大的功勛,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卻多是劉基的貢獻,所以當初太祖在未定天下時就說劉基是自己的張良,後來封劉基爵位時又將他比作諸葛亮。劉基應該配享於太廟。」

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我們知道,在明初諸將中,徐達位列第一。嘉靖朝的大臣們竟將不以赫赫武功見長的劉基與徐達並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有一個集團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這就是淮右集團【與諸葛亮龐大的「荊襄勢力」相比,劉基只是「孤家寡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劉基作為後來歸順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佔據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懷疑的。

劉基的謀略與功勛,儘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認,但似乎終究因其地望的關係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從劉基先後被李善長、胡惟庸迫害的事實來看,劉基的地位決定了他在明初的歷史中不會有很深遠的影響。

明代開國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長佔據的,李為韓國公。劉基的爵位僅為誠意伯,而伯的爵位,列於公、侯之下。一直到十五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劉基的聲譽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紀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劉基的開國之功。當然,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尊崇一位開國功臣乃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們以劉基與徐達並稱,驟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劉基的地位。這對劉基來說,也許意味著一個神話的開始。傳說中的劉基,更是一個妙算陰陽的神一般的人物。

其實,在功成名就的背後,真實的劉基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但卻略帶悲劇性的人物。

明末學者朱國楨論劉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劉基生平,大約也以五十歲為分界線:五十歲前效忠於元朝;五十歲後扶佐朱元璋。

劉基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父親劉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縣學教諭。像許多士人一樣,劉基知道科舉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徑,因此,他認真學習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歲時,劉基成為處州路學的一名學生,邁出了漫長科舉路的第一步。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

劉基起初並不想輔佐朱元璋的,但經不起朱元璋一再派人「三顧茅廬」,終於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

朱元璋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心腹和軍師。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

正由於劉基在朱元璋日漸擴大的創業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他很受朱元璋的寵信。據說,朱元璋每次召見劉基,都是屏人密語,往往一談就是一兩個小時,所談的內容「自徐達而外,人莫得聞」。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後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然而,隨著明朝的立國,軍中一幫謀士的作用也發生了轉變,昔日的謀略不再是朱元璋所必需的,五十七歲的劉基從此只要規規矩矩地按章辦事就行了。被授予太史令一職的劉基只有規規矩矩地主持修訂新朝的曆法。

劉伯溫:「謀臣」的人生悲劇


落寞中的英雄:1368—1375

大凡一個王朝的開國功臣,或者韜光養晦,安享晚年,或者驕橫恣(zì)肆,最終被戮。然而,像劉基晚年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境地,卻還是少見。

朱元璋曾將劉基比作漢高祖劉邦的張良,於是後人便將張良與劉基作比較。

王世貞說:「有人將劉基比作張良,劉基在謀略上確實無愧於張良,但說到做官或不做官的氣節,卻差得遠了。」

王世貞認為劉基早年仕元,後來轉而扶助朱元璋滅元,大節有虧。這是一種比較。

另外一種比較,是明人廖道南的話:漢代大封功臣,張良僅要求封為「留侯」就滿足了,然後專心於道術,明哲保身,傳說中還變成了神仙,而劉基卻沒有急流勇退,猶豫在朝,最終就像野雞投於網羅、野象因其象牙而遭殺身之禍,難道他真是一心忠於朝廷而忽略了保全自身嗎?

劉基不能安心做一個元朝遺臣,卻心甘情願地扶佐朱元璋,以儒家的「忠臣不事二主」的標準來看,確實容易招致批評。何況,他還是元朝的進士。

清代史學家趙翼曾注意到元末殉難的官員多是進士,並舉出了十六人為例。劉基卻以元朝進士身份去輔佐被人視為「盜賊」的朱元璋軍隊,也許要承受更多的壓力。

其實,在王世貞之前,已經有人就此批評過劉基。明人劉定之在為其鄉人王子讓的詩集作序的時候,說:「子讓是元朝的舉人,遊歷官場幾年,難以施展才能,便辭官歸隱,終身不仕。我讀他的詩文,覺得流露出一股奇氣,他的胸懷還是跟從前一樣啊。……有一個人跟子讓一樣出自元朝的科舉,輔佐石抹主帥守衛婺州和處州,他們相互詩文酬唱,氣勢萬千。後來這個人攀龍附鳳,自比劉文成(文成是劉基的謚號),可是他這時的詩文糟糕得很,昔日的豪氣一點也沒有了。」

顯然,劉定之這裡所批評的人正是劉基本人。劉定之注意到了劉基詩文前後風格的變化,確是深刻。

明末降清的文人領袖錢謙益也許於劉基有「同情之理解」,對此見得更為分明。他在《列朝詩集小傳》中說:「劉基在幕府,與石抹宜孫在患難中共事,被石抹以知己相待,迫切地想要效力朝廷。他這時寫的詩歌,抑揚頓挫,豪氣非常,使人讀了躍躍欲試,就好像捋起袖子要跟他大幹一場。後來劉基遇到太祖,運籌帷幄,受封伯爵,成為開國功臣,可謂功成名就。可是,他這時期的詩文里,卻屢屢哀嘆窮病衰老,昔日的豪氣蕩然無存了。」

晚年的劉基,為什麼悲窮嘆老,豪氣全無?真的像人們所猜測的那樣,是劉基「變節」所帶來的負罪感嗎?顯然不是。劉基晚年悲嘆背後的真正原因,應該是因為他在洪武初年不斷地遭受淮右集團的排擠和朱元璋的猜忌。

廖道南批評劉基不能及時功成身退,大體是合理的。其實,在洪武元年(1368)劉基被授予御史中丞職務的時候,他還是有點意氣風發的。中書省都事李彬犯下貪縱之罪。李彬是中書省左丞相李善長的私人,因此李善長請劉基緩治李彬之獄。劉基堅決主張查辦,並派人專程向遠在汴梁的朱元璋彙報。李善長便在朱元璋面前搶先告了一狀,說劉基「專恣」。

對於專制君主來說,臣下的專恣自是不可容忍,朱元璋對劉基的寵信開始打折扣了。接下來的一件事,又正趕上劉基的方術似乎也不靈驗了。八月,天大旱。劉基進言道:「陣亡士兵的妻室共有數萬之眾,居於別營,陰氣鬱結;工匠死後,屍骸未收;張士誠的降卒們都編入了軍戶。這三點有干天和,所以發生旱災。」

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建議,一一妥加處理,誰料十天過後,依舊大旱。至此,劉基只得捲鋪蓋回青田老家。

但是,劉基畢竟是開國元勛,朱元璋沒有一下子做絕。僅僅三個月之後,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僅被封為誠意伯。微妙的是,此時的朱元璋對劉基再不是言聽計從了。

例如,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想換楊憲、汪廣洋或胡惟庸為相,諮詢劉基的意見。劉基根據實情,一一指出了各人的缺點,認為三人都不宜為相。

然而,朱元璋後來卻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起用為相。劉基所說的一番話,傳到三人耳朵里,明擺著是得罪人。

其中,胡惟庸是淮右集團中人;汪廣洋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其早年曾流寓太平,亦於此地遇到渡江而來的朱元璋,開始發跡。

可見,劉基在明朝建國之後的生活,確實過得非常壓抑。這才是劉基悲老嘆窮的真正原因。

上世紀三十年代,學者羅寶冊有論劉基的一段話,非常精彩,可謂洞見當日劉基心態:伯溫悲嘆之作,決不是無病呻吟,無因而來的;如果根據情理,設身處地一想,也很容易了悟他的難言之隱。想當年他同太祖一塊起義,老謀深計,運籌帷幄,大的方略,緊急關頭,十九是他一人擘(bò)劃、決定和打開。那時如果分道揚鑣(biāo),收納一班豪傑,自己干去,當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誰的天下?可恨費盡了心血,為人作嫁,好容易革命成功了,大明帝國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誠意伯的虛頭銜,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賞賜罷了。比之明祖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殺予奪,集於一身,何嘗不是天壤之別。加之,明祖猜忌嗜殺,屢興大獄,少者牽連幾千人,多者累萬。眼看著身邊的故舊朋友,殺的殺,族的族,流的流,說不定一日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時明主高興了,鐘山宸游,禁宮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淚,強陪笑臉,侍宴吟詩,前去湊趣,湊合熱鬧。此老此際難言之痛,想來很少人能知道吧!

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猜忌之主,劉基確實是「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歸鄉隱居,弈棋飲酒,安享晚年,對劉基來說也成了奢望。不久,劉基由於建議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談洋是浙、閩地界的小地方,走私鹽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亂民),遭到胡惟庸的誣陷。

胡惟庸對朱元璋說:「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基想占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

這一番誣陷可真是擊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嚇得老邁的劉基從家鄉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來醫生診治。服過葯後,卻覺腹中鬱結,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實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紙賜文,送劉基回鄉。

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在明初開國諸臣中,劉基文比不過李善長,武抵不上徐達,這是從政治上講。即使拿文采來說,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孫唱和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難勝過宋濂的典雅醇厚。劉基只是朱元璋集團中那些傑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團中那些名字:孫炎、陶安、汪廣洋、楊憲、徐達、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個都不是平庸之輩,都跟劉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說,朱元璋的敵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對朱元璋擁有如此壯大的人才庫嫉妒得要死。

只不過,這些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因各種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問題,才使得劉基突出起來。

拿汪廣洋來說,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他是排在劉基之前的,直到十二年八月,朱元璋在給他的敕文中還關心備至,只不過不久汪廣洋就因事貶死,一切聲譽隨之消失。

而劉基在其身後,他的鄉人為了現實的利益,一直在營造劉基的各種神話,甚至不惜歪曲事實,使得劉基的身後之譽遠遠超出了歷史的實際情形。元明史專家楊訥先生對此曾做出了詳細可信的論述。

後人有謁劉基墓詩,雲「卧龍名大終黃土」。再英武的謀略之士,終究逃不脫黃土一抔的命運,空留下曠世奇功、詩文美名和數不盡的神話傳說,供後人品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有理 的精彩文章:

少拿紅顏知己抬舉我,也別拿紅顏禍水綁架誰!
范冰冰犯了三個人生大忌!

TAG:娛有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