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前幾天,輕讀大表哥看到一條新聞: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心情很難過。


自己是空巢青年,父母是空巢老人,這是很多30歲北上廣青年的現狀。


有位朋友說,年過30歲,如果你還在北上廣獨自打拚,就會特別害怕接到家裡的電話,害怕是父母身體不好的消息。


年輕人信奉的處世格言,是「關你屁事」「關我屁事」。而父母也在電話里說的最多的是:「我們會照顧好自己,不給你們添麻煩,你好好上班。」


很有默契。


不要給他人(包括子女)添麻煩,有時是一句糟糕的雞湯,會讓我們忽視了該承擔的社會角色。


今晚,輕讀薦書官林允諾為大家推薦一本日本NHK出品的好書:《無緣社會》,可能會有些喪,但相信會讓你更懂得珍惜家人和朋友。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所謂的無緣社會,就是一個人與同事、朋友不聯繫,親人不在身邊,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沒有家鄉可回。

即失去三種緣分:社緣、血緣、地緣。

最終走向「無緣死」。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在日本,「無緣死」一年高達3萬2千例,他們身份不明,無人認屍。甚至只有當屍體腐爛發臭後,才會被鄰居「意外」發現。

為此,NHK耗時2年,以14000個電話反饋、死者記錄為線索,追尋他們的生活軌跡,探究這個群體為何走向了「悲劇」,還拍出了紀錄片《無緣社會-無緣死的衝擊》。


他們之中,有的在公司20年沒有遲到請假,卻一夜間變成街頭流浪漢的工薪族;有的熱衷一個人旅行,也有的一生未婚,還有的兒女遠赴他鄉,自己留守老家的空巢老人。


關於這些死者的信息只有幾行:身高、隨身物品、年齡、性別以及遺體發現地、死亡時的狀況。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小林忠利,32歲那年,獨自來到東京,在一家飲食供應中心打工。


20多年來,他從未遲到、缺勤,一直兢兢業業工作。

雖然在公司呆了這麼久,但同事與他的關係並不親密,只知道他一直很想回到自己的家鄉:秋田。

悲哀的是,家鄉其實早已沒了親人,只剩父母的靈位,還需要花錢供奉在寺廟。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小林的人生,除了孤獨,還有勞累。退休後的他,年近古稀,依然在做臨時工。

直到73歲,死在了出租屋,他終於可以休息了。

但念念不忘的家鄉,卻成為了永恆的遺憾。

像小林這種,在大城市拚命工作,依舊存款寥寥,找不到歸屬感的,絕不是孤例。

高野藤常,年輕時,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常加班到凌晨兩三點,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直到42歲那年,身體被累垮,才離開了公司。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結果,錢沒賺多少,病卻得了一堆。

他因過度勞累,患上了糖尿病和抑鬱症,妻子與女兒也離開了他。

這些年,他的人際關係全部建立在工作上,這也註定無法長久。


以前工作是他生存的價值所在,現在什麼都失去了。所以高野君最珍視是同事送給他的禮物,還有工作時留下的幾百張名片。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好吧,看到這裡,還在加班的大表哥已經瑟瑟發抖了。前半段,不就是我們這些混吃等死的空巢青年的現實么?


淘寶發布過一份《中國空巢青年圖鑑》顯示,中國「空巢青年」人數超5000萬。深圳以擁有307萬「空巢青年」排名第一。


「空巢青年」具有以下特徵:選擇在都市生活或工作、與父母存有空間的隔離感、獨居、單身。


甚至常常曝出空巢青年死在出租屋,幾天後才被發現的新聞。


去年,有知名博主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前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回家,玩手機到凌晨一點半才睡覺。


第二天中午,她被樓上的噪音吵醒,心煩意亂猛的一起床,忽然之間,脖子劇痛,緊接著就感覺後腦勺突然間像針扎一樣陣痛。


後來她趁著意識還清醒,打120把自己送到了醫院。


原來是得了腦出血,如果再晚一步,後果不堪設想。


有網友這樣概括「空巢青年」的生活: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穀不分。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日本無緣社會的背後,是日本家庭生活紐帶的日漸薄弱,與居高不下的單身率,當然,也有日本人根深蒂固「不麻煩他人」的觀念。

而這些,當下的中國都存在。

單身率自不待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達2億之多,不婚族正在衝擊傳統的經濟結構和家庭模式。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家庭紐帶的薄弱更好理解: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城市化速度加快,為了謀求更好發展,年輕人背井離鄉前往大城市,然而大城市的競爭壓力,又意味著工作對生活的絕對侵入,以及原子化的生存。


更多的年輕人尋求著「個人空間」,成本更高的線下飯局被自由開放的網路社交取代,而離開家時間久了,隨著信息和知識的鴻溝,年輕人與家人自然關係疏離,這又導致了老人們的孤獨。


生處獨居壓力下的年輕人們需求自我安慰,於是,有了旅行青蛙的風靡和一大堆「一個人」開頭的知乎問題。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可我們,90後空巢青年們,就只能一喪到底,徹底認命么?

在《無緣社會》這本書中,高野君從當地高中畢業後,便進入大型城市銀行工作。


直到退休,他一直在為工作拼盡全力,拼到什麼程度?沒有家庭,抑鬱症發作。因為他回到家也沒有人,所以經常性的加班工作。

即使工作結束的早,他不是去附近的酒館,就是回家喝瓶啤酒再睡覺,然後一大早再去上班。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他拚命工作的結果就是,身體透支,生活中沒有家庭和朋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需要付出的代價越大。

事情是為什麼變成這樣的?


其實高野君沒有把握好一個「尺度」:他在家庭、身體、工作這三點中找不到平衡,最終導致失衡。

在北上廣這樣競爭劇烈的地方,一個人的身上背負著四代人的生活重擔,努力工作成了我們唯一的選擇。

每天一睜開眼睛,我們想的不是外面的天空有多藍多清澈,而是為了每個月的房貸車貸繼續努力奮鬥。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很多人會說,如果生活過成了這樣,生而為人的意義又在哪裡?


社會的大環境和趨勢,我們無從改變。我們可以做的是,更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比如高效率地完成工作,為個人的愛好和業餘生活留下一些時間。


再不濟,也可以選擇一份工作壓力相對適度的工作,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個人時間。


退一步,那些回到二三線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們,也可以達到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效果。


我一直覺得,不會生活的人不會真正地做好工作,而能做好工作的人,一定也懂得生活。

對於人生中的種種,進一步有進一步的歡喜,退一步也有退一步的海闊天空。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書的最後一章,從「無緣社會」到「結緣社會」中,NHK錄製組已經提供了解決這種社會問題的方案:那些與社會、家庭絕緣的人,彙集到一個社區,在那裡連成一個整體。


他們一邊治癒著內心的孤獨,一邊參與到社區工作和生活中去,從而再次構建起完整的人生。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說到結緣社會,它是什麼樣的?其實,改變就可以從生活細節開始


比如多和父母彙報近況,耐心向他們解釋你的工作和現代科技,也關心他們的身體,也多回家陪陪他們。


比如朋友聚餐,定下不玩手機的規矩,多關心他人的生活,多傾訴彼此的煩惱。


比如小區里每個人相遇,都互相打招呼、問聲好。當我們在心灰意冷的時候,想到的是「我,不是一個人。」


很多時候,我們和親密的人絕緣,並不是拿這些時間去學習技能或者真的忙得透不過氣,而是把太多時間花在了刷抖音和點贊之交。


家人、三五好友和一份不錯的事業,普通人需要去關照的,其實很簡單。


《無緣社會》一書中,NHK記者在採訪中,曾被人質問道:「獨自生活,有什麼不可以的?」


獨自生活不可怕,也不可惡,這本身就是一個崇尚獨身主義和個人自由的時代。


可畢竟,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只有意識到自己在「關聯」中的存在與角色,才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今天周末,放下工作和心事,拿起手機給獨自在家的父母、多年不見的朋友打一個電話。


告訴他們:「我想你了。」或者,他們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生於90年,死於出租屋


不要怕尷尬,這也不是矯情。生而為人,活在各自的難題里,其實都很孤單。


我們這代人的未來,是日本這樣的無緣社會,還是一個新型的結緣社會,其實取決於我們每一個人。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趣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多少婚姻,最後都死在了廚房
央視曝光的A4紙火了:2018僅剩100天,請不要浪費!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