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電子科大博士生四年發表21篇SCI論文

電子科大博士生四年發表21篇SCI論文

「當你奮戰在科學前沿,把最新的學術理論轉化成實際應用的時候,真的是一種莫大的成就感,」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2014級博士生童鑫說,「每發表一篇論文我都會告訴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為這個領域貢獻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個腳印。」

在基礎院直博的四年里,童鑫共發表SCI論文21篇,總影響因子(IF)為183.5,總引用次數290次,其中9篇論文發表在了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在學科前沿的材料密林里踩出了一條通往真理的小路。

大四申請直博,成基礎院首名博士生

童鑫還在大三的時候就通過學院的綜合導師制度結識了王志明教授,彼時的王志明剛從國外歸來,雄心勃勃地想要在電子科大施展一番拳腳,這對師徒打那時候就結下了緣分。

等到了大四,童鑫站在科研的門檻上舉棋不定的時候,一向豪邁的王志明大手一揮,「來吧,跟著我干准沒有問題」。於是童鑫就加入王志明剛剛牽頭組建的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成為了學院第一名博士生。

基礎院初創,一切還在摸索的過程中,暫時沒有條件給童鑫提供優越的科研環境。王志明就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自頂向下」的培養方法,要求童鑫廣閱讀、作綜述,還要爭取發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綜述性質的文章往往是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執筆來寫,這可難壞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們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卻暫時沒有與之相配的環境和器材,如果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幹最簡單的工作,那就永遠也不可能躋身一流。」

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的本領域的高深論文,「這樣的一個經歷培養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讓我以後的路走得更輕鬆。」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區頂級刊物《先進科學》上發表了題為「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論文,兩年內被引次數多達25次。這是他在科研領域踏下的第一個深深的腳印,也成為了他叩開海外聯合培養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童鑫剛到基礎院,王志明就為他聯繫了海外的大牛導師聯合培養,王志明說:「他的導師是歐洲科學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加拿大工程院三院院士Federico Rosei,學術成就自然不必說,每年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參加學術前沿會議。」於是童鑫在中外雙導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請到國家公派名額前往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進行聯合培養。如果說第一年的培養使他建立了對於科研的初步認知和宏觀體驗,海外求學之路則幫助童鑫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真正地「上道」了。

國內外大牛教授聯合培養,獲得電子科大學生最高榮譽

初到加拿大的時候是個冬天,13個小時的時差、零下40℃的氣溫、沒有煮開的涼水、沒有辣椒的西式快餐、涼拌冷調的蔬菜沙拉,從作息到生活習慣都讓這個土生土長的四川男孩不適應,更別說全英文的工作氛圍,不同種族的工作拍檔……面對書本上了解但未曾感受過的西方文化,童鑫硬著頭皮就開始了異國他鄉的求學路。王志明倒覺得挺好:「也讓他們自己做做飯嘛,歷練歷練。」

初到加拿大的第一步是全方位的實驗培訓,從如何製備物質到怎麼測算數據,還有各項一絲不苟的實驗紀律,童鑫照盤全收。「在國內可沒有這麼詳細的指導和培訓,」他說道。而嚴謹細緻的實驗習慣也成為了童鑫的看家本領。不得不說,老外的第一課上得好!

在導師Federico Rosei教授和小組博後的指導與幫助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半導體材料的領域的寵兒——量子點。量子點是上個世紀為了應對能源危機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種納米級別的半導體材料,施加以一定的光照就可以激發產生大量的自由電子。因為量子點可以通過表面含水的活性基團與生物大分子相聯,還在生物科學上具有無限的研究前景。可是目前量子點的合成大部分還是限於鎘、鉛一類的重金屬元素,童鑫就想;「量子點更大的天地是在未來日常生活中的光電器件以及生物學上的應用,那就必須要解決有毒的問題」。

得益於前期大量閱讀文獻的積累,童鑫了解到在化學合成領域有著通過無毒金屬離子置換重金屬元素的辦法。何不來個「移花接木」,童鑫採用連續陽離子置換的方法替換出了量子點中的重金屬,而新型無毒的量子點在700nm以上的近紅外波段有著不錯的吸收效果和發射光譜特性,展現出了這種材料在太陽能領域和生物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童鑫和研究團隊基於這類量子點組裝出了光電化學電池,展現出了優秀的光電轉化效率,與水溶液結合使得水分解產生氫能源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整理而成的論文《近紅外無毒核殼結構巨量子點》也發表在了能源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

一連串的成果像滾雪球一樣被不斷地研發出來,童鑫的「科研腳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童鑫也因為突出的科研成果獲得電子科大學生最高榮譽,成為 2017年度十位成電傑出學生(研究生)中的一員。

國外導師Federico Rosei教授評價他說,「童鑫具備一個成功的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各項品質,是青年一代研究生中的典範。」國內導師王志明教授對於童鑫也從來不吝讚美之詞:「我在國內外工作二十多年,只有兩個學生能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句話,童鑫是其中一個。」

幫基礎院引進8名教授,學成回國成「小導師」

出國聯合培養,是大家求之不得的機遇,因為想拿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只能依靠國外的先進理念;因為想得出更精準的數據只能借用國外精良完備的實驗環境;因為想見識學術前沿的動態只能走出去參與國際頂尖會議。

可人始終是要回家的,國內有親朋和家人,國內有恩師和母校,更重要的是國內的基礎前沿領域亟待發展。今年年初國務院面向全國各相關機構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就提到,「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童鑫看到文件就一拍大腿,「既然國家有需要,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就要有自己的擔當,我也可以朝著『頂尖人才』的方向去努力嘛。」

加拿大和國內有著十幾個小時的時差,國內的生活作息黑白顛倒。除了熬夜和家人視頻,早起和導師討論,遠程連線看春晚,童鑫還會深夜同步收看黨的十九大的直播、隨時查閱科技政策的新聞,「好好做科研、拚命做科研也是一種愛國的方式嘛,我總是要回國的,就需要時時關注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動向。」

要做貢獻也不能只鑽科研。早在本科的時候,童鑫就為了基礎院引進國外教授做了很多工作,他負責翻譯、整理、填報了20多位外籍專家的資料,並成功幫助學院引進了8名教授。現在基礎院能夠實行國內外雙導師制度、打造國際化的學術交流特區,童鑫可謂是功不可沒。他還積極地擔任過電子科大暑期國際學堂外籍教授的助教,參與國際青年論壇的志願服務工作;遠赴加拿大期間,更是主動擔任國際能源材料納米科技會議的會議助理,成為了與會專家都豎拇指的那個「中國小伙」。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著中外交流的橋樑,基礎院的黨總支書記饒漸升就說道,「童鑫曾是我們基礎院黨支部的組織委員,但他的為學院做出的貢獻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研究生黨員的職責範圍。」童鑫也在學院的推薦下榮獲2016-2018年度校級優秀共產黨員的稱號(每兩年評選二十名)。

等到童鑫回國,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已經大變了模樣,成為了電子科大科研創新領域的一支生力軍。而童鑫作為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博士生,也自然而然地承擔起了「大師兄」的責任。他根據國外學習經驗著手成立了新能源光電材料實驗室,從裝修細節到布置儀器,童鑫全都親力親為。利用實驗室的平台,他手把手地指導實驗技巧,點明實驗方向,解決數據分析的難題,帶出了一百多個學弟學妹。王志明笑著說,「童鑫已經成為是團隊裡面的一個小導師了!」

「國家在基礎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實力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也有落後」,童鑫說到,「我想踏踏實實搞我喜歡的研究,踏好每一個腳印,爭取多為國家做點貢獻出來。」(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醫生培養亟待從看量轉為重質
陀螺儀失靈 美稱哈勃望遠鏡有望恢復科研運轉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