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較真:根據「第三方獨立測評」買東西,靠譜嗎?

較真:根據「第三方獨立測評」買東西,靠譜嗎?


較真方法論(趕時間?只看要點就夠了!):

1、根據評測結果決定購買什麼品牌的食品,其實是件挺不靠譜的事情。

2、首先,食品之間相差巨大,即便是同一款食品的不同批次之間,往往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一次檢測只能代表「那一個批次的產品」,而無法代表「那一款產品」,更

不能代表「那個品牌的產品」。而選擇何種樣品進行檢測,得出何種結果,完全就是運氣使然。

3、其次評測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且並不能代表所有消費者的偏好。


查證者:雲無心 | 食品工程博士

最近幾年,「第三方獨立測評」很火熱,每家測評機構都標榜自己「獨立採樣」「專業檢測」「公正排名」。幾乎每個測評結果,都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原來XX品牌這麼差呀,以後不買了」「原來某某品牌這麼牛,以後就買它了」。

根據評測結果決定購買什麼品牌,靠譜嗎?


一、先來了解第三方獨立測評的操作方式

「第三方獨立測評」通常是自己從市場上購買最常見的品牌,決定檢測項目,送到專業機構進行檢測。「檢測」之後,再把每項指標的檢測結果轉化為「得分」,然後給予各個檢測指標不同的權重,加權計算後得出一個「總分」,最後根據總分進行「排名」。對於消費者來說,排名高的就是「最好的」,排名低的就是「不好的」。

這樣的操作,看起來「客觀」「公正」「不受企業影響」,沒有什麼可以詬病的地方。但是,它的目的是指導消費者去「選擇品牌」——只通過一次檢測,無論如何操作,都承擔不起這麼大責任。


二、一個樣品的檢測結果不能代表一款產品,更不能代表一個品牌

雖然「食品工業」也是工業,但是食品跟其他的工業產品在標準化程度上相差很遠。汽車、手機、電器等等,一次檢測,可以很好地代表該型號產品的品質特徵。而食品與食品之間相差巨大;即便是同一款食品的不同批次之間,往往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一次檢測只能代表「那一個批次的產品」,而無法代表「那一款產品」,更不能代表「那個品牌的產品」。

因為這種無法解決的「批次差異」,國家標準規定營養成分的「實際含量」與「標稱含量」之間差異,多數指標可以高達20%。比如一款產品的蛋白質標註值是3克,而實際含量超過2.4克就算正常。如果有兩個品牌的同類產品蛋白質標註值都是3克,在一次檢測中A品牌「實測值」是2.7,B品牌是2.9,「排名」顯然是B遠遠高於A。但實際上,這完全可能只是A品牌運氣差,被抽了一個含量低的批次;而B品牌運氣好,被抽的那個批次含量高而已。如果另外測一個樣品,也完全可能是A品牌高而B品牌低。基於這種具有很大「偶然性」的數據,要去做出一個具有「確定性」的排名,對企業不公平,對消費者也沒多大價值。

還有一些測評根據「合格範圍內的指標」來進行排名。比如前一段時間某測評發布的「幼兒輔食中鎘含量測評」。檢測結果都在國標標準的範圍內,而測評機構繼續用鎘的高低來排名,美其名曰「比國標更高的標準」。

對於安全指標,在實際生產中企業是控制到「安全線以內」,安全線以內的指標會有高有低。比如細菌總數,在同一條生產線生產的同一款產品,相鄰的兩個批次,一批檢測結果2000,而另一批是100,這種情況在實際生產中完全可能出現。如果安全標準是10000,那麼不管是2000還是100,都會進入市場。

總而言之,在「獨立第三方測評」中,抽到一個什麼樣的樣品,完全就是運氣使然。基於這樣的「隨機結果」去「排名」,無論檢測過程如何「獨立」如何「專業」,結果都沒有代表性。


三、評測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且並不能代表所有消費者的偏好

「測評」的結果,都需要進行排名,也就必須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打分」,並且「加權計分」。

這些「量化」和「加權」的標準如何定,是很隨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們考慮購買時最重要的因素,還可能沒有被納入檢測。比如說某種食品的清洗劑殘留,各品牌的檢測值都在合格範圍內,但數值相差很大。對於有的消費者,會認為「既然都合格,所以完全不重要,好吃對我才重要」;而有的消費者則認為「不好吃沒關係,我就想要殘留數值低的」,那麼到底給這項指標一個什麼樣的權重才合理?

總而言之,「測」的結果無法代表一款產品更無法代表一個品牌,「評」的依據也無法代表不同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所以,根據這種「測評」的排名去選購產品,其實是件挺不靠譜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較真 的精彩文章:

較真:「膳食纖維導致肝癌」的研究值得注意,但不必過於擔心
較真:「屁股大好生養」,這些民間俗語到底可不可信?

TAG:較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