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這個電影節,被稱為「華語奧斯卡」金馬獎的海外風向標

這個電影節,被稱為「華語奧斯卡」金馬獎的海外風向標

【映畫台灣】台北聯絡人

世上很多事情,本無對錯,做了就不要後悔。

——《影》

【金馬55前瞻】之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與金馬獎的「緣分」

文/ moko chen

第36屆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VIFF)在不久前落下帷幕,如今餘韻未歇,正是部分受歡迎影片返場重映的時候。

溫哥華在北美影視產業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繼洛杉磯和紐約之後的第三大製作中心。去年有大約450部電影和電視劇在溫哥華所屬的BC省拍攝(包括《加勒比海盜5》、《猩球崛起3》、《死侍2》等),帶來高達3.4億加元的經濟收益。隨著「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Sony Pictures Imageworks)」新總部在溫哥華的建立,這裡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視覺效果和動畫製作中心之一。

相較於蓬勃發展的拍攝和製作產業,始於1982年的溫哥華國際電影節(VIFF)卻一直不慍不火,顯得有幾分尷尬。雖然號稱「北美五大電影節之一」,VIFF既比不過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在獨立製片行業作為精神支柱和新銳導演搖籃的超然地位,更不如多倫多電影節(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IFF)那般規模盛大、聲名在外。於是,VIFF另闢蹊徑,將眼光投向當地數量龐大的亞裔居民,把轉型後的重心放在了三個領域:優秀的東亞電影、加拿大本地電影,和非虛構類(紀錄片)作品。

今年的VIFF在長達12天的日程里,總共放映了來自七十多個國家的三百多部影片,其中亞洲電影29部,華語電影13部(包括3部藏語)。最受矚目的「特別呈現」(Special Presentation)單元推薦了今年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的亮眼之作,而張藝謀的《影》和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是其中唯二的東亞作品。

VIFF對華語電影以及華人導演頗為關注,聚焦東亞電影的「門戶」(Gateway)單元里挑選放映的作品也常常出現在同年的金馬獎入圍名單上,當地媒體因此笑稱VIFF是「華語奧斯卡」(金馬獎)的海外「風向標」。

今年亦不例外,「特別呈現」(Special Presentation)和「門戶」(Gateway)單元囊括了好幾部金馬大熱門——譬如擁有12項提名的《影》、6項提名的《大象席地而坐》、5項提名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和《范保德》、2項提名的《撞死了一隻羊》,以及獲得單項提名的《江湖兒女》。

張藝謀和賈樟柯一直是VIFF非常推崇的導演。去看《影》的第二場放映時恰逢加拿大感恩節,市中心有些冷清,擁有一千多個座位的「溫哥華表演藝術中心」(The Centre)雖未滿座,觀影人數卻仍然過半。我聽得背後兩個男生閑聊,一個是電影學院在讀的學生,課堂上剛講過中國電影,於是前來觀摩學習;另一個則是印度的電影人,慕張藝謀的大師之名而來。《影》的美學設計和動作場面頗為震撼,令西方影評人和觀眾為之傾倒,自《長城》的敗筆之後,張藝謀總算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雖然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相較於《山河故人》並不十分出彩,卻令趙濤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得以提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金巧巧」這個人物是賈樟柯過去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匯聚,因此這部電影與其說是在講「江湖」,不如說是在談「兒女」。中國人舊時的愛情觀里向來既有情也有義,然而這世上不乏無情無義之人,譬如廖凡飾演的斌斌;有人縱無情,卻仍有義,譬如趙濤飾演的巧巧,這便是兒女們的江湖。

今年VIFF的華語電影各有千秋,而我最喜歡的是《撞死了一隻羊》和《大象席地而坐》。萬瑪才旦的西藏公路電影終於擺脫掉千篇一律對族群和文化的關注,有了更為個性化的表達。《撞死了一隻羊》的冷幽默風格讓節奏緩慢的劇情變得生動,超現實主義的視覺效果則加重了故事的魔幻色彩,讓人沉浸在神秘的「藏式寓言」之中。

胡波的遺作《大象席地而坐》曾因導演的死訊而在網上引發爭議,我一度擔心自己無法堅持看完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但時間飛逝而過,並未讓人有冗長之感。胡波的鏡頭語言如同他的文字一般,有著旁觀者的冷漠和抽離。電影放映中途無人離席,結束後觀眾們紛紛鼓掌,向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導演致敬。事實證明,他的堅持是正確的。

2015年,我在VIFF看了《路邊野餐》,被畢贛夢幻般的長鏡頭和潮濕陰暗的貴州凱里所吸引,因而非常期待他的第二部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有一部同名的短篇小說,被譽為他最優秀的作品,我想這大概就是畢贛靈感的來源。因此,我的心也涼了半截,因為波拉尼奧大概是個「反高潮」的作家,他的故事裡總是充滿了瑣碎的情節描述並且在高潮之前完結,又或者根本就沒有高潮。

遺憾的是,《地球最後的夜晚》並未給我帶來驚喜。畢贛似乎沒能跳出《路邊野餐》的藍本,除了因演員和技術上的升級而讓整個影片更有質感、更加細膩,這似乎就是個《路邊野餐》2.0版本而已。前半段情節推進有些意思,但後半段的夢境拖拖拉拉變得乏味,完全沒讓人看出做成3D的必要性。

黃覺的演出還算不錯,但湯唯的演技乏善可陳,李鴻其那段邊哭邊吃蘋果的戲倒是讓人感覺驚艷。電影最後以一段畢贛風格的長鏡頭結束,安排得非常巧妙,在找到貫穿整部電影的「旋轉的房子」之後,煙花亦燃燒到盡頭,隱喻夢境的結束。

《地球最後的夜晚》與《路邊野餐》一脈相承,攝影尤為出色,那些虛虛實實的鏡頭營造出一個似夢似真的世界。就像波拉尼奧故事裡的主題一般,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充滿虛妄和謊言。

我將畢贛和胡波這兩位年紀相仿的年輕導演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作品正是各自性格和經歷的投射:喜歡詩歌的畢贛把《地球最後的夜晚》拍成了波拉尼奧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詩篇;而文字凜冽不多加修飾的胡波也拍出了生活底層最直白的掙扎。

明年再見。

文/moko chen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一個人漫遊】

【一個人漫遊】微博 / LOFTER : MOKOCHEN

文末「突然」福利彩蛋!

杭州的朋友看過來!

【映畫台灣】送出

第七屆香港影展杭州站

10月29日(周一)19:30

杭州百美匯影城嘉里中心店

《南海十三郎》影票一張

請私信後台「南海十三郎+你的名字+電話

(請勿文章後留言)

我們選取一位幸運粉絲

私信發出取票碼

該場影票非常緊張

機會難得

(END)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文藝連萌成員

本期編輯: 落山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映畫台灣 的精彩文章:

這位才過了15歲生日的金馬得主,又為台灣女演員爭了一口氣台劇新報
《七月與安生》今天上映兩周年了,它海報致敬的經典片也15年了

TAG:映畫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