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難道是害怕孫權什麼嗎?那麼,為什麼他死前要將國家交給孫權
先秦時代,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在理論上來講是無限的,直到改朝換代或佔據這個爵位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
可以說,古時候的政權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老子去世之後,便將皇權交由自己的兒子,這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歷史上有一個人十分奇怪,那便是孫策,他臨終之前將大權交由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獨子孫紹。
那麼,他為何會如此作為呢?下面便是其相關分析:
首先,其子孫紹過於年幼,難擔大任。當時,雖然孫氏一族已經兵強馬壯,盤踞江東一帶,稱王稱霸。但是,孫策去世之時年紀尚才二十五歲,他的兒子孫紹尚十分年幼,如何能接管下如此重任。
畢竟,在當時紛亂的局勢之下,想要長久把持江東,而且,要將勢力發展強大乃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
其次,孫策不願權利旁落。根據眾多的歷史教訓,如果,為政者過於年幼,通常情況下其母系一族會藉機奪權,把持政事。孫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對當時的局勢非常清楚,他不願意發生這樣的情況,到頭來,讓自己歷經艱辛才創建起來的勢力落到外人手裡。
再者,他也在為自己的妻兒考慮,希望自己死後妻兒能有一個依靠。孫策非常清楚孫權的為人,他臨終之時曾經對孫權說過這樣一番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可以說,孫策的魄力可以使他打天下,但是,他的心胸還不足以讓他保江山。
「將死之人,言必善焉」,從字面上來看,他似乎是在誇獎他的弟弟,給了他很高的一個評價,而內在之中將江東地區的大權交給了孫權,其實,是為了讓他的野心與報復能與他的地位相平衡。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平息孫權的奪權野心,以避免日後可能發生的蕭薔之禍。
那麼,孫權的處事之道如何呢?早在孫策起兵謀勢之時,孫權就四處謀求賓客,而且,經常聚集在一起商討天下大事。孫策對這一點感到非常驚訝,而且,由此也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遠遠不如自己的這個弟弟。
每次宴請賓客之時,孫策總是在席間對孫權說道:「看到這些人沒有,日後都將會成為你的手下。」這些話流露出的意思,不僅僅是對孫權能力的肯定,更多的是對他的害怕,作為哥哥來說,孫策非常清楚自己這個弟弟的野心和抱負,也非常清楚他的能力能夠做到如何高的地位。
所以,乾脆早早的讓他知道自己的權勢早晚會交由他的。
並且,東吳聚集能人志士有兩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第一,孫策借兵起家前往江東一帶打拚地盤的這段時期,前來為他效勞的人有很多,其中,非常著名的便是周瑜以及太史慈。
第二,孫策去世之後,孫權掌權,發兵征討黃祖的這段時期。期間先後有魯肅,諸葛瑾等人前來投奔。而且,孫權非常懂得掌權御人之道,在他執政之後,東吳的內外大權逐漸轉移,在他掌權時期投奔東吳的這一批人成了權利的掌控者。
這也側面印證了孫策的推斷:「將大權交予自己的弟弟,他便不會為奪權而找自己妻兒的麻煩。」
最後一點,除了孫權之外,孫策實在是找不到接管大權的合適人選了。在東吳勢力之中,與他感情頗深的僅有周瑜、太史慈等人。就周瑜而言,雖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他始終只是一個人,如果,孫策堅持將大權交給自己的兒子,僅憑周瑜一人從旁輔佐,是很難使其妻兒得以保全的。而太史慈更只是有勇無謀而已,想要依靠他去對付孫權,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因此,孫策思慮再三之後決定把權力交給自己的弟弟孫權,這樣一來,既避免了無謂的內鬥,延續了江東孫氏的統治地位,又使自己的妻兒得以保全。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孫策臨死之時卻不得不向自己的弟弟低頭,他該有多麼的心不甘情不願。
可是,自己命數已盡,而且,局勢所迫,他能有什麼辦法呢?
發人深省的是,孫策死的非常奇怪。《三國志》認為他的死是許家的三個門客所為。但是,這事非常值得深究:孫策常年在外帶兵征戰,行蹤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呢?再者,孫策外出打獵是私事,並不被外人知曉,許家門客又怎麼會提前埋伏在哪裡呢?
而且,孫家五兄弟中,孫策、孫翊均遭人刺殺,孫匡早卒,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最後,只剩孫權一人。如此一來再也沒有人擁有與孫權相爭的資格,這一切的一切都實在令人懷疑,或許,當初孫策之死有可能是孫權暗害的結果。
算起來,孫權殺孫策並非不可能的,史書記載,在孫權執政後期,未免大權旁落,權臣專政,開始疑心周圍的人,並對已陸家為首的江東四大家族開始逐步分化清洗,陸遜就是被孫權逼死的。孫權雖然被曹操稱為「生子當如孫仲謀」,但是,其對權力的追求和渴望也是驚人的。
參考資料: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續後漢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七》』
※古代最特殊的一類女人,走到哪裡都會被看不起,現今地位大變樣了
※明朝皇帝中,這個皇帝是一個異類,不但不近女色而且堪稱賢明之最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