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聖主康熙的四大未解之謎

清聖主康熙的四大未解之謎

原標題:清聖主康熙的四大未解之謎


清聖祖康熙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蒙古人稱他為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康熙皇帝少年時就智擒權臣鰲拜,奪回帝國最高權力。在軍事上,平三藩、驅沙俄、統台灣、三征葛爾丹,取得了國家統一。同時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皇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康熙皇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因兩立兩廢太子,造成了皇子們對皇位的覬覦,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情,這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另外由於他的突然駕崩,生前未指定繼承人,這讓人們對他的死和遺詔的真假產生了疑問,變成了未解之謎。接下來便和大家一起聊聊圍繞康熙皇帝的那些未解之謎。


康熙

一、康熙繼位之謎

公元1661年,失去愛妃董鄂氏悲痛過度的順治帝又得了天花,確診不治後,馬上召學士麻勒吉、王熙至養心殿,撰寫遺詔,安排後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選一個適當的繼承人。正月初七子夜,順治死,頒遺詔於天下。遺詔是這樣的:「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歧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在這個詔書中,還決定以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保翊幼主,佐理政務」。初九日玄燁即位。


順治帝共有八個兒子,其中有四個早已夭折,剩下的也都年歲幼小。最大的是次子福全,時年僅九歲,三子玄燁時年八歲。順治帝生前在指定繼承人選上並沒有一定的意向,臨終前想想皇子們都很小,難免主少國疑,便想到從其他兄弟中選擇繼承人,但是孝庄皇太后和各位親王堅決反對,他們都認為應該從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但皇子有四個,應該選誰呢?論長幼,當立皇二子福全;論嫡庶,四位皇子的出身差不多。順治認為福全年長,理應立他為帝。滿洲親王大臣中有人認為玄燁母親佟佳氏是漢軍旗人,沒有滿族血統。在最後的爭論中,順治帝的母親孝庄太后選擇了玄燁而沒有選擇比玄燁稍長的福全。那麼,為什麼最後會定康熙皇帝即位的?


玄燁的被立,儘管與他自小表現出的品質和靈敏聰穎有關,但這並不是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與天花有關。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當時北京城內天花泛濫成災,滿族王公親貴嚇得到處躲藏,後來被乾隆帝贊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的傑出將領順治帝的親叔叔豫親王多鐸就是在經歷了天花病毒數十天的折磨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順治帝後來也是因天花而死。當時備受順治帝信任,並被其稱為「瑪法」的欽天監監正、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觀點發生了重要作用。他認為:應立已出過天花的玄燁為繼承人,因他對天花已有終身免疫力,可免其再遭不幸,而福全沒有得過天花,沒有免疫力,得時時小心提防著這種可怕的病症,難免會像順治帝一樣出現悲劇。湯若望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作為立嗣君的根據,為祖宗社稷著想,孝庄皇太后不能不認真考慮湯若望的意見。這一點,在順治帝臨死前得到了首肯,而孝庄太后也是十分贊同的,所以得過天花成了玄燁登上帝位的重要條件。順治是決定立玄燁為皇太子繼承皇



順治

二、立廢太子之謎

第一次被立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皇后赫舍里的兒子,被康熙皇帝兩立兩廢,與皇位僅一步之遙,卻最終與之失之交臂。留下了千古謎團。


胤礽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費吹灰之力就只離龍椅一步之遙。複雜的環境讓胤礽成為大清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在胤礽出生後便去世了。這讓剛得皇子,皇后就薨了的康熙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悲喜交加。康熙當即做出了一個決定——立還是嬰兒的胤礽為太子。另外,當時三藩叛亂,吳三桂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來。一個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讓大家一呼百應的,這說明,在人們的心裡,一個朝代有了太子做繼承人,就意味著王朝後繼有人。為了讓將士們對平三藩這場戰爭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須立太子。別管為了什麼,反正胤礽被立為皇太子。


皇后赫舍里



愛新覺羅·胤礽


第一次被廢


雖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權、削弱宗室、穩定人心的各種好處,卻也讓這個本來就嬌生慣養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嬌縱。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長壽皇帝,這也讓胤礽這個皇太子一當就是四十幾年。他還曾對人發牢騷時說過:「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為什麼還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帶著八個兒子圍獵,為的是教育兒子們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可惜還沒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發疾病死在了路上。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當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輩的阿哥去世,兄弟們不偷著樂就不錯了。這讓標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對這樣的變故,絲毫看不到一絲傷心。康熙對胤礽的冷漠舉動十分不滿,順帶著把隨行的眾阿哥們大罵一頓。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預備役的皇太子,越當心裡越沒底,所以他總想知道康熙在想什麼,以後會有什麼舉動。於是他用了一個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臨後去康熙帝的寢帳外窺視康熙!這可是皇帝最忌諱的事情,於是回京之後,康熙就把胤礽這位皇太子給炒了魷魚。可以說,康熙是借著這次出遊時發生的事,把對胤礽的所有不滿全發泄了出來。要不這點小事怎麼可能讓康熙發這麼大脾氣呢?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沒那麼簡單。作為一國之君,康熙十分注重平衡朝中各大臣勢力,這樣有利於他的統治。當時朝中的索額圖和明珠的鬥爭就達到了讓康熙無法坐視不管的程度。索額圖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公,而明珠是皇長子胤禔的舅父,這兩個人的鬥爭自然不僅是大臣之間權力的鬥爭,甚至最後上升到帝國儲位之爭。於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罷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大阿哥黨,為皇太子胤礽消除了潛在的隱患。


其實從這點可以看出來,康熙對這個皇太子還是比較滿意的,他也想在他還在位的時候就幫兒子繼位掃清障礙。可惜黨派之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會形成一家獨大。胤禔的皇長子黨是被康熙解決了,可隨之而來的是太子黨力量的壯大。


當時,索額圖想幫太子樹立權威,穩定太子的地位,極力為太子爭取榮譽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為自己的未來投資,也紛紛加入到太子的隊伍里來。在康熙看來這是相當危險的舉動,這是對自己皇權的威脅。於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給索額圖安了個罪名,交宗人府查辦了。可見康熙當時是多麼擔心索額圖和太子等人會逼宮甚至謀反。


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額圖都辦了,還不老實點?於是就出現了前文說的「窺視門」。結果康熙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爺就這麼被廢了。


索額圖



明珠


第二次被立


過了段時間,康熙氣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種種好。於是召集眾大臣,說他夢到了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因為廢太子的事很不高興。還說,胤礽的病明顯好轉。大臣們心想,把胤礽的種種錯誤歸結為他有病,這說明皇帝心裡還是挺想重立胤礽為太子的。康熙給自己找了個台階下,於是在1709年下詔立胤礽為皇太子。


第二次被廢


按理說,胤礽經過上次的教訓,應該收斂一下,討康熙老人家的喜歡。可他還是故態復萌,重新結黨營私,一個嶄新的太子黨又誕生了。隨著太子黨的不斷壯大,康熙再次出手打擊太子黨。1712年,再次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胤礽兩次被廢,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從此之後再也沒能東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凄涼地死在禁所內,終年51歲。


太子自古以來就不是那麼好當的,歷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面,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廢太子劉據,隋文帝廢太子楊勇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弒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面,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在經歷了康熙末年「九子奪嫡」的事情後,雍正帝有鑒於康熙時期皇太子胤礽兩立兩廢、諸王爭儲的教訓,正式宣布了不再公開預立太子的決定。改為秘密立儲制:皇帝生前將寫有皇太子人選的遺詔放在鐍匣內並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顧命大臣取出公布。

三、突然駕崩之謎

史料《大義覺迷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赴南苑打獵,後因聖躬不豫,靜攝於暢春園。在史料《永憲錄》中也記載了康熙在十一月初七從南苑回到暢春園,次日有病,他還傳旨說:"偶感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儘管當時康熙帝已是69歲高齡,但因"偶感風寒"就驟然喪命,未免令人生疑--以宮廷御醫的醫術加上皇家的葯補水平,怎麼可能連小小的"風寒"都無法醫治?以致讓當時很多人不得不質疑康熙的死因,甚至到了今天,依然有歷史學家為此爭論不休。主要觀點有兩種:


被謀害說

著名清史專家孟森認為,康熙當年的病情並不重,突然死亡,不能不使人生疑。曾身臨其境的義大利 人馬國賢記載:「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清聖祖實錄》記:十三日康熙病情加劇,命速召諸子至御榻前,傳位於雍正。還說康熙晚年曾命雍正代行郊祀大典,可見康熙選定的繼承人就是雍正。其中還說,康熙彌留之際雍正進一碗人蔘湯,不知何故,聖祖皇帝就駕崩了,雍正於是即位當了皇帝。也就是說,是雍正將其父毒死的。


正常死亡


當然,也有的專家根據官方史書,尤其是根據雍正刪改的《聖祖實錄》,認為康熙屬於病死。康熙自四十七年冬開始,疾病纏身,衰老體弱,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稍早起,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可能患老年心臟和血液循環方面的疾病,死得比較突然。


我倒更傾向於正常死亡,其實皇宮大內是比較規矩多、事情多、陰謀多,但也不像現在宮廷劇演的那麼複雜離奇,沒有那麼多的陰謀。再說皇帝的安保措施那是相當到位的,吃飯自己一個吃,有幾個太監試菜,雍正的那晚人蔘湯已經經過試毒了,怎麼可能毒殺康熙呢?皇帝已經69歲高齡了,加上身體早就不好,所以突然死亡也很正常。在現在不是有很多人由於心梗了等突然死亡的嗎?

四、篡改遺詔之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天一個寒冷的夜晚,一代明君康熙帝駕鶴仙逝。康熙帝生前對於傳位一事城口不言,死後僅留下一份遺詔,指明傳位於四皇子胤。康熙遺詔中的皇位繼承人既不是素有"賢王"之稱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在康熙晚年格外得寵的皇十四子胤禵,而是向來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的四阿哥胤禛。消息一出,朝野震驚,諸皇子亦感到不可思議。胤禛即位之突然,再加上此後康熙諸子在政治上的興衰,以及年羹堯、隆科多這兩位助雍正登基的有功之臣陸續遭到誅殺和幽禁,這種種現象累積,人們對遺詔產生了疑問,不久,民間就有傳言,認為胤是矯詔篡位。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康熙帝遺詔原本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但皇四子胤買通康熙帝近臣,在遺詔上面添了兩筆,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這種傳言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清代正式言文在提及皇子時,採用統一稱謂「皇某子」,即若傳位十四皇子,真實的康熙帝遺詔中的文字是「傳位皇十四子」。這樣一來,遺詔一改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明顯不通。況且,當時還沒有出現簡體字,漢文文書採用繁體字,故「於」應為繁體的「於」,因此「十」也無法改成「於」。


那麼,雍正帝有沒有可能對遺詔進行更複雜的篡改呢?據史料記載,康熙帝遺詔並非駕崩當日發布,而是幾天之後發布的。因此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言,說康熙帝在彌留之際,令大臣隆科多宣皇十四子見。隆科多因與皇四子胤關係密切,便故意裝作誤聽,宣了皇四子見。後來,隆科多又與皇四子封鎖真實的消息,將篡改的遺詔公之於眾。這種可能性基本也被史學界否定了,原因在於清朝的官方文獻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康熙帝遺詔則有滿、漢、蒙三種文字版本。如果說修改漢文版本尚能嘗試,修改滿、蒙文字就非常困難了。更重要的是,近些年康熙帝遺詔曾於文物展覽中面世,遺詔原件並沒有被改動的痕迹。而且,遺詔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麼言辭簡略,僅僅是說明傳位於皇四子,而是將皇四子的為人和才能進行了描述,寫有「雍親王皇四子胤祺,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語句。由此看來,遺詔被篡改是不可能的。



遺詔

康熙皇帝自親政以來,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國家之威信。外交軍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於漢唐之盛。但進入晚年,具體地說,康熙四十六年之後,康熙皇帝變得日益孤獨,越來越缺乏理性,更多受情緒支配,立儲、吏治等問題上沒有處理好,使朝局和社會陷入混亂,給後來繼位的雍正留下了難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郎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嘉慶皇帝的四大奇事
六個字道盡了明朝註定滅亡

TAG:阿郎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