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樣做,孩子才能大膽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青春期的孩子,變得不願意跟父母溝通,他們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所以要麼頂撞要麼沉默,而家長也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怎麼就變了,變得再也不是過去那個「小可愛」了。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時,有些父母習慣性予以反駁、拒絕接納。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認為「反正我說了也沒用」,漸漸變得孤僻,從而不再向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
自我表達有多重要?著名哲學家尼採在其著作中有這麼一段話:
《神聖的成長》節選
對於自己堅信的價值觀或主張,理應將其用言語明確地表達出來。
要向大家清楚明白地介紹自己的信條、意向或意志。
這是因為此點對於那些膽小、懦弱、察言觀色、無能、模仿他人、態度不明確、無法把握自己的人而言是做不到的。
可見,自我表達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有很大影響。自我表達能力強的孩子,絕不會是「膽小、懦弱、察言觀色、無能、模仿他人、態度不明確、無法把握自己的人」。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青春期的孩子學會自我表達?
01
讓孩子「敢」說
要讓孩子表達,首先要讓孩子「敢」表達。
孩子為什麼不敢表達?因為TA所表達出來的內容,「說了跟沒說一樣」——有些父母不認真對待孩子的訴求,甚至以語言暴力回應。
台灣某節目曾做了一個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的「吼」對孩子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視頻中,媽媽不耐煩地回復讓孩子不敢繼續往下說話,最後獨自默默流淚。媽媽十分意外,沒想到自己的話讓孩子這麼難過……
孩子心思細膩,父母的「無心」可能給孩子造成莫大的傷害,讓他們不敢情緒外露,表達自己。
應該給孩子創造一個能自由表達自我的環境,父母也要盡量剋制自己的情緒,學會口吻平和、表情溫柔地跟孩子「好好說話」。
02
鼓勵孩子表達
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滿、憤怒、害怕等負面情緒。
有些父母對孩子較為嚴格,容不得孩子在自己設置的「及格線」之外。慢慢地,孩子也就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出自己「差」的一面。長期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會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做自己。
在一個節目的遊戲環節中,孩子們面臨著「恐怖箱」的挑戰。小女孩Amy不敢摸箱子里的東西,又害怕讓媽媽失望而不敢放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主持人見狀,耐心地告訴她,「大聲說出害怕有時也是一種勇氣。」最終,Amy勇敢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選擇放棄,媽媽也表示「看到孩子有情緒釋放,懂得拒絕很欣慰」。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聽從自己的內心,表達自我,也是一種勇敢。
03
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與人溝通交往的過程中,「傾聽」有時候比「說話」更重要,它會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被關懷。
支持人楊瀾曾說過:「溝通是雙向的,我們並不是單純地向別人灌輸自己的思想。說話是一門藝術,傾聽別人說話更是一門藝術,我們應該學會積極地傾聽。」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亦應如此。
在《小鬼當家》第二季第五期節目中,12歲女孩玥兒出生在曲藝世家,爸爸是評書演員,也是國學講師,在家裡說一不二。玥兒有一場演出,她想報名表演自己喜歡的鼓曲,可爸爸卻讓她報評書,而且不容反駁。
然而,十幾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玥兒雖然嘴上不再說什麼,但是私下卻偷偷地報了鼓曲,偷偷地在房間里練習。因此當爸爸問她要評書稿子時,玥兒無言以對,用沉默不語來回應爸爸,這讓爸爸十分惱火,聲音立刻高八度!
爸爸主觀地指責玥兒是在拒絕溝通,這讓孩子很委屈,一時間情緒爆發,父女倆的一場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孩子真的是拒絕溝通嗎?當然不是。她只是不敢說,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平時不管做什麼,她的想法總是會被爸爸否定,而且一旦想要辯解幾句,爸爸就會火冒三丈,嚇得孩子不敢說話。
很多父母像玥兒的爸爸一樣,動不動就發火,經常還沒等孩子說完話就急忙打斷,進行反駁,最後演變成爭吵。如此往複,孩子只會緊閉心門,不再與父母交流,離父母越來越遠。
其實,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並不成熟的階段,他們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信任。這種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傾聽是對孩子最好的關懷,也是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有效方式,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之間更加親密、融洽。
強 烈 推 薦
更多關於青春期孩子成長的話題,歡迎父母和孩子一起收看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大型家庭教育季播節目《小鬼當家》。這是一檔關注家庭教育,講述青春故事的季播節目。在這些十幾歲的孩子當家理財的一個月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他們在與父母相處時遇到的矛盾和困惑,以及父母在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時出現的茫然和不知所措。節目致力於與大家共同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我們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說說你家的故事,談談你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之道,一起共享和諧、有愛的親子時光。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不買就耍賴!如何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睡前故事】你知道一隻耳名字的來歷嗎?
TAG:央視少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