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1991年秋,扶溝縣韭園鎮十里店村出土一塊北魏永安二年(529年)韓小文造像石碑。此碑高175厘米,上寬43.5厘米,下寬46厘米,上厚7厘米,下厚8.5厘米,正面為造像,背面為題記。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尺寸:165厘米*43厘米*2


造像分上中下三龕。上龕中間端坐本尊釋迦牟尼,高肉髻,身穿袈裟,長裙掩蓋在長方形的佛座上。佛面向前方,右手掌向外平放於胸前,左手放於左膝上,中、食二指向外下指,其餘三指內握。大背光上呈銳角,飾火焰紋,頭光圓形,飾九瓣蓮花。本尊左為文殊菩薩,右為普賢菩薩,均頭盤髮髻,面微側向本尊,站在圓形矮台上。背光兩側左為文殊菩薩,右手五指併攏於胸前,右手為佛光所遮;右為維摩詰,雙手放於胸前。文殊、維摩均為站姿,其上有垂幔。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中龕造像與上龕略同,只是佛面略上仰,龕楣二龍頭向左右分開,龍口各銜一瓔珞下垂。

下龕主佛、菩薩與中龕略同,惟佛目下視,龕楣為垂幔,楣兩側各立一弟子,方面大耳,相對而立。下龕的下邊,其中間有一半身力士,袒胸鼓腹,頂托寶珠,由兩手扶持著。力士兩側各站立一護法獅子,昂首挺胸,雄壯威猛。右邊獅頭向左扭,面向前方,尾巴曲卷在臀上;左邊獅口內銜一物,直視前方,尾巴高高豎起。獅後各站一護法天王,身材魁梧,體魄健壯。右者頭挽髮髻,面向前方,兩腿分開,左肩扛一物,以左手相扶,右臂下垂而手腕向上;左者昂首挺胸,目視前方,右手叉於腰間,左腿在前,右腿在後,似呈大步行走狀。

北魏韓小文造像碑

造像題記分上下兩部分,上部87厘米為造像碑正文,14行,滿行30字,字有界格。

造像碑下部的88厘米是造像碑題名三列,每列7至10行不等,記述像主韓小文、妻張女和他的兒子韓紹祖3人、邑子韓盆8人、其他15人及像飾蘇羽生等29人姓名。

此造像碑刀法簡勁有力,衣紋較為繁縟,充分顯示了北魏晚期的雕刻藝術。造像碑中所提到的韓廣、韓綜前者不見正史,韓綜在《三國志》卷五五中有記載。其父韓當為遼西令支人,以勇武幸於孫堅,數從征戰,陷敵擒虜。孫權黃武二年封石城侯,遷昭武將軍,後又加封都督之號。綜襲侯領兵,後投魏,魏以為將軍,封廣陽侯,數犯吳境,被吳將諸葛恪斬首。

此造像碑的出土,從它的年代之久,信徒之眾,佛像開光時高僧親臨可知,遠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時,佛教在扶溝就已經很興盛了。更為重要的是此碑的書法書寫流暢,運筆自然,異體字、添劃少劃的字多處出現,它那沉著雄重、方勁樸拙的書風,不僅是眾多魏碑中的佳品,而且也為我國的書法藝術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該造像碑保存基本完好,出土地點明確,且有紀年,對研究北魏時期周口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墨跡本」和「刻本」
四山摩崖拓片欣賞

TAG:聞是書畫 |